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安徽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路径及发展对策|课题研究|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4年5月20日15时35分 星期一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池州:市税务局撑起“... 5-20
亳州:市税务局深化“... 5-16
黄山:最新城市信用状... 5-16
淮南:毛集实验区信用... 5-15
阜阳:我市开展道路运... 5-15
宣城:2023年纳税... 5-14
蚌埠市发展改革委、人... 5-14
阜阳:界首市多点发力... 5-14
铜陵:市税务局持续开... 5-14
滁州:全椒县自然资源... 5-13
省交通运输厅:《安徽... 5-13
安庆:潜山市开展“信... 5-11
宣城:纳税信用绿卡点... 5-10
安庆:高新区扎实开展... 5-9
淮北:开展诚信企业评... 5-9
六安:“三强化”开展... 5-8
宣城:泾县“信用助企... 5-8
淮南:田家庵区市场监... 5-8
合肥:各县(市)区积... 5-7
淮北:信用服务“全链... 5-7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课题研究  
安徽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路径及发展对策
日期:2021/3/2 8:52:38    来源:站内发布  

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出台《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旅游+”的农村综合发展方向,即农业+旅游+健康养生等,肯定了田园综合体、农村民宿业等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模式。

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新阶段的表征。推进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宏观上需要解决终极目标与发展理念的确定问题,中观上需要在省域或区域层面,进行村庄样本的筛选及发展条件评估,微观上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发展模式选择。

 

一、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目标与理念

 

(一)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

田园综合体当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乡村复兴是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造优化过程中,对乡村文化进行恢复、提炼和弘扬,让数千年来积淀的乡村文明在展示、交流、扬弃过程中得到延续,创造宜业、宜居、宜游、宜创的环境,留住人、吸引人,彻底改变“空心村”现状,让乡村恢复发展活力。

为达成乡村复兴的终极目标,应从满足人们回归乡土的情感需求出发,以先进的发展理念、运营模式、技术及金融支持手段,充分发掘农业的体验、教育、养生等多重功能,通过持续的建设和展示,体现田园美感及农村的文化价值。

(二)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理念

1.新田园主义理念

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提出建设“田园城市”的命题,即建立一种“城乡磁体”,把城市的高效率、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和乡村环境清新、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摆脱城乡分割发展的困境。

借鉴“田园城市”及90年代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想,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营造人居活力的幸福因子,2012年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八大主张”,2016年进一步演化为“新田园主义十大主张”。这些主张体现在城乡关系、乡村规划、农业、教育、建筑、社区文化等方面,成为其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指导思想。新田园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自身、关心人与人的关系、关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方面。这里的“人”包括“原住民、新住民、游客”三种。[1]

2.农耕文化理念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形成的以农业服务和自身娱乐为中心的一种风俗文化。以聚族而居、精耕细作、耕读传家为表现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乐天知命的原则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

农耕文明具有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2]中国乡建院2010年成立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发展理念:(1)以“我村我素,我村我品,我村我业,我村我家,我村我根”来诠释三生共赢理念。“素”是元素,“品”是品格、品质、品牌,业是就业,根是叶落归根。(2)提倡“以自然为本,天人合一;以农为本,田人合一”,以农村生态系统重构和建筑升级改造来践行“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3)坚持以先生活后生产为原则,这里的生活不仅是指物质生活,还包括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人的感情、道德等精神生活。中国乡建院董事孙君认为:把握、发掘和培养每个村庄的文化,需要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智慧,需要在地人的共同营造,也需要古村落代代传承的幸运。[3]

3.集体富裕理念

乡村建设的目标是把乡村保护并发展好,面对整体、大众而不是部分、小众。以旅游为旗号发展少数农家乐,是对农庄资源不合理使用。田园综合体或者特色小镇(村庄)的发展,应构建利益共同体,走集体致富的道路。

4.资源整合理念

资源整合是新农村建设的大问题。21世纪全球土地、人口、水源、空气等环境问题全面凸显,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开发方式变革的必要性。但是在现行农村管理体制下,农村规划政出多门、钱出多门,各局委各自为阵,各做各的规划。多数规划缺乏前瞻性,直接导致项目开发的低水平、相互雷同。因而,有必要在县级层面强化乡村建设与规划资源的整合。

 

二、筛选村庄样本,进行发展条件评估

 

近年来社会多方发力美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专家倡导文化遗产保护,政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资本开发“乡村旅游”,建筑规划“村居改造”,艺术介入“乡村实践”过程中,不乏一些成功案例,但是选对发展模式的并不多。实际操作过程中,地方政府首先要对村庄发展条件进行评估,为微观层面的田园一体乡村建设模式选择提高胜算。

(一)筛选村庄综合开发样本

2012年安徽提出"美好乡村"建设计划,以生态宜居、兴业富民、文明和谐为总体要求,计划2013—2015年,每年重点建设150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

2013年,安徽836个建制镇、322个乡、1.4万个行政村、22万个自然村。相比十年前,乡镇、行政村数量分别减少256个、15644个。2016年,安徽建制镇953个、乡289个。在7903个规划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

根据相关规划及城镇化趋势,未来5—101.4万个行政村50%以上将会因城市扩张、规划调整而消失,因人口外流而凋零;20万个自然村中具有历史文脉、物质遗存且保留下来的不足30%。因而做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或创意乡村计划,首先需要进行村庄样本的筛选。

(二)分析村庄发展条件

村庄发展条件主要指环境整治状况、基础设施、交通区位条件等。从全省层面看,安徽村庄发展具有以下基本条件。

2012年以来的5年,安徽完成8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7万多自然村环境整治,建成美丽乡村中心村3000多个,村庄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2010年—2014年,安徽强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2015年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三年行动,届时实现村庄全覆盖。2016年在31个国家和省扶贫县实施30万户农村厕所改造试点,之后每年完成70万户厕所改造任务。2016年底,2539个中心村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到2020年,实现中心村、建制村,重点流域及环境敏感区村庄全覆盖。[3] 

(三)评估村庄发展空间

村庄发展空间评估包括用地状况、开发潜力、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只有在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基础产业和新兴驱动性产业起动后,才具备更高层次规划设计村庄发展,营造和形成新型乡村社区群落的现实条件。因而,进行村庄发展空间评估,是县、乡推介旅游项目或进行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的必备环节。

1.村庄综合开发有利条件

从全省层面看,(1)村庄建设用地充裕。2015 年末,村居民点用地人均372 平方米,远超180平方米的上限规定。农村低效闲置土地 1090 万亩,中低产田占比高达 65%。相关政策规定,进入规划的中心村或建制村在留足宅基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用地后,再划出30%的非农产业发展用地。[4]

2)土地整治空间广阔。“十二五”期间,安徽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899 个,投入资金75 亿元,迁村并点 7165 个,建成农民新村 545 个。根据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届时农田整治率为66%,其中高标准农田2000万亩,农村建设用地整理36万亩,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土地整治7.7万亩。[5]

安徽土地整治空间广阔,一方面通过“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打造生物多样化共生空间,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景观服务功能;通过损毁土地生态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措施,优化乡村景观特色,奠定田园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建设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相关建设运营主体加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创造条件。

2.村庄综合开发特点

1)休闲观光农业初具规模。皖南、皖中、皖北3个地域具有不同风土人情和自然生态景观,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初具规模。据省农委统计,2017年一季度,安徽休闲农业一村一品专业村513个;经营主体14938家,增长17%;从业人员52.6万人,其中就业农民43万人;综合营业收入总额达120.2亿元。[6]

2)特色村庄分类发展。2012年以来,安徽相继实施"美好乡村"计划、特色小镇建设,涌现出一批生态宜居、业兴民富、田园融合的文明乡村。区位环境优越的村庄或可采取企业集团主导的产业社区开发模式,并有序合并迁建分散零星村落;111 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村庄,可重点通过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掘,构建村落和田园共生的美丽乡村;省辖市近郊和巢湖沿岸地区,保留和修缮具有地域特色的典型建筑物,实施特色乡村景观建设;在地质灾害村庄整体搬迁、低效园地林地整理,特色农业土地整理等项目支持下,实施生态性保护工程和新村建设同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5]

 

三、选择田园一体化的乡村建设模式

 

安徽是农业大省、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大省,田园一体化的乡村建设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农民脱贫致富、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了解各类模式特点,结合地方实际进行选择。

(一)田园综合体是成功的企业化运作模式

1.田园综合体模式特点

田园综合体发展目标明确,产业支撑较强。田园综合体运用“农业+园区”概念,相比主流的农业产业园,可容纳科技、健康、创意、休闲、会展、电商、物流、金融等多元维度。文旅产业以多样化的业态规划,打造自然生态型的旅游产品+度假产品组合,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地产及社区建设按照村落肌理打造,打造具有丰富旅游和文化价值的复合小镇。

2.田园综合体模式价值及风险

田园综合体运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原则,发掘农村土地价值,形成独具潜力的土地综合利用方式。比如“田园东方”即是一个田园综合体品牌。标准的“田园东方”综合体项目,总投资30亿元左右,占地5000亩以上,其中农业基地、绿地与水面、文旅商住等用地分别占比60%20%20%。规划有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田园小镇、主题酒店及文化博览等项目集群6,年客流200万人次。[1]

但是田园综合体开发体量大,面临地块、环境、政策等方面较多限制,对村庄的筛选性较强。同时,精明企业基于效率的追逐,却存在投资较大、样本翻版不适宜等相关风险。

(二)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的合作发展模式

1.合作发展模式具有良好适宜性

先发省份江苏、浙江及省内黄山、歙县等地,实践中形成“政府+农户”、“政府+公司”、“政府+公司+农户”、“农企+旅行社”、“旅行社+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对于多数乡村而言,农民入股的合作化发展具有好协商、易操作、利益联接有保障等特点,是当前优选的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模式。

2.合作发展模式特点

比如安徽“三瓜公司”模式,以三瓜+印象半汤度假村为支撑,形成以农特产品种养、生产加工、电商物流、餐饮住宿、休闲旅游为主,互联网+三产融合的发展优势。

由于采取合作发展的制度安排,较好地解决了利益导向和利益联接问题。在20168第二届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推进大会,成为安徽省唯一上榜的“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三)村庄民宿经济特色化、品牌化模式

1. 村庄民宿经济的特点

民宿经济是特色小镇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切入点,将民居和村庄改造为具备淳朴乡情的现代化旅店,是发挥市场化、合作化优势的成功之路。在长三角地区大城市近郊,独具特色的村庄民宿价值不菲,热销不衰,在节假日一个标间每晚住宿费达千元左右。

但是发展民宿经济,需要对村庄自身条件、旅游市场和民宿商品特性、建设团队和专业人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从旅游产品和民宿产品差异化定位角度进行谋划,避免产品同质化下的低价竞争恶果。

2.引导民宿经济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安徽多数地区民宿经济起步较迟,部分风景区、大城市郊区等地方以村庄民宿为突破口,进行田园一体化乡村建设,应借鉴江浙及黄山等地经验,坚持全区域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把特色旅游小镇规划、乡村休闲旅游规划、民宿经济规划对接好,精准地用到效益最好的项目上[7],走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避免千镇一面、千村同貌。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