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皖北地区打造世界型制造基地研究|课题研究|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4年5月20日11时35分 星期一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池州:市税务局撑起“... 5-20
亳州:市税务局深化“... 5-16
黄山:最新城市信用状... 5-16
淮南:毛集实验区信用... 5-15
阜阳:我市开展道路运... 5-15
宣城:2023年纳税... 5-14
蚌埠市发展改革委、人... 5-14
阜阳:界首市多点发力... 5-14
铜陵:市税务局持续开... 5-14
滁州:全椒县自然资源... 5-13
省交通运输厅:《安徽... 5-13
安庆:潜山市开展“信... 5-11
宣城:纳税信用绿卡点... 5-10
安庆:高新区扎实开展... 5-9
淮北:开展诚信企业评... 5-9
六安:“三强化”开展... 5-8
宣城:泾县“信用助企... 5-8
淮南:田家庵区市场监... 5-8
合肥:各县(市)区积... 5-7
淮北:信用服务“全链... 5-7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课题研究  
皖北地区打造世界型制造基地研究
日期:2021/3/1 9:01:45    来源:站内发布  

近年来,皖北在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速度相对较高,项目落地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皖北园区和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转移从传统的人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到高端的云计算产业,正全方位地跨越式地推动着皖北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过程。我们也注意到,皖北产业发展和创新力量在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整个皖北发展的环境依旧存在多方面挑战。但现有的产业发展水平和各种表明,皖北拥有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

皖北办和皖北发展研究院围绕皖北如何打造世界型制造业基地主题,在20162017年进行了密集调研,通过对比研究、理论概括和案例解析,对皖北如何打造世界型基地,与当地领导干部进行了反复交流,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本文将结合以上调研,系统地提出为什么要打造世界型制造基地、有什么优势和存在什么问题,并结合皖北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世界型产业基地打造可能路径。 

 

一、 工业化发展永远是皖北振兴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

 

目前,皖北各地创业创新活动日趋活跃,成果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步成为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扩大就业的高效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转型升级发展的有效支撑。

(一) 工业化发展是创新的载体和“四化”的关键内容

创新必须有载体,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服务型社会里,创新呈现不同内容和形式。农业社会发展中,创新体现为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和使用,而现代社会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使用,都是现代工业在农业中延伸和扩展,因此,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也是维系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纽带,在推进“四化”中具有龙头和先导的功用。通过皖北工业化提升皖北经济实力,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工业化进程加快,才能吸纳城市人口并消化农业现代化释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城镇化步伐;通过加快工业化步伐,才能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解决皖北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离土离乡”问题,才能有助于解决社会公平,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推进工业化进城中,要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首要,努力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和经济融合度,使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深度融合。。

(二) 战兴产业发展是工业化发展路灯和是先进制造业基石

战兴产业出现本身代表新兴技术使用和推广,代表产业自身技术变革和工业化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智能制造不仅仅代表产品制造方式变化,表现为生产要素组织方式和生产技术进步,更多表现为整个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和技术进步。当前,皖北既存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也存在新产业加速崛起,皖北各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出现持续改善面貌。2016年上半年,皖北六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958.7亿元,增长23.4%,增幅比全省高6.4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去年同期的19.3%提高到20.4%,其中阜阳、宿州、蚌埠分别增长37.9%36%28.4%,居全省前3位。皖北战兴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引导皖北产业高级化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

(三) 硅基新材料和中医药产业优势地位引领了皖北世界性制造基地发展和进一步壮大

世界型制造基地体现了生产和创新要素集聚,体现了大企业核心作用和产业集群规模性影响。皖北也具有世界型制造基地标志性特征,例如蚌埠硅基新材料生产技术和产品,已经对世界显示产业形成重大影响;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和现有集聚能力,已经具有世界型中医药产业基地发展趋势。目前,蚌埠硅基新材料集聚发展基地新型显示、太阳能电池、特种玻璃产业体系加速形成,20167个月硅基新材料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0%。上半年阜阳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现代医药产业产值增长达29.1%。亳州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5年引入药企30家,其中全国五百强企业2家,行业排名前十强企业4家。

 

二、流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皖北能够成为世界型制造基地

 

(一)流域决定了整个工业经济规模和城市圈分布

在流域经济社会中,资源决定了人口集聚规模,田纳西河流域经济发展中,大量水资源综合开发,特别是筑坝发电、开采煤炭发电,形成了流域内水火互济的高容量电力系统, 为流域的开发提供了充足而可靠的电力。1933 , 流域区劳动力就业结构以农业为主, 约占总就业人数的62 %, 商业和服务业就业的比例是17 %,制造业仅12 %, 其他为9 %;1984 年就业结构中, 从事农业的比例大幅下降, 仅为5 %,而商业和服务业达45 %, 制造业上升到27 %, 其他为23 %[1]

流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和城市逐渐融合性发展。其中莱茵河流域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流域中分布了欧洲和世界重要的电力、化工、食品加工、汽车制造、冶炼、造船、商业银行、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中心,莱茵河流域集聚了近1亿人口,包括巴塞尔、法兰克福、科隆、鹿特丹等世界著名中心城市和90多个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圈”。密西西比河、田纳西河和多瑙河等,目前均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人口、产业和城市密集带。

(二)淮河流域快速发展符合中国区域经济“波次”发展格局

今天说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符合中国经济“波次”发展特征,也主要是因为中国快速发展中,已经从早期的原材料出口、初级产品加工,发展到门类齐全的全产业出口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内陆地区已经获得了直接参与世界产业竞争中去,而不是仅仅成为沿海沿边沿江主要资源供给方,间接参与制造业出口中。

从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发展“波次”特征看,淮河流域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基本条件。

从国家宏观层面上讲,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有助于形成中国经济多维支撑空间发展格局。淮河流域包括我国东中部地区涉及河南、安徽和江苏3省,在经济空间中已经形成以苏北、皖北、豫南为重点的“一带、三核、多节点”发展布局:

一是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为中国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助推上海等世界型中心开辟一个广袤的支撑腹地,为实现沿海经济和腹地经济相互支撑的格局奠定双赢基础。

二是流域经济与今天发展起来现代交通(陆路和航空)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撑,首先是流域经济自身的水资源优势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关键资源,这些是现代交通业发展难以替代,也是决定未来城市群发展关键所在。从淮河流域看,通过公、铁、水、空、管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动江苏盐城和淮安、安徽淮南和蚌埠、河南信阳城市迅速崛起,也为淮河流域腹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动力新动能。

三是为一带一路将会引领未来淮河流域参与国际化发展路径,将会为淮河流域开辟一个全球化发展的通道。如何围绕制造业高地发展,打造物流产业、商贸、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带动城市化发展,形成产业和人口聚集高地,发展成为盘活区域流通、激发经济新活力的“开放高地”,将会促进千里淮河流域经济走向全球化新天地。

四是未来的产业竞争是消费能力和劳动力供给能力的竞争。皖北人口基数大,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收入增加,人口消费能力也逐渐提高。自2010年以来,皖北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火热中。同时皖北劳动力供给能力也相对较强,皖北每年将有60万新生劳动力供给,同时也将有27万人左右的劳动力退出,相比安徽省全年有近70万人劳动力退出来说,安徽皖北在未来几年还是劳动力主要供给地区。皖北总人力资源增长受惠于“教育投资红利”,平均受教育年数增长因素为10.41%,在各类受教育水平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增长了35.21%,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增长了28.24%[2]

(三)淮河流域资源保障能力决定了皖北有条件成为世界型制造基地

淮河流域煤、电、水资源综合优势显著,淮南素有“能源之都”美称,阜阳、淮北、宿州、亳州等地也具有较好的煤电保障能力;同时,两淮平原具有较好的太阳能和风能发展条件,这几年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发展势头迅猛,而且电网承载能力较强,这些独天独厚资源综合优势发挥,将有助于在本地形成以能源、资源产业发展为基础的现代化、大规模制造基地。

皖北作为长三角和京津冀两大发展区的中间地带,要成为世界型制造基地,就必须围绕如何发挥好能源、资源综合优势,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延长产业链和做大产业集群,发挥好现有科教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按照做大先进制造业为引导,做好做强工业。其特征就在于能否有效把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制造优势。

1.依托蚌埠科教基地、淮南与合肥同城化发展优势和宿州与云计算产业基础地位,集中力量在蚌埠、淮南、宿州等地重点发展计算机配套件产品、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应用电子、太阳能电池、新型显示、云计算等细分产业,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和服务产业基地。

2.依托霍邱、寿县丰富铁矿资源和淮南、阜阳煤炭资源优势,按照“以资源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目标要求,以球墨铸造、金属材料等重大项目为支撑,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深化资源加工层次,实现铁矿开发向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转型,形成矿石开采——冶炼——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冶金产业集群,建设优质钢材深加工产业基地。

3.依托两淮煤矿和定远等地盐碱资源综合优势显著,特别是发挥好能源优势,积极发展高端石化产品,大力促进煤化工、盐化工、碱化工的融合发展以及上下游产业的一体化进程,延伸化工产业链,培育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做好产业融合发发展,使传统煤化工成为新型绿色煤化工,在淮南、蚌埠、阜阳、淮北等地构建现代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产业基地。

4.依托凤阳高储量、高品位的石英资源和蚌埠硅基材料技术优势,做好两地融合发展,推进硅基新材料园区聚集功能和辐射效应;积极发展以特种玻璃新材料、新型高性能有机硅、硅基功能材料等为主体的硅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以硅基材料为基础的产业体系,打造“世界型硅产业基地”。

5.围绕江淮汽车和北汽等汽车产业在阜阳、亳州布局,以加快推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高端化、信息化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及零部件制造,延伸产业链,扩大技术转移承接能力,推动交通运输等产业部件制造及服务工程实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沿着淮河两岸重点打造汽车、轮船、航空等部件制造基地。

6.利用好在煤炭、化工、交通等领域工程机械制造优势,围绕着“一带一路”,做好对接,强化研发,做好技术改造,重点发展大型矿业工程机械、石油化工机械、交通运输装备、城市发展专用装备、风电及太阳能基材和装备等产业,提高大型成套装备制造能力本地化生产能力,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升级,打造国内有影响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7. 充分利用好现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技术产品转移、扩散等有利时机,做好对接,支持淮南、蚌埠、阜阳和亳州等地在生物医药产业工程研发中心设立,强化产业技术引导,支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新产品在本地落户, 开发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向技术创新和仿制并重的方向转变,形成多系列产品群和产业链,以生物药物及生物诊断、新型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及生物技术为主要发展方向,努力培育成为国内重要的医药产业集聚区。

8.围绕亳州中药产业集群,着力发展中药新药、中药浓缩丸、现代新型中药饮片、生物培养和拟生态条件下规模化种植的濒危稀缺中药材;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重点发展用于治疗肝病、心脑血管病、抑郁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流感等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老年性疾病的中成药。着力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亳州、阜阳等地落户,积极培育发展航空中医药产业,做大健康产业,形成中医药种植、检查、生产、研发和销售及服务为一体产业集群和特色基地。

9.皖北农业资源禀赋较强,具有成为世界型农产品加工基地机会和能力,但是要成为世界型农产品加工基地,从原材料到加工企业,特别是形成有影响的品牌等,都有一段距离要走。目前,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带做文章,打造绿色环保型、具有较高特色型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必须解决好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技术使用方式、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等问题。

 

三、 皖北成为世界型制造基地的重点对策

 

皖北打造世界型制造基地依然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需要针对皖北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

(一)皖北与苏北相比,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差距在扩大

以苏北淮安市为例,在“十二五”期间,有18家高校院所研发机构落户,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9名,入选省“双创人才”62名,建立校企联盟300家,创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7%,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246家,累计实施30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50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2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5年分别提高6.7个和9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在“十二五”期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建设。相对而言,作为皖北基础设施提升最快、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阜阳市,“十二五”期间建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297公里,改造升级县乡公路1148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3万公里。从人均公里里程数,整个皖北跟安徽平均水平来说依旧存在较大差距。

从表1中可以看出,苏北地区在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方面,苏北这几年已经取得显著性成长;在量化未来发展能力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苏北与皖北相比,已经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

(二)皖北新兴产业各具特色,但规模和质量有待于提高

皖北地区同样面临类似主导产业发展问题,既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技术水平,打造具有

 

                苏北地区与皖北地区部分指标情况比较           (单位:亿元)

地市

GDP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苏北

16564.3

36326

13758.57

11358

徐州

5319.88

12216

4266.12

4505.3

宿迁

2126.19

3863.3

1838.97

773.55

连云港

2160.64

5433.1

2077.35

1936.9

淮安

2745.09

6560.5

2203.24

1687.2

盐城

4212.5

8253.6

3372.89

2455.4

皖北

6360.41

9954.2

6208.67

2273.2

淮北

760.39

1814.6

925.2996

467.8

亳州

942.61

959.39

767.3005

294.9

宿州

1235.83

1623.3

1133.394

181.2

蚌埠

1253.1

2596.8

1457.9714

964.8

阜阳

1267.5

1989.7

1004.981

266.1

淮南

901.1

970.42

919.7254

98.4

数据来源:《2016年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局

 

皖北特色的区域主导产业(如:中草药、食品加工以及现代农业等),又要紧跟当前产业革命的潮流,大力发展电子机械、汽车、新能源、机器人以及互联网等产业,还要顺应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如:皖北地区基本被划入中原经济区、主要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安全)。既要注重经济总量、更要注重主导产业发展的质量(关联程度、创新能力以及节能环保等),实现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在制定政策时,还需根据实际以及国家战略需要作出适当调整。

(三)组织建设有弱化倾向,体制和机制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近年支持皖北发展的政策实施和皖北领导干部及人民群众的努力,皖北经济实力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十二五”期间,皖北地区克服煤炭等 传统主导产业生产明显下滑的不利影响,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2%,经济总量由3971.2亿元增加到6881.8亿元。财政收入 年均增长15.2%,由482亿元增加到9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实际利 用外商直接投资等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类市 场主体快速成长,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6090户。各 类园区蓬勃兴起,省级开发区达到57家,蚌埠高新区、淮南经 开区进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3+6”南北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 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88.3亿元、财政收入26.2亿元。

“十二五”期间,皖北取得巨大成就一方面整个国家发展形势,形成了皖北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是安徽省适时推出政策助推了皖北发展步伐。但是现在国际形势发展很不明了,国内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和新常态,这样的内外环境下,皖北在十三五期间,如果要取得更大发展,除了皖北干部群众努力之外,更需要省委省政府从更高政治高度和历史发展角度出发,从制度层面上做好设计,从组织架构到人才资源等各个方面下大工夫,进一步做好支持皖北发展的工作。

从安徽省自身发展来看,存在组织建设有弱化倾向。从组织上保证省委、省政府关于皖北发展决策得以贯彻落实是结对合作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从目前“皖北地区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皖北办)+会议制度(每年一次座谈会)”的组织架构来看,不可谓不强,但针对南北结对合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督查的实际工作效果却不够理想。虽然南北结对双方都迫切希望皖北办提供更多的政策供给、更权威的合作规范。但由于皖北办缺少承办皖北地区发展领导小组各项重要任务所需的权责划分,在执行重点工作分工和考核奖惩等方面有较大困难,像“联络员”等制度由于这样或者那样行政权力壁垒导致很多工作基本停滞。这产生了三个方面的严重问题:第一,阻碍了南北结对合作双方与皖北地区发展领导小组之间顺畅的信息交流。从我们调研情况看,多数结对合作单位并不清楚通过何种组织渠道来保证自己的诉求被有效地传递给省政府。第二,削弱了皖北办在南北结对合作中的作用。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权责保障,皖北办针对结对合作进行“督查考核”、“协调矛盾”等职责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第三,影响了结对双方对合作的积极性。结对合作的核心是政府行为,如果皖北办难以为合作双方提供及时的政策供给,也无法对合作效果进行考核奖惩,同时其作为省政府与结对双方之间信息纽带的作用不断弱化,将导致许多结对单位产生“南北合作是短期行为”、“未来只能维持现状”等消极思想。

(四)加强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南北合作可持续发展载体和平台

2012年启动建设以来,安徽省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73月,各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2.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2.1亿元,税收28.4亿元。5年南北合作园区累计征地7.3万亩,拆迁314.3万平方米,建成道路179公里、标准厂房129.2万平方米,园区建成面积达53.1平方千米,各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全力开展招大引强和项目建设工作,累计引进项目62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8个,开工项目348个,建成投产项目16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73.5亿元。但是也必须看到,我省南北共建园区历经五年的运作发展,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

1. 政府合作主导的共建园区建设模式单一。目前,“3+7产业园区是皖江、皖中与皖北市县之间一对一结对、点对点帮扶的合作共建模式,初衷在于借助行政力量和政府“有形之手”,加强和推动皖江、皖中与皖北之间的区域合作、产业转移与资源优势互补。政府主导型共建园区模式的优点是:当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自主合作意愿时,合作双方通过行政力量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调动,可以使共建园区在短期内快速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其缺点也是十分显著的。第一,在结对合作对象的匹配上,主要是基于经济总量、人均财力和综合实力等因素的考虑,并没有根据南北各市县的要素禀赋、产业结构、资源互补等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挂钩,具有明显的拉郎配性质,导致两地在协调分工、产业合作、资源共享上难以实现互利共赢。第二,共建园区的合作对象仅仅局限于本省地方政府之间,没有向经济发达的外省市拓展延伸,也没有建立与省内外大型企业的合作机制。第三、皖江市县处于急需加速发展阶段,自身发展不够充分,且与皖北的经济级差并不十分显著,在没有有效汇聚外部资源的情况下,皖江地区仅靠自身能力难以有效带动皖北发展。

2. 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无论哪种形式的园区共建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于合作各方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利益分享和利益补偿。目前,对于参与结对合作的皖江市县而言,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是一项纯粹的政治任务。在经过长期、持续的投入和输血之后,皖江地区未来如何从共建园区中获得经济回报以及回报的比例是多少,这些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尚未明确和建立,因此导致皖江各市县的动力有所差异,任务执行效果不一,共建园区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3. 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严重缺失。皖办发[2009]23号文件对于南北结对合作和共建园区的考核提出了纲领性要求,到2016年底,虽然出台了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但是执行效果有待于观察。从苏北发展来看,没有有力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意味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双方推动共建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4. 用人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据调研情况来看,皖江派驻共建园区援建干部的工作热情、先进理念和精神状态确实有助于共建园区建设,值得很多皖北干部学习。皖江派驻干部离乡背井,远离亲人,有形和无形的付出要比原工作单位多得多,这些不能仅靠号召、靠道德力量的驱动,组织必须从制度层面予以补偿和激励,从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两方面予以落实。现实的情况是派驻干部的经济待遇并没有比派驻前有明显改善。对于派驻干部最为关心的政治待遇,各地做法有所差别,一般采取原级别或者提一级派驻,但普遍缺乏对于援建任务结束后援建人员的政治待遇进行清晰的制度安排,这导致派驻干部人心不稳,大大削弱了援建的成效。

5. 缺乏科学合理充分的先期规划。园区建设,规划先行。科学合理充分的规划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产业园的先决条件,需要前瞻性地将主导产业定位、产业配套、项目选择以及基础设施布局有效衔接。目前,一些南北共建园区急于尽快出成绩,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和科学合理规划的情况下,抱着“挖到篮子里就是菜”的思想,大干快上,“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引进了一些市场竞争能力弱、发展前景暗淡、技术水平落后的产业项目,不仅无助于促进符合本地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而且挤占了有限的宝贵资源,制约了产业升级与转型。

6. 园区运营不够顺畅。共建园区在实际运营中面临一些障碍性因素,园区共建双方在建设理念、文化观念、技术经验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正是南北结对中最需要皖江地区向皖北地区传输的要素。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沟通机制不畅导致双方的差异没有很好地融合,援建方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经验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实施,制约和阻碍了共建园区的快速发展。一些外部因素也严重影响共建园区的发展。比如:虽然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共建园区由援建方主导运营,但是存在着一些受援地市县的高层领导随意干涉园区的招商选资,对不符合共建园区要求的产业项目“大开绿灯”。还有,园区缺乏与受援地各行政管理部门的对接机制与协调机制,大大影响了园区的运营效率。

(五)加强工业走廊和产业园区谋划,提高皖北制造基地对外整合能力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皖北十三五规划和中原城市群规划实施方案等诸多规划和文件中,都明确了未来城市之间要走分工合作、协同发展道路。例如在《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发展表述中强调“以合蚌高铁为纽带,打造蚌埠淮南城市联合体,构筑沿淮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核心高地”;《皖北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强各城市间分工合作和协同发展,推进交通链接、产业融合、功能互补、生态共建,支持蚌淮(南)、宿淮(北)城市组群建设,引导促进各城市之间统筹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有序竞争、联动发展的皖北城市群”。

协同发展、城市群发展乃至一体化发展,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对接工作,更重要做好产业之间分工与合作关系,毕竟同质性可以达到集聚目标,但是对于不同城市发展,必须做到功能互补、结构互补、内容互补,这样才真正达到城市之间合作和对接,真正形成世界型产业集群、世界型产业基地目标。因此围绕世界型制造基地目标,在空间发展上必须做好工业走廊和园区建设,真正促进产业落地,做到空间与产业有效配置。按照“全域产业[3]”概念,做到打造优势产业,发挥好资源优势,做到环境、主体和体制机制全面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之间有序发展,强化产业和城镇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全面提升皖北产业规模和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通过科学规划,依托流域和交通运输体系,有序安排,分步推进,最终形成“一带、四轴、三圈”的产业空间布局。

1)沿淮工业带引领

“一带”主要是指沿淮工业带。中国经济带发展,无不依托于主要节点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发展为中心,带动周边发展空间布局,例如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从而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流域经济发展也是以某个极点为中心,例如城镇发展为中心,最后形成周边发展态势。随着综合性的交通运输体系打通后,安徽沿淮工业带发展,京九、京沪等主干铁路网和高速路网,已经形成南部对接珠三角、东部对接长三角,北部对接京津冀发展态势,打造沿淮工业走廊,可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为邻的工业发展带。同时,这“一带”产业特色明显,已经形成了新材料、电子显示、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能源及化工工业制造优势。

2)四轴联动

依托交通通道和产业布局,按照不同级别和先后顺序,轴带组织产业发展网络,促进生产要素向轴带和交通节点重要园区集聚,以线促点、以点带面,整合、优化整个产业在空间布局,形成依托轴带、聚内联外、开放式的空间发展态势,进一步提高产业对城镇化带动能力和城镇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对周边辐射带动能力。

重点推进“四轴”产业空间布局。1)建设阜阳-亳州生物医药产业带,按照资源禀赋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优势地位,做好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2)建设亳州-蒙城和蚌埠发展带,沿涡河发挥好劳动力资源禀赋,主要做好产业转移文章,同时积极谋求汽车电子和电子信息产业在该区域布局;3)建设蚌埠-宿州淮北产业对接带,做好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产业对接和转移,谋求云计算产业、显示产业规模优势地位,延长新材料产业链,做好围绕新材料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文章;4)建设淮南-蚌埠-明光产业提升带,依托硅基、化工等产业发展优势,做好产学研文章,加大技术转移,延长产业链,做好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本地产业显著度,吸引和集聚要素资源。

3)三圈共济

要进一步强化合蚌埠、阜阳等六个中心城市,特别是国家级园区、省级工业园区带动作用,围绕城市和园区关系,打造建设淮蚌明、阜亳、宿淮三大城市圈,做大做强做优三核,提升三大圈对周边城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

要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支持各市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整合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加快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行业领先的大型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做长产业链条,做大产业集群。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食品医药、煤矸石电厂、轻工纺织和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构建产业配套协作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重点培育发展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中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现代农业机械八大产业,强化龙头带动,增强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配套,促进集群集聚。

各地发展重点如下:淮北市:铝基高端金属材料、煤基新材料、高端成套装备(矿山)等。亳州市:现代中药、现代农机装备制造等。宿州市:云计算、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蚌埠市:硅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造、文化创意。阜阳市:现代医药、煤基化工新材料、生物制造、节能环保等。淮南市:大数据、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等。

沿淮四县如下:定远县:新型化工、节能环保等。凤阳县:硅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明光市:凹凸棒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霍邱县:钢铁深加工产业等。

具体发展中,侧重以产业集聚为支撑,采取“园中园”、“专业园”形式,努力打造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功能配套的现代产业集聚区。着力加强特色招商、产业链招商、集群化招商发展模式,形成对外空间整合能力。

(六)加强职业教育,推动双创教育,夯实人才支撑基础

皖北必须加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同时加大返乡创新人才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快劳动者和创业者知识技能结构更新。

从各地实际看,亳州职业教育已经形成自己特色,例如亳州职业院校普遍开设了中医、中药方面的课程,这点与亳州产业发展特色较为接近。各地必须围绕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璞玉对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规格层次需求相互适应,因此,皖北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研究,做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关系研究,同时要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培养和构建,要树立培养一批具有交叉专业背景、能服务新兴产业、新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同时积极促成高端人才培养和吸收高精尖人才加入本地经济建设。

针对皖北产业发展实际,要做好技能型人才和高端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首要的是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生活环境、城市环境,降低技能型人才进入城市、落户城市的壁垒;其次打造面向高端人才的生活环境,出台一批对高端人才相互匹配的,具有一定竞争力需要的政策。

皖北整体职业教育与发达地区还有相当大差距,要追求高职教育从单纯的适应发展转向高效、和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构筑绿色的教育生态环境。地区要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还要加强社会发展方面能力和素质培训和培养,形成不仅要重视短期技术技能,也要重视长期能力养成,例如培育职业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加强职业教育同时,要做好产业发展方面培训,要加强对返乡创业者、产业经营者和农业大户等,具有创业潜质的人,通过参观、培训等形式引导开展创业活动,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和走正确创业道路。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