初冬的上午阳光和煦,从泾县县城驱车半个小时,记者来到位于黄村镇的三兔宣笔有限公司,绿树环绕中的房屋略显破旧,但环境清幽。穿过一道院门,就是厂房了,走进去,只见临窗坐着三位师傅,正心无旁骛从事宣笔制作,公司副经理、宣笔技艺传承人佘征军正来回巡视,“这是挎绒,这是择笔,这是理毛。 ”他一一指点,“我们坚持手工制作,而且所有工序都能做,宣城市数十家宣笔企业中独此一家。 ”
“宣笔生产技法,有自己独特的流程,从原料的选择到生产过程非常讲究。 ”佘征军1982年就进入当时的泾县宣笔厂从事毛笔制作,1986年担任生产技术厂长、宣笔工艺研究所所长,他告诉记者,宣笔首先要选择上好的原料,比如狼尾、獾毛、兔毛等;其次,制作笔头按配料、理毫、去油脂、齐毫等等有100多道工序,特别是配锋在水中进行,锋口明显,宜书宜画,为其它制笔工艺所无。
“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宣笔制作技艺的独特与人文底蕴正是它非同寻常之处。泾县作为宣笔的发祥地,宣笔制作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据唐代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南征伐楚,途经中山地区(今泾县、宣州一带),见此地兔肥毛长,又盛产竹子,遂命人擒兔取毫,以竹为管制笔,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毛笔,世称“蒙恬笔”,亦称“秦笔”,是为宣笔鼻祖。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蒙恬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总经理伍森严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是宣笔的“黄金时代”,当时产品达400多种,年产量50万支以上。但是相比之下,宣笔产量、规模和影响力无法和湖笔相比,在宣城市文房四宝产业中也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一直在“作坊式”低水平徘徊。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宣笔生产受冲击严重,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说到目前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两个,一个是后继乏人,一个是原料紧缺。 ”伍森严告诉记者。由于宣笔制作都是纯手工,需要耐心,还要悟性,生产条件又差,工资不高,一般人干不了。同时,传统宣笔的选料非常严格,狼毫笔选用宣城山区黄鼠狼尾巴上的毛,而紫毫则选山区老兔的部分尾毛。由于环境的变化,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不仅纯羊毫难选,狼毫、紫毫更是难寻,笔杆采用的湘妃竹、凤影竹也面临绝迹的危险。此外,利润薄也是面临的实际问题之一。
困难虽然很多,但前景依然可期。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步伐加大,宣笔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可以说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伍森严告诉记者,该公司目前年产宣笔40万支,品种达到600余种,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还大量出口到欧美等地。2006年,该公司被定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先后接待各地游客和外国友人十几万人。宣笔制作技艺更是一路风光,2006年进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宣笔也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的荣誉,成为中国三大名笔之一。
已是中午11点半,在宣笔厂服务30多年的洪素莲还在专心致志做着最后一道工序:修笔。只见一支支毛笔在她巧手打理下,齐毫、修圆、定型,整齐划一,插在笔筒里,如花,阳光从窗户照进来,一片明媚……
【采访手记】
作为一种传承久远的传统工艺,宣笔制作技艺富含文化气息,承载文化内涵,作用不可低估。在历史演进中,虽然遭遇一些波折,但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抛弃,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培育下,注重在传承中创新,文化的“根”就不会断。
(蒋莉、张敬波、徐志纯、晋文婧、邹宝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