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充分体现了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和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充分体现了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和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我们党现阶段的重大任务,目前正处于决胜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着很多短板,其中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的贫困则是最突出的短板,必须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实施精准扶贫,齐心协力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
(一)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采用符合“五大发展理念”的扶贫思路,实施精细化的扶贫方式,高效率地助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岁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式发布,明确到2020年701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我国吹响了向贫困发动总攻的“冲锋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5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贵州主持召开由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落实习近平同志在此提出的“六个精准”,核心在于精准扶贫与新发展理念如何契合。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发展差别甚大,精准扶贫工作在不同的地域需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但共同的约束是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各地应结合本地发展比较优势,结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各个方面全面贯彻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
但是,当前对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解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够从思想上加以澄清,会引起实际工作中一定程度的混乱。比如,对精准扶贫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贫困人口的脱贫解困,似乎到2020年全面脱贫就算完成了某一阶段的任务。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狭隘的,甚至是有害的,而这种想法在基层乡镇村领导干部中也是相当普遍的。我认为,如果不能从巩固我们党执政基础的高度、不从整合我们党意识形态之基石的高度来理解精准扶贫思想,甚至认为精准扶贫只是某一阶段性任务,将十分有害于我们党执政理念在基层社会的普及和形成共识,十分有害于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农村人口,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认可,甚至“危及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党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成立之后历经血雨腥风战胜国民党,赢得人民信任,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解放,并最终成功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关键点就在于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其中一个更深层的因素,则是依靠我党坚定的思想信念、理想追求,以及由这意识形态严格组成的党员队伍。这支队伍深入广大穷乡僻壤,牢牢把握基层组织,实现了整合社会的目的,拥有强大的政治动员和组织力量,并能迅速转化为物质力量,这是打败国民党的决定性因素。
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为我们党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上的道德支撑和实践中的操作平台。这一思想,是将我们党的崇高理想落地生根,是涤荡社会上关于我党宗旨理想蒙昧言论的澎湃清流。在实施精准扶贫理念的过程中,作为社会基础的广大农民,除了处于贫困之中的数千万农民能够不断从中得到物质上的利益,激发对党的热爱,增强党的基层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起到进一步稳定基层社会的作用外,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能够以更为实际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而非简单宣传口号的方式深入千家万户,深入百姓心中,进一步提升执政党的公信力。精准扶贫思想必将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立下“军令状”,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按照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思想的总体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方面都做了详尽规划,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向纵深发展。
一是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要通过领导联系、部门协作、对口帮扶,加快科学扶贫和精准扶贫,办好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要特别关注和关心困难群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扶危济困。坚持精准扶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曾采用过“灌水式”、“输血式”、“抢救式”等传统扶贫模式,在当前扶贫脱贫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必须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
二是进一步指明扶贫开发的具体路径。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精准扶贫,“一定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可采取多种方式引导,以产业开发促脱贫: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依托农村良好的生态资源,积极做好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文章,带动农民增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基地,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入股,发挥其对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带动作用;依托丰富人力资源,注重技术扶贫,通过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职业培训手段,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扩宽就业渠道。
三是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
治贫先治愚,必须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致富、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一定要搞好。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
四是时不我待,增强扶贫开发的紧迫感。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不到四年时间了,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必须时不我待的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更要心无旁鹜、聚精会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团结带领广大群众通过顽强奋斗早日改变面貌。
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地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我也了解,部分群众在就业、子女教育、就医、住房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困难,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同志不仅熟谙农村实际而且对农村贫困生活“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1969年到1975年下放期间的亲自经历,使他对农村的极端贫困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自此,无论是在县、市、省还是进入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我国地域广阔,区域发展差别甚大,精准扶贫工作在不同的地域需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各地应结合本地发展比较优势,结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当前,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和问题多发期,亟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发展举措,精准扶贫正当其时。我们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紧紧抓住宝贵的改革发展窗口期,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思想,在实施过程中考验干部锻炼队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不懈的努力。
五是要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担当。扶贫开发工作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又强调,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落实习近平同志精准扶贫思想应成为考验各级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试金石。在各级领导干部中进一步强化精准扶贫思想是我们党意识形态能否始终在社会舆论和各种思潮中处于自然引领地位的重要支撑,同时,扶贫攻坚已经成为当前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发现干部,培养干部,打造一支过硬的能够扎根基层的政权组织领路人队伍。
精准扶贫中,不要忘记精准“拍蝇”。政府的扶贫资金,既是扶贫脱贫的“保障钱”,也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雁过拔毛”饱私囊。“蝇贪”这种发生在基层的“微腐败”时有发生。湖南省立案调查扶贫案件5675起,共处理“蝇贪”7951人;陕西省查处扶贫腐败案件1225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97人,其中乡村干部占99%。精准督查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是否存在挪用、截留、贪污等现象,不让一个“蝇贪”飞走,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精准“拍蝇”,必须上下“齐拍”。全面落实两个责任,推动基层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确保精准扶贫的质量效果经得起人民、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六是把精准扶贫理念延伸到“精准小康”理念。到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但毋庸讳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城乡之间、地域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鉴于此,实现小康社会的可持续性将成为我们党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予以关注并切实从政策上给予考量的一件大事。据此我认为,应及时将精准扶贫理念向“精准小康”理念延伸过渡,瞄准实现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从理念上加以澄清,在制度层面上予以保障,在政策层面上实现可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