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投入方式——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持续加大农村文化投入,省级农村文化专项资金从2006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000万元;2007年以来,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相继纳入民生工程大盘子,文化民生持续改善。然而,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欠账较多,文化投入力度仍需加大。“毫无疑问,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十二五’期间,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文化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需要注意的是,政府投入不能撒‘胡椒面’,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对公益性产品、重要文化遗产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给予重点帮扶。同时,要开拓创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文企联办、民办公助、冠名赞助等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吸引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资助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服务投入多元化、社会化。 ”省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发展办公室负责同志分析说。
福建省长乐市在实践中探索出公共文化投入“三三制”:1/3为政府投入,1/3为社会捐赠,1/3为市场运作。市政府近年来筹集13亿元用于文化建设;在侨资和民资支持下,107个文化绿色广场拔地而起;市级文明单位与农村结对共建,每年至少支援1万元文化建设资金或等量文化物资。目前,长乐市的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中,来自非政府拨款渠道的,已占45%以上。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无疑将进一步调动文化企业投身基层公益文化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新扶持方式——
产业支撑,城乡联动
扶贫与开发并重、输血与造血结合,这是很多地方“经济扶贫”的成功经验。在扶持农村文化发展中,这一经验同样适用。
一个陶罐,通常放在杂货店叫卖,价值低廉,但如果精心加工,附着文化印记,那就价值倍增了。因为,这个陶罐已经从一个普通日用品“变身”为文化产品了。 “依托传统手工和非遗技艺发展工艺品生产加工业,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文物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当地传统表演艺术发展演艺业,依托当地‘三农’故事发展农村影视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能够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能传承保护传统文化,提升农户的文化素养。 ”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敏分析说。
位于安庆市太湖县的五千年文博园便是典型案例。昔日的乱石岗,依靠民间投资,历时3年多的建设发展,“生长”出一座文化气息浓郁的主题公园。园区建设过程中,当地大量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园区建成,又有大批人员在导游、餐饮等岗位上找到工作;对外开放后,太湖县百姓凭身份证便能免费参观。很多原本不知文博园为何物的农民朋友不仅通过文博园工程赚了钱,还了解了“孔子周游列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文化典故。
记者在铜陵县金塔村采访时了解到,村里文体活动开展得很热闹,但缺乏文艺骨干指导,于是村委会出钱,将县里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朱育英老师请到村里,给大家手把手地辅导。金塔村还和铜陵市金口岭社区建立“文化结对”关系,定期开展文体联谊活动,交流互动,切磋技艺,共同提高。
“不妨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定期开展文化帮扶或文化服务活动,作为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的重要指标。 ”省政协委员王新胜建议说。
创新管理方式——
整合资源,提升效率
近年来,一个个文化阵地拔地而起,成为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然而,一些地方“一建了之”,已建成的文化设施常常“铁将军把门”。只有不断创新管理运行模式,提升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文化实惠。
省人大代表黄新德在调研时发现,村镇里除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外,还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留守儿童之家、计生文化大院等惠民工程。他建议,将相近、相通的惠民工程整合利用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降低管理运行成本,扩大综合利用效率。
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功能,文化设施才能聚人气、扩影响。六安市霍山县与儿街四顾冲村“一室多用”,以农家书屋服务为主体,辅以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等业务,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在全省推广“农民文化家园”,将新华书店便民店、农家书屋和农民绿色网吧“三合一”,探索公益项目专业化运营新模式。吉林省以县级图书馆为总馆、乡镇文化站为分馆、村级农家书屋为服务点,分阶段、分区域进行图书流转,让“死书”变活书、旧书换新书。这样一来,农民的阅读不再局限于本村的图书,而是有机会看到全县的书。
“文化阵地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我认为,实行绩效考核是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率的一个好办法。考核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定期检查情况;二、服务对象也就是基层群众的满意度。绩效考核与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挂钩,从而变政府花钱养人为政府花钱办事。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邢军建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