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安徽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与展望|课题研究|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4年12月23日3时35分 星期一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池州:经开区信用+监... 12-17
宣城:召开高频失信企... 7-15
蚌埠:推行“三书同达... 7-15
合肥:信易贷平台“政... 7-15
亳州市城市信用建设水... 7-2
马鞍山:信用城市 “... 6-27
淮南:以信用承诺嵌入... 6-27
宿州市召开“信用助企... 6-25
六安:裕安区交通运输... 6-25
铜陵:信用监管“硬手... 6-24
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 6-21
芜湖市率先推出“公积... 6-21
省总工会积极推行信用... 6-19
省药监局荣获2023... 6-19
宿州市持续推动“信用... 6-19
淮南:部门联动开展“... 6-19
宣城市发改委联合人民... 6-17
滁州市开展“6... 6-17
池州:市发展改革委以... 6-14
淮北:四举措助企业走... 6-13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课题研究  
安徽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与展望
日期:2021/2/5 8:57:23    来源:站内发布  
产业发展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内核,也是全省社会发展的保障。安徽未来10年的产业发展应突出业强省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取向,以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工业化由中期阶段向后期阶段的跨越,带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创新驱动战略解决产业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此, 必须首先剖折安徽产业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1.产业发展基本问题剖折

安徽的省情特征深刻反映在产业发展上,是资源型产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虽然有利于参与全国性或地区性的产业分工,但却始终没有走出“资源魔咒”的怪圈。过度强调资源禀赋的路径依赖,制约了产业发展思路的突破和开放,成为安徽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也是安徽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的基本问题。如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进展,制造业前十位的行业排序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就是这个基本问题的綜合体现。
从政府层面来看,由于太多地看重资源优势,长期以来很多政策的制定缺乏超前性,优质要素也是向资源型产业倾斜。重视资源的决策思想在政府层面易于产生两个弊端:一是资源依赖的决策路径,表现在学习江浙沪或粤闽等发达省区的经验时,也是亦步亦趋,难以结合安徽实际创造性地引导和激励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优越导致的小农经济意识,突出表现是小农经济意识下的官本位思想和保守思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思想枷锁。如很多社会精英把“学而优则仕”作为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形成顽固的官本位思想,服务意识淡薄,关卡式的管理成为一些政府部门和大小干部的习惯。
从企业层面来看,国有经济占比仍然偏高,市场化机制和市场竞争能力弱;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企业家阶层并没有形成。很多私营企业主惯用的是“土老板”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思路,小富即安思想仍然很浓厚,难以形成大气候。
从社会层面来看,民众的打工意识强,创业意识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难能形成,也缺乏相应的创新创业环境,更没有形成创新创业生态圈。而且,在一些地方和人群中还有求富而仇富、盼贤而妒能的矛盾心态。这些现象在全省仍然很普遍,成为制约安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从产业层面看,第一产业相对与全国比重仍然偏大,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比较缓慢,虽然打响了农村改革第一枪,但进一步深化改革、探索新路的力度不够,进展不大。第二产业虽然在近十年有较快发展,但资源依赖型产业仍占三分之二左右的比重,新兴产业占比仍然不高;尽管出台政策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遴选出20多个集聚发展基地,但仔细调查研究发现,资金使用仍较分散,有的基地尚在规划层面,产业实现不尽人意,有的基地甚至只是一种主观设想;合芜蚌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创新能力还很有限。第三产业也发展缓慢,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仍然不高,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从属于第一二产业发展的伴生性产业,由于一二产业不发达,发展更为缓慢。
从区域层面看,合肥市发展较快,但是也只比江苏盐城(江苏第六)好一点,比南京、杭州、常州差距则更大;芜湖、马鞍山、铜陵三个市经济总量加起来还未达到合肥水平,就更不用说与长三角其它城市的差距了。在皖北地区,阜阳、蚌埠近年来虽然有较快发展,但是整个皖北经济“洼地”局面没有明显变化。由于国内经济处于调整过程,县域经济发展长期不振,前些年依赖政策招商引资而来皖北的制造企业,近两年纷纷关门歇业,大多数县域开发区“只见园区,不见企业”,处于萧条状况。资源型城市经济衰竭,缺乏替代性产业,在过剩生产能力处于调整时期,去库存背景下经济发展越发困难。
展望安徽未来的10年发展,对全省产业发展存在的这些基本问题必须有清醒认识,针对这些问题改革、创新,科学把握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2.三次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概括地说,安徽未来10年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农业应坚持现代化发展取向,工业应坚持“提升存量、培育增量”发展取向,服务业应坚持平台化发展取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三次产业应坚持融合发展取向。通过这些不同的战略取向,实现全省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取向
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的规模化,而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必须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机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发展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通过深化改革,把握好“一个基点”、“一个中心”、“两个联动”、“四个抓手、四个关键”和实现“三化”的现代化取向。
①“一个基点”。即以“土地确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为基点,并要突出“稳”。土地确权要制度化,而不是短期政策;全国要统一,而且要长期化(至少百年)、法律化。这不是一个省能做到的,今年国家在农业发展上是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并且强调了“稳”这一基点。我省在未来10年,应更加突出这一基点,以稳定农民的预期。
②“一个中心”。即以“农业规模化”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中心。因为没有农业的规模化,就可能失去农业现代化。而农业规模化必须促进土地经营权转让,这是基于土地确权基点前提条件才能够实现的。三十多年来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土地碎片化,政府必须采取反哺政策对土地进行连片规模化整治。
③“两个联动”。一是“农村—城镇”的联动,二是“农民—市民”的联动。主要是培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在“农村—城镇”“农民—市民”间逐步实行国民化待遇。
④“四个抓手、四个关键”。即一是坚持以土地连片整治为抓手,关键在于激活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二是坚持以经营为抓手,关键在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坚持科技创新为抓手,关键在于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四是坚持以销售为抓手,关键在于创新农业销售途径。
⑤“实现三化”。即农业科技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小康化。农业科技化在于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农民工人化在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大军,农村小康化在于建设美丽乡村,农业科技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小康化虽是新时期解决农业、农民、农村 “老三农”问题的出路,又是新常态下解决老人农业、失地农民、空心村“新三农”问题的关键。安徽是农业大省,又是农村率先改革省,未来10年应仍要有超前意识,超前行动,在农业科技化、农民工人化、农村小康化的“三化”实现上不断取得新发展。
⑵工业“提升存量、培育增量”的发展取向
工业的门类多,可把全省工业分为“存量”和“增量”两大类,那么,概括地说,安徽工业未来10年应坚持 “提升存量、培育增量”的发展取向。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在未来10年仍然是全省产业的主体,要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调整、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存量,为做大做强全省产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重点,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增量,在更多的行业引领产业发展。无论是提升存量还是培育增量,都应以创新驱动为导向, 为产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为此,要以合肥都市圈为发展重点,在某些先进技术领域形成世界高地和标准中心;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为支撑的中高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更广泛地带动全省产业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以合肥国家综合科学中心为引领,拓展高新技术、信息经济新空间,辐射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并以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为载体,遵循产业生命周期规律,以国内外市场长期需求为导向,培育若干新产业阶梯式地升级为全省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再重点培育若干产业升级为全国性或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化跨国公司。
安徽工业的存量主要是制造业,存量提升的重点应突出制造业。在未来10年,安徽制造业的提升取向应突出智能化发展。根据“十三五”规划和相关制造业发展的行业设想和预测,安徽在“十三五”期间应基本实现数字化改造,重点加快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等市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十四五”期间,全省制造业应逐步实现智能化(工业互联网核心软件、核心智能装备)。国家聚焦“5335”重点任务,即:攻克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5类关键技术装备,夯实智能制造标准、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三大基础,培育推广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新模式,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这是未来十年的重要发展取向,涉及到的领域和行业众多,安徽围绕这些任务开展创新,在某些方面应争取走在全国的前列。
安徽工业的增量主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增量”重点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10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增量的取向应突出规模化发展,即重点发展那些能形成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更好地实现“做大增量”的战略意图。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门类会不断增多,如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在原来七大门类的基础上扩充了新内容,并集合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五大方向,其中数字创意是新提出的战略大方向,在另外四大方向上也新增了许多细分方向或重点突出了许多细分方向,如大数据、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类人神经计算芯片)、5G、石墨烯、3D打印、基因测序、燃料电池、全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锂硫电池、微生物基因组等,并强调重点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这些产业属于未来产业发展的主体取向,我省要选择那些有条件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门类,集中优势高端要素重点发展,培育优质企业和产业集群,争取在未来十年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集群优势,尽快把这些产业做大,成为支撑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安徽工业领域无论是“存量”产业还是“增量”产业,都应突出在优势产业上补短板, 因为这些产业现在有优势,但与国内外顶级同行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这些差距就是短板。而且,这些顶级同行不仅在这方面严加技术封锁,还会加大技术攻关,我省优势产业与国内外顶级同行的差距在拉大,短板就加长,产业优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省优势产业的企业应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战略意识,要与国内外顶级同行对标,找差距、补短板,保持和力争提升在国内外同行的优势地位。政府应支持优势产业补短板,吸引省内外乃至境外、海外优质资源向这些产业集聚,提升我省优势产业要素的高新属性、技术的引领功能,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为在省内外市场的话语权。
⑶服务业发展的平台化取向
平台经济(Platform Economics)主要展现在服务业。以BAT为代表的平台类企业实践已经证明,第三产业正在向平台化取向发展。无论是生活服务业,还是生产服务业,均正在或将会依赖于平台整合资源,实现服务价值。产业平台是由一个或数个企业开发出的产品、服务或技术,成为其他企业创建补足品、服务和技术的基础与媒介,为用户提供综合性产品、技术或服务。产业平台是基石,发挥基础作用,致使众多相关、相同或不同产业的企业在其之上研发补足品、技术和服务,营造出特定的产业生态系统。在互联网条件下,这一生态系统成为支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业态新模式。百度解决了信息服务业态转型,阿里巴巴解决了商业服务业态转型,腾讯解决了社交服务业态转型,360、滴滴快滴、UBER等创新了交通服务业转型,美团网等解决了餐饮服务业态转型,众筹网、京东众筹、阿里众筹等创新了创新项目融资服务业态,猪八戒网、值呼、威客网等创新了技术服务业态,服务业互联网平台层出不穷,正在掀起服务业全面平台化浪潮。
现代服务业都将会在未来形成平台,以平台化模式整合信息和资源,来为社会大众服务或者提供信息化支撑。这是一场深刻的服务业革命,谁能够在服务业革命化变革中率先站位,谁就能够成为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互联网的无边界性,决定了无论你在何处,无论你受到什么样空间地理位置的局限,都无法阻挡你参与“全国化”服务业大市场中来构建大的服务型平台(芜湖三棵松鼠就是成功的案例)。服务业正处于全国化”“国际化”的大变革中,地方服务业不能够局限于原来的服务业发展思路,必须有平台化意识,有“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去构建服务业大平台,抓住机遇获得发展。培育平台企业,将会演化出平台经济产业,这是服务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近期及未来10年,我省服务业的发展要打破原来的发展思路,抓住服务业平台化发展趋势,强化平台化意识,积极培育平台型企业,积极支持和引导新创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向全国乃至跨境化发展,参与到“全国化”“国际化”的服务业大变革中。政府要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支持,扶植一批有巨大商业前景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为安徽发展平台经济产业奠定企业主体基础,既会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新跨越,又会带动全省产业的新发展。

3.产业发展应突出的五个重点

适应产业发展的战略取向,立足安徽产业发展实际,着眼于未来,着手于当下,安徽产业发展应突出以下五个重点:
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改革。改革虽然有中央的顶层设计,但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改革方案中也有探索空间,那就是结合本省的实际,以解决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安徽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传统产业比重大,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革的关键是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生产要素回归到市场决定的价格机制上,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协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以此为主线,对传统产业实施市场化的“三去一降一补”,才可能在实质上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安徽在这方面就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应该积极探索。比如,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点,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有很大的空间;安徽又是农业改革先行省,在这一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安徽也应该走在前列,特别应在农业发展的市场化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如爭取国家在安徽进行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以市场机制解决农产品的结构性供需问题,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
安徽的传统产业尤其是资源型产业,多数为国有企业,应把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重中之重,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国有企业的改革之中,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转型。由于国有企业仍依赖于政府而生存,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亟待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化路径实现混合所有制或民营化,使之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升级转型。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应围绕装备水平、科技含量、管理水平、产品附加值、品牌价值、节能减排水平、综合竞争力等“七个提升”的要求,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工业4.0发展道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群化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要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互联网+”或“+互联网”,走平台化发展道路。现代服务业也要按照平台化趋势,积极搭建互联网平台,借助于互联网实现服务功能,推进服务业提质扩量、转型升级。
⑵提升合芜蚌示范区带动作用,强化产业转型升级空间依托
合芜蚌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全省发展具有重大价值,但在自主创新方面对全省带动作用的发挥却并不充分。在“十三五”时期,应提升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全省的带动作用,构筑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依托。在“十四五”时期,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某些方面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对全省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合芜蚌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实现这“两级跳”,必须在科技体制和创新政策上有所作为,重点打造三个生态圈:
一是打造主导产业优化发展生态圈。合芜蚌三市已分别确定了各自的主导产业,今后应以自主创新为动力, 打造主导产业优化生态圈,把这些主导产业做优、做特、做强,以辐射和带动全省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此,三市对各主导产业应以构筑产业链为核心,突出自主创新,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在操作层面,每个主导产业都要编制前瞻性的发展规划,提出可操作的产业政策,设立专门的发展基金,采取产业链补缺策略,坚持“一个产业,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只基金”,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打造主导产业优化发展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聚集众多相互依存、相互协作的企业,包括专门从事产前的、产中的、产后的生产企业;横向的和纵向的配套、协作企业;龙头的和外围的企业;生产相关特殊部件的企业等等,坚持 “领军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构建契约式的分工合作关系,推进产业生态圈的不断优化,着力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对全省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打造技术创新优化提升生态圈。以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为载体,突出自主创新,集聚创新要素,构建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等于一体的创新生态系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形成由企业、政府、科研主体、中介机构、科技产业孵化器等各种主体和要素组成的技术创新优化提升生态圈。在操作层面,坚持“一个产业,一组攻关项目、一笔研发基金、一批攻关团队”的具体实施办法,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高度重视产学研协同,按照供应链传导机制强化供应商创新、积极吸纳用户参与创新,改善优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创新服务能力,强化竞争压力意识,优化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形成产业科研、设计、实验的一体化体系,为技术创新生态圈的优化提升提供有持续性的可靠保障。
三是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扩展生态圈。安徽很早就提出“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思路,如今对全省来讲仍然十分重要,那就是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未来十年,合芜蚌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应在这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化扩展生态圈。三市要立足于产业增量的培育和积累,面向大众、面向未来,着眼于激发创新创业,切实有效地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搭建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园区、创业苗圃等创业平台,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完善创新创业政策等。在操作层面,要坚持“打造一批创业平台、制定一套支持创业政策、引进一批创业团队、奖励一批创业带头人”的具体办法,弘扬全民创业精神,营造创业氛围,优化创业生态,为全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⑶培育企业资源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
我们已进入了创新的时代,其时代特征是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安徽既然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资源不足、企业家创新精神不足,是我省产业发展的严重缺陷。未来10年,我省要大力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激励企业依靠创新实现升级发展。
任何一个企业的任何创新,都要有创新的内源动力。大量的实证表明,企业创新的内源动力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家精神,因为企业家是创新的实施者,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家的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源;二是企业对利润追求的动机,因为利润是市场化的企业经济组织存在的重要理由,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可以获取利润;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因为这是企业创新的基本条件,只有企业形成了创新能力,才能够做到创新;四是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因为企业的创新不是企业家一个人的创新,而要依托于创新团队,这就需要企业有内在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企业内部的创新动力。基于这样的分析,安徽既未来10年应从四个方面着手,激发企业主体依靠创新来实现企业升级发展:
一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企业和企业家精神成长培植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尊重企业家,爱戴企业家,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奋发有为、砥砺前行,引领和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为此,我省大力营造企业家成长环境,让广大企业家有用武之地。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和法治环境,为孕育企业家精神培植沃土。
二是树立企业依靠创新追求利润的意识。企业追求利润,有两种路径,其一是套利,其二是创新。在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有大量的套利机会,因此,三十多年来,依靠套利获取利润的机会多,也成就了一批企业。然而,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套利的机会收缩。一个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看,需要创新。必须树立依靠创新追求利润的意识,才能够驱动经济增长。
三是激发企业大力培育创新能力。深入实施企业创新驱动战略,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引导企业按照所在行业和领域技术发展趋势,编制技术创新战略,建立健全研发组织机构,组建或强化研发队伍,增大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完善研发条件和激励机制,持续开展研发活动,建立和培育企业创新能力。
四是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在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发展关键靠人才,企业创新更需要优秀的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关键靠机制。企业内部是否有创新的活力,关键看内在创新激励制度。3M公司IBM公司和华为公司,长盛不衰,成为创新典范,主要是有一套内在激励创新的机制。建立起企业内部的创新激励机制是引导和激发创新的动力保障体制。赢在制度是当今世界国与国竞争、企业与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和秘诀。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在创新激励制度,具有现实必要性。
⑷以大力发展新经济为着力点,培育壮大未来发展新动能
新经济是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生的经济形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催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五新”的综合。新经济的核心技术基础包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传感感应技术等,新经济已从技术变革层面拓展到企业运行、产业融合、社会生活、人类交往的各个维度,正在展现它推动产业融合、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变迁进步的巨大能量。发展新经济可以有效推动和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创造新的供给和新的消费,助推消费结构升级,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新需求。近年来,新经济、新动能在安徽已在滋长,但份额不大、动力不足,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一是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度重视并持续培育和推进“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等新型创业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技术平台,为众创空间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和专业化服务,充分调动千万科技人员创新的智力活力。鼓励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搭建众包平台,引入大众智慧和用户参与创新(如奇瑞众包造车),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市场适应性。引导创业团队利用众筹平台实现创业融资,顺利推进创新创业成效提高。发挥大众能量和智慧是互联网条件下的重要资源整合形式。
二是着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把握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大趋势,通过“三重一创”等,引导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着力加强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平台载体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知识和创新驱动转型。各级政府要善于发现本地区、本城市新经济苗头,积极扶持和引导新经济、新业态企业发展;着力于培育每个城市和县域的新经济增长点,盘活存量的同时,重点放在增量的培育上,高度重视本区域未来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形成。将创意、创新、创造和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培植本地经济发展后劲和潜力,为未来十年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着力于新经济体制创新。构建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向新经济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关键是要形成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让人才、技术、资金、创意、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充分地流向新经济领域。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引导滞留在僵尸企业中的要素进入新经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宽松便利的市场环境。引导大学、大企业、行业协会、各类园区,甚至是街道办事处(其实美国的车库文化成就了新经济),创办各种新经济发展平台,从体制创新上,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新经济转移,向新经济聚力量。
⑸申办全国“新交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意见》,其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不可逾越的具体路径选择。省委省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更好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提出申办全国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展示与交易的专业展会”(简称“新交会”)或者将“徽商大会”更名为“新交会”(徽商大会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并且连续举办,对未来10年全省产业的转型升级,会有重大推进作用。
在当前形势下,我省提出申办全国性的“新交会”有多方面的必要性。
一是启迪安徽省内企业和民众意识的需要。深圳“高交会”启迪了深圳企业和年轻人创新意识,“广交会”启迪了广东人的外贸意识,大连“服博会”成就了东北服装业,贵阳“大数据博览会”造就了其大数据产业,等等。安徽大多数企业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完全靠政府推动或者有限的资金引导,很难以形成大产业。常言道: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吗?安徽很多企业和民众就是没有见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难以找到着力点。通过举办“新交会”,就可以启迪企业和民众意识,自动自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是引导安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十分紧迫,如何升级,向何处升级转型,很多企业存在迷茫。我们政府文件和舆论宣传,难以促使企业转型升级,必须要让企业家看到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方向。通过举办“新交会”,可以引导传统产业的企业,自觉学习和跟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和产品开发方向,顺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促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安徽现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措施还是很传统的,以建立基地形式,依靠政府资金撬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申报、评审、发牌、分钱,经过一轮评估,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政府资金有限,各地市都想要钱,要基地,要名头,拿到钱,给企业分分,“撒胡椒面”形式,收效甚微。而通过举办“新交会”模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力量和市场机制,必将能够促进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是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是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再继续依靠政府强大的招商引资队伍,到处寻求好项目,政府批土地,搞政策优惠,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是老的工作模式,尚没有转变观念,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而通过连续举办“新交会”的模式,必然能够逐渐吸引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向我省集聚。
五是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安徽人缺乏创新创业激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外部信息刺激,缺乏对产业发展空间和机会的把握能力。在农业大省的背景下,很多创新创业者也就只能够做做农产品加工业的事情,对现代产业发展前沿和发展机会认识不到。连续举办“新交会”,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更多的社会大众,看得到、摸得着全球或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会,自然能够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为安徽未来经济发展培育后劲。
六是提升合肥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实力和影响力。合肥市虽然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但是,经济实力和影响力都大大弱于南京市和杭州市。如经济实力仅略高苏北的盐城市,而盐城市只是江苏的“第三方阵”,目前正抓住建设淮河经济带的机遇发展滨海新港,大有赶超合肥的势头;在影响力方面,合肥不仅与南京市和杭州市差距很大、与苏州、常州和宁波、温州等城市也有不少差距。而与这些城市相比,合肥的优势是科教,通过连续举办“新交会”,可以发挥科教优势,不仅能促进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大做优合肥经济,更能提升合肥市的影响力,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功能。
举办“新交会”虽然益处多多,意义深远,我省举办是否可行呢?经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是有可行性的。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4月下旬视察安徽时,充分肯定我省是“科技大省”,“科技大省”办“新交会”当然具有可行性:更为重要的是,习总书记还嘱咐我省要下好创新“先手棋”,举办“新交会”就是一步“先手棋”, 习总书记的这些指示是我省申办“新交会”的最大可行性。回想8年前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安徽省要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地区的分工合作”,省委、省政府十分敏锐地抓住胡总书记这个重要指示带来的机遇,先争取到了皖江城市带成为国家级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接着又争取到了全省成为长三角的成员,批准撤销地级巢湖市,定位合肥市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我省有8市又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员,这些都促进了全省的快速崛起,造就了安徽发展的最好时期,都是省委、省政府抓住总书记视察安徽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支持,调动了全省上下的积极性而获得的。借鉴这个经验,抓住习总书记视察安徽讲话所带来的大好机遇, 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支持我省申办“新交会”,是可能和可行的。
二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良好发展基础。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已形成了2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每个基地都各有特色,全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有的还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在业界已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举办“新交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与技术基础。
三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新交会”有现实需要。世界产业发展史表明,集中会展、交易和博览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大平台,发达国家都办有很多这样的平台。我国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7-8年的时间,各省市都有发展,产业规模已经达到足以形成进行大批量会展和交易的条件。但目前全国尚没有这样的博览交易交流平台,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又急需要这样的平台,因为每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量的新技术需要展示,大宗新产品需要交易,大批新品牌需要宣传,“新交会”可满足这些紧迫需求。如果我省能够率先提出申办“新交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也能够得到产业界的响应和国务院或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
四是合肥已具备举办“新交会”的条件。习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明确肯定,“合肥是全国4大科教基地之一”,不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有可展可览的东西,而且,经过多年发展,在宾馆服务、展览服务、城市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有卓有成效的发展。如合肥市现有五星级以上宾馆十多家,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和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等场馆的会展面积数十万平方米,有可展可览的场所;地铁一号线已通车,对外水陆空交通条件更全面改善,通达性、安全性都大为提高,与全国各大城市有便捷的通行能力,有能力有条件举办“新交会”。
五是我省有申请举办“新交会”有强大的社会性动力来源。“十三五”期间, 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在人均收入方面加快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重要时期。安徽经历了“工业强省”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专业示范区建设,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但第三产业却是“短板”,而第三产业与人民群众的就业与收入都有密切关系,如能连续举办“新交会”,不仅会给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带来发展机会,还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在我省发展的关键时刻申办“新交会”,会得到全省人民、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赞誉,有强大的社会性动力来源, 如加以发掘、珍惜和运用,是能办好“新交会”的。
综上所述,举办“新交会”意义非凡,也是政府可以做的直接抓手,花大力气办好这一盛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省委省政府对此要高度重视,若能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做好这件大事,虽是 “一会”,却能带动全局,必然会促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发展。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