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安徽省确立了重点发展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2016年10月发布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生物和大健康、绿色低碳、信息经济等产业,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扩大,并向新兴服务产业延伸。2017年5月,我省通过《安徽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条例》,率先立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2017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强大动力和支撑,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优势企业快速成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安徽与江浙沪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企业层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两个战略性问题,即集聚发展和经营国际化,急需研究解决。
一、集聚发展问题研究
1、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建设成效 为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快速发展,2012年10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按照优势地区试点先行、其它地方参照渐渐推广的发展模式,确定了五省市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区,即江苏、安徽、湖北、广东、深圳。安徽省合芜蚌新型显示、芜马合机器人成为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目前安徽这两个试点建设正在持续推进。新型显示产业以面板为核心,集聚了液晶玻璃、光学膜、偏光片、驱动芯片等上下游企业30多家,合芜蚌地区正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区。机器人产业在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埃夫特公司已进入国产机器人整机企业第一梯队,四自由度以上机器人销量占国产机器人的1/3,位居全国第一。 2、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成效 按照产业领域、产业基础、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支撑项目等5个方面条件,2015年9月,安徽确定了第一批14个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6年,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3681.5亿元,增长18%,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8.6个百分点;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8.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5%。合肥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合肥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合肥高新区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分别实现产值430.3亿元、173.1亿元和6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29.4%和48.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3%、1.7%和0.7%,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8%、4.6%和2.6%。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基地实现产值37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1%。亳州谯城经开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2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所在市工业总产值的25.8%,对所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0.5%。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园硅基新材料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39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所在市工业总产值的13.3%,对所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5.7%。阜阳太和经开区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1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占所在市工业总产值的6.5%,对所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3.8%。滁州市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4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占所在市工业总产值的14.5%,对所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7.3%。马鞍山经开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所在市工业总产值的1.7%,对所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3%。芜湖鸠江经开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芜湖三山经开区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分别实现产值84.7亿元、124.5亿元,比上年增长32.7%、2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1.9%,对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4.5%。宣城宁国经开区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35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占所在市工业总产值的18.6%,对所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7.6%。铜陵经开区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680.5亿元,比上年增长8.7%,占所在市工业总产值的28.3%,对所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8.4%。安庆高新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产值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所在市工业总产值的3.6%,对所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6%。 2016年8月,安徽又确定了第二批10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见表2),其中基地有8家,试验基地有2家,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总数达到24个(见表1)。2016年,全省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5100亿元,增长26%。 3、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成效 作为“三重一创”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以下简称“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自2016年8月启动建设以来,先后实施了2批、34个,覆盖11个市,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目前,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建设进展总体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其总体成效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催生了一批潜质性新兴产业 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的实施,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发展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雏形开始兴起。截至2017年9月底,34个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辐射带动所在区域内150多家企业协同发展。芜湖市跨座式单轨及APM车辆产业化重大工程已完成APM(全自动旅客捷运系统)试验线建设,进行了线上车辆动态测试,待一期建成后,每年新造单轨车200辆、APM车60辆,有望推动形成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研制和产业化重大工程以生产生物基材料聚乳酸为重点,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60万吨淀粉糖、3万千瓦热电联产、2000吨/年聚乳酸纤维生产线等16个相关单体及配套项目建设,打造从聚乳酸切片到聚乳酸纤维、聚乳酸制品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产业前景广阔。亳州市重大动物疫病新型疫苗创制重大工程获农业部兽药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和24种兽药批准文号,建有生产车间、综合仓库、成品冷冻冷藏库、实验动物房、微生物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设施,建筑总面积10多万平米,成为目前国内生产兽用生物制品单厂建筑规模最大的企业。 突破了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 通过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的实施,助推企业突破一大批产业化关键技术,朝着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迈近坚实一步。截至2017年9月底,34个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共获得授权专利2200多件。合肥市微小型燃气轮机研发与产业化重大专项攻坚克难研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微小型燃气轮机,突破离心压气机设计方法与制造、高效动力涡轮设计方法与制造、4兆瓦级燃气轮机整机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示范引领我国微小型燃气轮机产业发展。合肥市人工智能平台建设重大专项主导编制的《中文语音合成互联网服务接口规范》和《中文语音识别互联网服务接口规范》两项国家标准获批发布,填补了我国智能语音技术领域云集成标准的空白,研制的“智医助理”机器人通过了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取得456分的成绩(合格线360分),达到中高级水平。机器人通过医师考试,在全球尚属首次。 汇集了一批优秀产业人才 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的实施不仅奠定了区域产业的发展基础,也集聚一批优秀产业人才。截至2017年9月底,34个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拥有固定科研人员1.12万人,其中硕士研究以上学历占比43.6%。量子通信(合肥)重大专项拥有博士以上学历21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79%,获评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初步组建了芯片化研发团队和量子通信移动产品团队。芜湖市纳米环保材料及一体化装备研发生产和制造重大工程拥有一支以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为首、23名固定科研人员组成的人才团队,拥有与该重大工程相关的发明专利3项。淮南市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原料药生产重大专项组建一支以院士为带头人、23名科研人员组成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以公司股权为纽带,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开展密切而富有成效的合作。 撬动了一定体量的有效投资 2017年上半年采取后补助的方式,安排省级引导资金累计近2.11亿元支持第一批、第二批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的40家承担单位开展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建设,截至2017年9月底,撬动投资约83.2亿元,其中:2016年8月确定的首批4个重大工程和3个重大专项,获得省级引导资金0.48亿元,引导投资60.8亿元,实现产值30.5亿元;2017年10月份确定的第二批12个重大工程和15个重大专项,获得省级引导资金1.63亿元,引导投资22.4亿元,实现产值50.9亿元。
二、经营国际化问题研究
1、推动优势产业的技术和标准国际化的经验与做法 技术与标准竞争是各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一国在技术与标准国际化中掌握了话语权,将有效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占有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对技术与标准国际化工作越来越重视,2015年2月11日,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努力使我国标准在国际上立得住、有权威、有信誉,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通行证”。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省为数不多的国际一流企业之一,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在技术与标准国际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和做法。 服务于国家顶层设计 中文语音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国际化,不仅能够促进中文语音技术在汽车、家具、电器等行业的应用,推动我国相关产业开拓海外市场,而且将显著增强民族软件核心竞争力。“十二五”以来,国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服务业,为智能语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宏观政策环境,对中文语音技术与标准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顶层设计,各大部委与安徽省政府合力打造智能语音产业,为中文语音技术与标准国际化提供实践支持。2010年,国家科技部在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设立了全国首家“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大对该领域技术和产业支持,提升了语音产业规模,推动了科大讯飞跨越式发展,构建完整的语音产业链;2011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要求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科大讯飞建设多个核心技术研究室和重大应用示范平台,为形成先进科技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2012年,国家工信部推动了中国语音产业联盟成立。2013年,国家工信部办公厅和国务院信息发展规划处领导赴安徽调研,将智能语音产业列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同年年底中国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在省城合肥揭牌成立,届时国家工信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声谷”正式启动。2017年9月,我省政府印发了《支持中国声谷建设若干政策》,设立了总规模为50亿元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金,对取得技术创新重大成果以及创业项目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鼓励省内高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在政府政策重大支持下,科大讯飞的中英文语音产业方面的技术能力已完全与美国等世界一流国家同步。 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抓手 技术与标准国际化离不开技术创新。多年来科大讯飞牢牢依靠语音技术优势,成为我国唯一以语音技术为产业化方向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并随着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技术开发方向,同时加强与移动互联网、手机、汽车、家电、玩具等领域的不断融合,不仅设计出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产品,近年还推出了“讯飞超脑计划”,不断引领认知智能技术在家居、教育、客服、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科大讯飞一直重视技术创新,自成立以来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研发,到2017年9月底共拥有商标384个、专利599项、著作权3个、软件著作权216个、域名99个以及资质认证14个,涉及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语音评测技术、声纹语种技术、手写识别技术等多个核心技术领域,其中语音合成技术已经覆盖全球27个语种、英文语音技术超过了欧美研发机构。201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选出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技术,科大讯飞有2项成果入选榜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优秀的、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技术与标准必须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它将技术通过讯飞语音云平台共享给各领域的合作伙伴,不仅吸引了华为、联想、腾讯等龙头企业,同时还向众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微企业开放,截止到2017年4月围绕“讯飞语音云”的开发伙伴已经达到29万家,日均交互35亿次。通过这个平台,科大讯飞深入了解了各行各业创新创业者的发展诉求,让其制定的智能语音国家技术标准具有强大的产业根基,因而更具生命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 自1999年科大讯飞成立以来,其产学研合作从未停止过,它在语音产业的技术与标准国际化中也同样不可或缺。早在2000年初,科大讯飞完成了第一次融资之后立即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这3个在语音领域有着丰富积累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成立了国内语音技术联合实验室;2006年,与清华大学建立校企联合科研机构;2010年与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2011年与西藏大学、云南大学建立语音及语言联合实验室;2012年又与兰州大学建立了语音及语言云计算联合实验室。同步于上述研发机构,科大讯飞设立了专项科研经费,通过联合实验室发布新产品的技术研发重点及其实现路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机构基于合作框架专注于各自优势方向的研究、发展和创新,实现了交叉学科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建立了独立研发、联合研发和合作开发三个层次的研发体系,最终由科大讯飞研究院统一对科研成果实施产品转化,大大加快了中国语音产业技术进步和市场应用发展的步伐。 以工信部和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标委会为依托 语音交互技术是机器与人用语音进行交互的技术,包括语音合成技术(即“说”的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即“听”的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随着语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其集成系统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迫切地需要各行各业专业机构的参与。为此,2003年10月,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决定组建国家中文语音交互技术工作组,由科大讯飞担任组长,负责研究并制定与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有关的数据交换格式、系统架构与接口、系统分类与评测及数据库格式与标注等方面的标准,包括了华为、中国移动等19家关键企事业单位,已经完成制定了《中文语音合成系统通用技术规范》(GB/T21024-2007)、《中文语音识别系统通用技术规范》(GB/T21023-2007)和《自动声纹识别(说话人识别)技术规范》(SJ/T11380-2008)三项中文语音交互技术标准。2012年,中国语言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2013年,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标委会用户界面和人机交互分委会(TC28/SC35)正式成立,其下的“语音交互工作组”仍由科大讯飞负责。两大机构的成立有利于语音交互技术及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将有力促进语音交互技术在国内的标准制定工作。
2、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经验与做法 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永葆竞争力的法宝,创新资源是产业创新的基石,包括创新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服务和制度等,具有不可替代和难以模仿的特点。创新资源是企业创新之根本,企业利用与整合创新资源的效率直接决定着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和生产率提升以及国内外市场开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很多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瑞汽车或奇瑞)是典型代表。奇瑞汽车成立于1997年,是通过自主创新成长起来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2005年开始进军节能环保汽车,市场认可度较高。该企业在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国际化战略树立了标杆。 实施联合技术攻关与合作开发策略 第三次产业革命推动着汽车产业由传统汽车向智能移动终端与无人驾驶方向演变,汽车智能化将在信息娱乐、车联网、主被动安全等方面助推新型汽车业发展。奇瑞汽车于2010年开始研发智能汽车技术,目前已掌握车道线检测、毫米波雷达数据处理、车辆检测、局部路径规划等智能车辆底层控制技术,但在自动驾驶技术、智能互联以及人车交互等众多领域还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基于汽车更安全、更智能、更环保、更具科技感的理念,奇瑞汽车开启了跨产业合作的新篇章。一方面,加强与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技术、汽车智能化终端机应用领域以及智能车联网运营平台三个方面开展合作,试图在各类车载终端产品中集成科大讯飞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联合打造汽车智能应用平台;另一方面,加强与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的百度集团在无人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车联网领域的合作,构建智能汽车和智慧出行新生态。2016年11月,奇瑞汽车开发的QQ第二代无人驾驶汽车在浙江乌镇开始试运营。这一系列的合作将加速奇瑞汽车智能制造和智能产品的快速实现,以“互联网+汽车”的新型合作模式,探索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利用,推动奇瑞汽车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智能汽车制造商的转型升级。 奇瑞汽车的技术创新以自主创新为主,但在联合开发方面也颇有建树。奇瑞汽车建立了汽车工程研究总院、中央研究院、规划研究院以及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和国内高校、科研所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发纯电动汽车项目,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开发混合动力轿车项目,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项目,目前已经拥有一支6000余人的研发团队,掌握了一大批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 探索合资之路 出于打造高端品牌和开拓欧美市场需要,自2007年以来奇瑞汽车在合资之路上进行了多次探索,最具开创性的有如下三个:第一次是2007年,奇瑞通过子公司奇瑞汽车投资有限公司与一家位于美国境内的以色列量子公司合资建立奇瑞量子汽车有限公司,通过该合资公司打造了新一代全球化新能源汽车(Global Energy Vehicle,GEV)平台,形成了“技术+产品+服务+模式”的平台化战略,并以此为依托在以色列设立智能汽车技术中心,强化在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方面的技术研发与共享;第二次是2012年,奇瑞完成了与印度塔塔集团捷豹路虎的合资谈判,以股比对等的形式建立合资公司,学习销售、生产、采购、人力、IT、公关和法务管理上的经营技巧;第三次是2015年,奇瑞汽车与打造专车租赁平台的易到用车以及车联网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的博泰集团进行合作,三方联手出资成立合资公司“易奇泰行”,计划推出“互联网智能共享汽车”--易奇汽车。虽然奇瑞汽车在上述三次探索中遭遇到或大或小的困难,第三次合资甚至在2017年上半年因易到创始人周航的离职而夭折,但这些牢牢抓住创新资源的做法仍可为我省企业提供借鉴。 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加盟 人才是最核心的创新资源,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人才战略是保障企业创新战略的根本基础。奇瑞汽车在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方面走在了省内企业的前列。自2005年主动开拓国际市场以来,奇瑞汽车在网罗人才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第一,2012年末筹建奇瑞上海技术中心(CTCS),2017年拟建美国硅谷研发院,打造奇瑞3.0的研发体系,以优秀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引进了来自宝马、保时捷、福特、通用等国际汽车企业的一流专业研发人才,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6人,开启了产品国际标准化与高端化的篇章;第二,实施“一把手”工程,采取高薪或“以才荐才”等多种形式聘请全球高级管理人才,包括总经理陈安宁、电子电器技术研究院院长胡红星、总经理助理陆惟一、上海研发中心Ray Bierzynski(中文名白雷蒙)、设计执行总监James Hope以及产品与项目执行总监Peter Markin等等,提升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战略能力;第三,通过创新海外华人华侨高端人才技术入股的方式,奇瑞汽车先后投资了61家关键零部件企业,囊括了智能化天窗、电子驻车、ABS、ESP等产品技术,提高了核心部件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
3、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全球配置的经验与做法
加快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全球配置能力,对企业融入国际化分工并提升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制于所在区域的要素资源、区位条件、市场环境以及内部条件等,不同企业往往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各不相同的措施实施全球配置战略。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新型显示产业在此方面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标杆。 开放合作打造创新链 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生产先进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老牌综合性汽车企业集团,旗下拥有江淮和安凯两大整车品牌,长期以来重视自主创新,同时也进行了很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努力。早在2005年和2006年,江淮汽车就分别在意大利和日本建立国际研发中心。选址于世界设计之都意大利都灵的设计中心定位于概念和造型设计,选址于世界十大汽车城之一的日本东京设计中心定位于内饰和电气系统设计,同时还肩负着全球汽车市场和技术前沿信息收集以及优秀供应商与潜在合作企业联系业务。两大设计中心均注重与当地学术及科研机构保持紧密的合作,引进了来自全球各国100多名设计师和工程师,这些优秀人才要么曾任职于本田、丰田、日产、斯巴鲁、雷诺等世界著名汽车公司,要么长期从事汽车设计研究。设计中心的设立快速提高了企业综合设计能力,为江淮汽车实现了节能、环保、安全、智能的设计理念提升,同时提高了企业的附加值和营利能力,为企业攀升价值链高端打好了基础。 利用合资企业打造全球产业链 江淮汽车已经在新能源领域探索了十年之久,但苦于技术突破瓶颈,一直进展缓慢。2017年6月,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正式签署了合资合同,标志着我省在新能源汽车开发、生产以及国际化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与过去外资方提供成熟技术和已有品牌不同,江淮大众将开创性地成立一家研产销一体化的合资公司,共创品牌、共建研发体系和国内国际销售渠道,还将在移动出行、车辆互联、大数据、二手车平台以及再制造等新业务领域开展合作。这不仅有助于江淮汽车学习大众研发经验和品牌建设等先进理念,而且对延伸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其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引进高技术企业补缺价值高端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是具有高附加值的尖端产业,其产业链条较长,对其他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拉动效应。过去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近年借集成电路国际产业转移之机,我省全力谋划其在省内的生产布局,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重构、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合肥市提出打造IC之都,合肥市政府为此出台了《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将重点发展芯片设计业和特色晶圆制造。如今,合肥已落地项目有合肥晶合12吋晶圆制造基地项目、汇成光电晶圆凸块封装测试项目、徽商银行数据中心项目、华厦国际大数据保税港项目、激光显示及照明产业化项目、高端芯片晶圆级测试项目、中外运公共保税库项目、泓明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供应链项目、海程邦达供应链管理项目、易浦物流保税仓库项目等,总投资达200亿元以上,对我省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以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合肥市建投集团与世界第六大、台湾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台湾力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建立,是全球第25个晶圆厂,拥有最先进、最大尺寸的12吋晶圆的制造技术,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闭环。 立足主业向上下游同步拓展价值链 位于合肥新站高新区的中国面板产业巨头京东方主要经营新型显示液晶面板,2017年上半年电视面板出货量达到2250万片,市场占有率攀升至全球第二。目前,京东方依赖自主创新,实现了高分辨率液晶屏和柔性屏研发的实质性突破,已在合肥投建10.5代TFT-LCD生产线、在成都和绵阳投建两条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前者采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整机设备及核心工艺技术达到业界最高水平,后者将可能嵌入服装、珠宝、手环等一系列可穿戴设备,带动传统产业革新。同时,京东方还积极向面板产业的上下游开拓:一方面,京东方产业基金向驱动IC(生产液晶面板的一种原材)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企业新相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注资1000万美元,向上游延伸;另一方面,基于显示、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向下游延伸,发展智能制造、智慧零售、智慧车联和智慧能源四大物联网解决方案。以智慧零售为例,2017年6月京东方收购了法国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SES-imagotag SA公司50.1%的股份,拓展电子货架标签和数字标牌领域的业务,可能将被广泛引入到中高端商场、超市、便利店以及物流仓储与库存管理等服务业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