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滁州市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的 “共生效应”探讨|课题研究|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4年5月9日18时55分 星期四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安庆:高新区扎实开展... 5-9
淮北:开展诚信企业评... 5-9
六安:“三强化”开展... 5-8
宣城:泾县“信用助企... 5-8
淮南:田家庵区市场监... 5-8
合肥:各县(市)区积... 5-7
淮北:信用服务“全链... 5-7
黄山:首个“信用修复... 5-7
阜阳:颍泉区发改委多... 5-6
合肥:庐江县税务局倾... 4-30
池州:青阳县交通运输... 4-29
蚌埠:五河县税务局“... 4-28
安庆:市市场监管局以... 4-28
阜阳:市应急局推进“... 4-22
淮北:持续深化“信易... 4-22
芜湖:“信用+物业”... 4-22
安庆:潜山市市监局&... 4-19
铜陵:枞阳县召开创建... 4-19
阜阳:临泉县“三加强... 4-19
池州:经开区开展“信... 4-19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课题研究  
滁州市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的 “共生效应”探讨
日期:2021/3/12 8:47:27    来源:站内发布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国家对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成为现阶段的发展目标,而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滁州市高度重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稳步缩小城乡差异。近期,滁州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邀请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市建筑勘察设计院有关专家组成调研组,深入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所辖的十余个乡镇及其美丽乡村中心村,实地踏访、考察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研究探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共生效应”。

 

一、 新型城镇化不断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1.  承载能力逐渐增强

本次调研所到的铜城、秦栏、炉桥、女山湖、张八岭、汊河、古河等乡镇,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都有了很大变化,镇容镇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居民收入节节攀升。镇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断完善更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尤其是来安县“组合收运模式”和全椒县“PPP模式”作为全省的典型示范进行推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随着“百镇计划”的实施逐步深入。镇村设施的不断配套完善,进一步增强了承载能力,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2 . 集聚能力不断加强

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创造了农村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不仅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且具备一定的集聚能力,不断吸引外来创业者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如小岗村、龙岗村、铜北村、光华村、新民村、双塘村、尖山村、黄泥铺村、九梓村等等。近年来来往经营和临时居住的流动人口不断增长,现代农业发展不断进步,多元化的休闲旅游功能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在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引领之下,滁州市美丽乡村展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3.  城镇化率稳步提升

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纽带,是城乡交流的节点,随着城市“调转促”进度的加快,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随之提升,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的成本不断提高,但其工资收入难以同步增长,而小城镇却恰恰相反,就地城镇化成为了越来越多农村务工人员的选择,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从调研结果来看,滁州市汊河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高达75%,秦栏镇63%,铜城镇57%,女山湖镇54%,炉桥镇51%,几个重点镇均超过了滁州市2016年城镇化率50.4%的平均水平,虽与外县市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近年来随着南京都市圈、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的不断发展,这些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巨大,也必将成为滁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桥头堡”。

4.  产业特色优势明显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大忌就是产村分离和产业发展的同质化,村庄特色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也是培养村庄“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例如天长市铜北村、新民村、桥湾村、釜山村等依托仪表、电缆、玩具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吸引大量农民返乡创业;来安县从实际出发,结合地理区位、历史人文、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坚持一村一品,林桥村的苗木花卉产业、桃花村和倒桥村的国家级蔬菜产业、罗庄村的葡萄采摘园等。

 

二、      对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的联系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要顺应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的大趋势,有针对性的解决进城进镇农民的市民化保障问题;另一方面,要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通过培育中心村引导自然村集聚,推进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盘活,让农民共享建设成果。

1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相辅相成

城镇化是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而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它主要追求的是生态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滁州市现在约有200万农民,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57%,期间将会有近20万农民离开土地,走入城镇,新型城镇化则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一部分群体的问题,而留下来的要继续生活在乡村,这就需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2.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互促互动

城镇化建设的另一面是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新型城镇化并不意味着放弃乡村,新型城镇化追求的是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有步骤推进整体,其核心是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是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庄品质。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

3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相互包容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途径。2016年滁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56元,比上年增长8.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817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9%,已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三农问题”在近些年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滁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6286元(2016年度)相比,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因此,要实现城乡统筹,必须让城镇和农村同步发展,齐头并进,不能一个快一个慢。

 

三、      新型城镇化下美丽乡村建设策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省、市对美丽乡村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要以努力打造“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有力”的新型城镇和“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中心村庄为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1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深入落实《安徽省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鼓励农民在城镇落户;围绕就业与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难点问题,制订更加优惠可行的政策促进农民有序进入城镇;对农村土地、房屋、山林等产权进行确权登记,引导农村富余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确保农民在劳动、土地、资金等要素交换上的平等权益。

2  加强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按照城乡一体、因地制宜、统筹谋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规划要有超前性、连续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金融、商贸、物流、现代信息技术等向农村拓展和延伸,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城镇均等的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全面加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3.  提升产业能力,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美丽乡村关键在于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乡村就是一个空壳。利用项目建设激活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增强农村活力和可持续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镇一特”的产业发展思路,利用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业,拉长农业生产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新能力。

4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与效果的有效途径。依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村社区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一是必须坚持村民自治,尊重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必须坚持科学谋划,要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做好农村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防止“大拆迁”“被上楼”现象发生,提高试点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三是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遵守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农村社区建设始终在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

5  传承乡土文化,留住浓浓的“乡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本真底色,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本钱”。切实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尊重乡土人情、村规民约、民间智慧等乡土传统,改善和优化乡村文化生态,保护传统古村落,传承乡村文化遗产,活化乡村民俗文化,振兴特色文化产业,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突出培育一批重点村庄,多举措把村庄发展成为有生命力的“故乡家园”,留住记忆中的“乡愁”。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