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驱动安徽创新发展|课题研究|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4年5月9日20时23分 星期四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安庆:高新区扎实开展... 5-9
淮北:开展诚信企业评... 5-9
六安:“三强化”开展... 5-8
宣城:泾县“信用助企... 5-8
淮南:田家庵区市场监... 5-8
合肥:各县(市)区积... 5-7
淮北:信用服务“全链... 5-7
黄山:首个“信用修复... 5-7
阜阳:颍泉区发改委多... 5-6
合肥:庐江县税务局倾... 4-30
池州:青阳县交通运输... 4-29
蚌埠:五河县税务局“... 4-28
安庆:市市场监管局以... 4-28
阜阳:市应急局推进“... 4-22
淮北:持续深化“信易... 4-22
芜湖:“信用+物业”... 4-22
安庆:潜山市市监局&... 4-19
铜陵:枞阳县召开创建... 4-19
阜阳:临泉县“三加强... 4-19
池州:经开区开展“信... 4-19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课题研究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驱动安徽创新发展
日期:2021/3/29 8:41:29    来源:站内发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兴起,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深度调整,产业价值链加速重塑,世界各地纷纷在产业转型升级上抢滩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支撑发展,构建区域创新发展体系,增强地区创新发展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安徽转型升级发展。
一、创新科技引领: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长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没有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区域科技创新的引领,构建区域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各类技术成果的转化,让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长点。
1.大力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主体。实施创新企业培育百强计划,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打造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充分对接利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创新发展政策,鼓励创新型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放宽口径落实好国家对科技研发投入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申报,对申报后经国家相关部门认定的成果进行专项奖励。抓住安徽参与“一带一路”发展的政策机遇,引进或并购境内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推动企业开放创新,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构建区域发展协同创新平台。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推进以创新资源集聚为特点的园区创新向以平台功能优势为特点的平台创新转变,核心是强化平台支撑、共享创新资源、推动协同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引导市县政府、地方高新技术企业、各个科研院所与部分高校、以及技术创新服务中介联合成立区域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同时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战略联盟,重点是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技术研发联合创新机构,并建立更深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试点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方式,搭建科技平台与产业对接平台。深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3.积极发展创新服务中介。创新服务中介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加强创新服务、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需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重点是构建各类企业创新成果转化与技术开发成果承接利用新机制。具体要制定并出台支持并推进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鼓励相关科研单位与科技企业成立专门的科技中介机构,推进中介机构开展各种科技服务活动,大力培育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发挥骨干中介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推动技术创新服务过程中的协调作用。
4.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创新攻关引领行动。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新经济,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创新攻关引领行动,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项目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真正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一是在重点优势领域如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语音技术、智能家电、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开展重大创新行动,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迈入中高端;二是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控制技术整合,推进量子通信、机器人、数控系统、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新技术创新行动,增加区域经济增长点。
 
二、创新制度保障: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的制度基础
 
加快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的制度基础,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激发创新的制度来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与人才创新。
1.进一步推进指引创新的顶层设计。实现我省创新驱动发展,需进一步推进创新制度的顶层设计,构建鼓励创新发展的引导机制。顶层设计重在制订规则、加强监督和提供服务,提升创新政策的服务引导效能,在创新产业激励政策方面,要突出体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注重通过创新引导资金的注入,带动市场组织市场力量,优化政策的服务方式,在源头上减少审批权和审批事项,打造创新服务型政府。注重设计创新产业基金的运作机制,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移动互联、新型显示、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制药等领域,培育引进一批领军企业,打造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培育形成若干新的千亿级企业基地打下制度基础。积极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制度设计,不断完善我省的自我创新的制度体系。
2.推进金融改革服务创新发展。以金融服务创新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建立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破解科技创新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重点利用产业激励政策设立的专项资金来撬动更多的社会创新资金的投入,要利用好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并通过专项资金来引导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共同促进我省的创新发展。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贴息资金、风险代偿基金等,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实现政府、银行、企业联动,,撬动民间资本进入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以政府风险代偿机制为后盾,技术专利、产品订单、软件成果等轻资产或创新资产为抵押物的新型创新融资新模式。
3.加大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只有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才能助力创新创业、升级“中国制造”、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创新的制度保障,必须补齐技术保护的制度“短板”。专利制度是激励创新、保护创新和实现有序、有效创新的法律保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机制,激发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积极性,有效引导创新主体对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并对重大成果专利申请进行补贴,探索各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集群体对合作专利技术的申请,让专利制度成为区域实现创新发展的支撑与保障。
 
三、创新文化推进: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是与创新相关的能激励创新的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并能从创新中获得收益的创新文化环境,促进从事创新活动的人们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提升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
1.大力弘扬创新的观念文化。创新观念文化是与创新有关的信仰、理性、价值等人文精神则是创新的观念文化,具体包括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理性的批判精神、开放协作的竞争观、不畏失败的风险意识和允许失败的宽容精神,它是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弘扬创新的观念文化,就是要发扬奋发向上、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倡导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敢于实践、勇于改革、参与竞争、坚忍不拔、讲求实效、敢冒风险和宽容失败、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努力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让创新意识深深地扎根于创新团队成员的思想、价值观、信念和情感、行动之中,形成创新主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强力构建创新的制度文化。创新制度文化是指创新活动时的社会环境,也是创新活动的外在动力。具体表现为推进创新的制度、规范、政策、法规、知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创新的文化环境。创新制度文化建设要以“以人为本”、鼓励创新的原则来制定各类创新制度文化规范,重点是加强互信为基础的交流互动,形成推进创新群体个人知识转化为群体共享知识的创新制度文化环境。人是制度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发展服务的对象。在创新制度文化构建过程中,要突出人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着力促进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创新行为的激励及约束、创新潜能的培育与挖掘,把加强创新新文化制度安排与培养全社会共同的创新价值观结合起来,有效推进创新制度文化建设。要尊重人的自由探索、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提倡团队合作和共同创新价值,鼓励和激励人和团队通过创新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团队价值。具体地说,要加强法律制度安排,为创新活动提供一个稳定预期的社会环境,同时建立多种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活动动力,形成不断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
3.积极培育创新文化的物化载体。由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交织而形成的具体工作环境等则是创新文化的物化载体,重点要加快推进各类创新创业中心、各类科技研发机构与研发团队等科研机构的创新文化建设。让创新文化理念内化于科研院所、平台的发展精神之中,不断拓展各种创新文化载体,让创新核心价值理念显化于物,使创新精神层面文化对象化为可摸、可视、可感的物质文化,形成精神与物质层面的统一。完善创新文化发展机制,建立健全有益于科技创新的各类规章制度,比如创新组织体系设置、创新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考评制度和约束制度等,构建鼓励创新思维、支持创新发展、包容创新失败、奖励创新成功的新机制,营造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创业的创新文化环境,形成百家争鸣、开放和谐的学术氛围。加强对创新文化建设的领导,尤其要加强党组织在创新文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将创新文化建设纳入科研院所整体规划中,做好创新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提高文化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给予必要的扶持,设立创新文化发展引导基金,使其成为提升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精神动力。
 
四、创新人才支撑:打造人才高地、聚集创新人才、激发人才活力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营造更好的人才环境和事业平台,打造一流的人才高地,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当前,全国各地均“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的最优先位置”,大力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很多地区甚至面向全球引进世界级顶尖人才,几乎各省及大中小城市均出台了各类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在引进的政策、服务、配套方面均下足了功夫,基本形成了“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的共识。因此,在这种竞势下,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才,打造自己的人才高地需要全新的思路去实施省内人才引进计划。
1.做实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针对我省的实际情况,最重要地是要做实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通过借鉴其他省市优秀经验,给用人单位更大的鼓励空间,实施更加积极、灵活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在打造好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环境的同时,一定要同各类高端人才的现实需求相契合,认真做好同各类人才的沟通和交流,听其所需,成就所要,针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用人政策,如成立相应的联合基金,设立重大项目课题滚动制度,让安徽真正成为高端人才的汇聚之地。做好引进和发掘各种青年优秀人才的培育工作,出台政策支持,让省内各类科研院所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沙龙,为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建立系统地培训制度和成长计划等,激励青年人才成长成才,形成各类高端人才的后备梯队。针对省内重大项目,为项目内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持续创新提供了现实环境土壤,让创新文化的理念深入个人内心,形成感情、事业共同激励个人成长。
2.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鼓励创业大众化、创新社会化,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众多“创客”自由创业,能够成业,以创新带动创业。充分借助利用“互联网+”, 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学习北京中关村现象创新创业大街创业经验,将大三学生创业、持续创业、成功企业中高管分离创业、海外人员回国创业等创业“新四军”经验与我省实际相结合,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人才培育。
3.实施本土专业人才技能提升行动。制定全省本土专业技能人才提升、培训规划,重点是构建省内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升机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体制、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创业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提高本土专业人才技术与能力,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各类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鼓励本土技能人才到省外机构或高校、研究所的进行培训、提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中外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打造本土人才强大的后备人才库,形成“安徽创造”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