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立志推进五大发展、建设科技强省,这其中的关键在创新。建设科技强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安徽是人口大省,尤要重视和保障大众的参与。2017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实现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持续推进”,这是具体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挑战。今年元月,省会合肥市继上海之后第二个被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准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重大平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应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到引领和带动,应对建设科技强省起到本质性推动和提升,这显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而挑战的关键是必须实现大众参与的“大众创新”。
一、深入推进安徽创新发展,必须大力推动“大众创新”
1.安徽正在大步推进创新发展
2015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中办发〔2016〕48号),确定在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区域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安徽成为8大试验区域之一。
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国函〔2016〕111号)精神,安徽省制定和下发了《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分工》《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2016年工作要点》《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试点任务》等文件。根据规划,到2018年,安徽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验成果;到2020年,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到2030年,建成科技强省,在全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安徽省开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从明确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入手,即:⑴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⑵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⑶建立推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的新体系 ; ⑷建立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新机制 ; ⑸建立创新人才集聚新机制 ; ⑹建立高校院所源头创新新机制 ; ⑺建立金融服务自主创新新机制 ; ⑻建立高层次开放合作新机制 ; ⑼建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机制 ; ⑽建立军民深度融合新机制 ; ⑾建立政府创新管理新机制 ; ⑿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上述,也就是要建设“一个中心、两个体系、八个机制、一个示范区”。一个创新发展的安徽,正在阔步前行。
2.深入推进安徽创新发展的根本基础和源动力在“大众创新”
(1)实现创新发展的根基在人民
毫无疑问,如上部署,体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和周密的安排。笔者这里想说的是,根据试验方案,安徽的最终目标是2030年建成科技强省,而“科技强省”建成的前提是分别于“2018年,安徽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验成果;到2020年,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笔者认为,一个没有大众广泛参与的,仅仅是少数高精尖科研人员、管理团队搞成了某些项目、产品或者建成了某些企业等,那与“科技强省”的标准还存在差距,与两个一百年目标还存在距离。
建成“科技强省”,乃至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根本性基础在“大众创新”,而实现“大众创新”,必须首先破除创新活动中的大众缺位,破除创新实施中对大众的淡漠,甚至忽视。
可能有人会说,我“拿机器换人”,还要什么“大众”。试想,谁去换?换来的机器人谁去操控?显然,还是要靠人,靠人民大众。
(2)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源动力在人民
我们的科技强省目标,我们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其最根本的追求是什么呢?根本动力来自何处呢?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这是我们的初心,这是我们一切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参与,人民创新,人民是大众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的受益者。人民不仅享受创新成果,同时也享受创新过程;不仅享受创新的直接成果效用,而且享受创新过程的历练,获得个人和群体素质、能力以及组织水平等的全方位提升。
创新活动的大众参与,本身就能够大幅度提升人民大众的幸福指数。因此,开创人民大众参与的大众创新,那不仅是创新本身的需要,也是人民幸福的要求。
2015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8号),决定从体制机制入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基础性活力和创造潜力。这里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脚点是“激发全社会基础性活力和创造潜力”,显然,“激发全社会基础性活力和创造潜力”这是实现“大众创新”的根本。
对大众的组织、发动,是一项需要较长时间,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情,在组织能力、水平等很多方面,潜在着挑战。但只要最终目标是建成“科技强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搞成一些看起来很鲜亮,好像是费时费力少、见效快的项目,但却无法回答“激发全社会基础性活力和创造潜力”的基本功的建树,那么,就不能不从现在起就要花大力气,而且一以贯之地推进激励、调动和组织大众创新。最终,将与其他建设项目一起,甚至可以说,是以有效的大众创新的组织,承载着其他项目的成功,而迈入“科技强省”的队列,乃至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二、深入推进安徽创新发展,必须从体制机制建设上保障大众参与“大众创新”
1.建设完善健全的体制机制,激励和保障大众参与“大众创新”
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为例,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它的结构分作4个层次,那就是包含前沿科研技术装备、研发型大学和其他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以及由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的行动计划为内容的所谓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联动层。显然,这里的结构包含的人员主要是科学家、科技企业研发团队以及有关管理人员队伍。如果仅以这种结构各自按照传统模式建设科学中心,最后,科学中心作用的发挥,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论在范畴上,还是在深度上,以及发展速度上,都将很难达到作为安徽这样一个省份寻求后发先至的需要,乃至中国这样一个仍为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需求。
笔者曾多次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调研,其高大上的研究项目、设备条件、人员素质等确实让笔者激动,但安徽薄弱的大众参与基础,不少方面表现出的无力的呼应、不力的对接,又让笔者惋惜、忧虑。尤其是针对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笔者认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其结构还应增加一层,即基础层的建设,也就是对人民大众的组织和调动。失去这一层,那其他4层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将失去坚强的根基、源源的活水和持久性的强大动力。
2.实现既有体制机制与保障大众创新的体制机制的积极对接,让“大众创新”落到实处
如何实现由合肥大科学中心高大上的科学研究到产品、产业的延伸,或者说如何由既定的四层结构与人民大众参与的乃至为主体的五层结构实现对接?受到李克强总理重视和充分肯定的合肥荣事达的“双创”探索,很有参考价值。
荣事达“双创”工作建设以智能家居产业为主导方向,在智能家电、新型建材、新能源三大产品体系范围内,以为创客们提供包括免费办公场地、帮扶资金、实验室建设、前试车间等全方位立体式贴身服务的模式,前期的风险由荣事达承担,创客团队的创新成果一同共享。荣事达“双创”模式,推行“双创中心—合伙人制—事业部制”三位一体,实现由“创业者”转为“创业的推动者”、“创造公司的公司”,为合伙人和全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实现了“开放资源,聚合要素,精准扶持,组织变革,成果共享”。
荣事达通过长期对国内外“双创中心”的走访调研和信息收集跟踪,发现高质量的“双创”建设除了简单一处办公场所的提供,或者部分项目建设资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长效双创工作机制的建立。荣事达结合自身多年创业成功经验,将资金、品牌、信息、技术、管理、文化、人力资源、市场渠道、营销九大要素融入双创建设工作中,建立起一种全要素经营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路,为双创建设添加了新的注解,并经过实践证明了该思路的可行性。开放九大资源,推动创客与企业优势互补与整合。将资金、品牌、信息、技术、管理、文化、人力资源、硬件和市场等资源,全部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上,对拥有某一资源的外部合伙人开放,对全社会开放,通过整合和对接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共享共赢。从推进大众创新来看,这就使最基层的社会大众的创新愿望和初级实践有了提升的指导、帮助和保障。
荣事达的所谓“智能全屋”主业,精准扶持新项目,是指筛选社会大众创新中涌现的创新创业项目,以公司“智能家居”产业链为中心,服从“智能全屋”主业的产品规划,依托核心和主导产业,实现自身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对创新创业者扶持质量大幅提升的双赢。
荣事达还探索分段投入,全程合作,共同成长。他们将创业项目分为创客期、创业期和成长期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需求导入相应的要素资源。同时不同的职能部门提供数据分析、运营指导、研发和技术管理方案等,使创业人获得持续性的资源对接和成长支持。
荣事达探索推行“合伙人+事业部”制,创客变股东。荣事达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与“双创”匹配的合伙人与事业部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各事业部产值保持高速增长,而且新增就业吸纳了传统产品生产下降造成的企业冗员,为荣事达产品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李克强总理对荣事达电子电器集团运用合伙人制度,整合全社会资源,打造“智能 家居全价值链双创”平台,实现价值和利益共享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专门对荣事达作了调研的有关专家认为,荣事达“双创”模式提供了众多的启示,经验值得复制推广。其开放大企业的优势资源,激活了全社会创新能力,实现了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全过程分阶段的精准扶持,优化了各种要素的高效配置,提高了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创新项目“合伙人+事业部”制,加快了产业化步伐,实现了成果共享等等。
有关专家还认为,荣事达“双创”模式搭建“双创”公共平台,落实“开放资源”的相关政策,加快了各种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了“双创”品质,加快了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机制创新,加快了成果共享和价值共享;推动大企业引领的市场化“双创”,加快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放自身优势资源,实现内外资源的整合聚集;与省内高校建立起合作机制,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通过三位一体的组织创新,让出资源和股份,实现社会、企业和创客多赢;将大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创客的技术优势有机结合,改善供给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吸纳去产能过程中形成的冗员,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和新旧动能转换。荣事达成为了民族工业结构转型和动能转换的样本。
三、 深入推进安徽创新发展,必须推动开展大众积极参与的“大众创新”活动 ——开展“人人都是发明家 ”全民创新、发明活动
基于对大众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的实现和体制机制运行的实践对接,基于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呼应和结构的完善,笔者这里提出,推动开展“人人都是发明家 ”全民创新、发明活动的建议。
(一)“人人都是发明家”全民创新、发明活动的意义
“人人都是发明家”全民创新、发明活动,对当今省会合肥市乃至安徽省来说,首要意义是对合肥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呼应和落实,是对大众创新的具体实践。
开展“人人都是发明家 ”全民创新、发明活动,还有其他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1.经济潜量无穷。这一活动,将是一场广义、持久的头脑风暴,活动撞击中迸发的创意,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时发现和引领、提升,再加以市场手段的引导,必将促使众多发明中涌现出一大批宜商的创造。
2.政治意义深远。其一,中国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急需睿智的政治改革创意。这些急需的创意,在广泛发动的全民创新、发明活动中,必会涌现。其二,人们处在改革利益的调整期、矛盾的多发期,对人们的诉求,需要向积极方向引导;社会改革对人民造成的压力,需要及时纾解,而全民创新、发明活动,可以起到多方面积极效用。其三,近40年改革开放,国家以GDP为代表的财富大大增加,但也留下了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以致拜金主义、货币主义盛行,道德水准滑坡,思想水平肤浅等一系列严峻问题,通过全民创新、发明活动的开展,可以推进社会道德新风尚、新风气的建树,促进人民高尚情操的陶冶。
3.科技前景广阔。中华民族有着科技发明的光荣传统,民间历来不乏创新之举。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潜藏于民间的旺盛的科学发明兴趣、爱好,已在多方面呈散布状迸发。当此时刻,政府只要顺势加以适当宣传、组织、引导,必会很快催生出一批又一批创新成果。特别是在校学生,以及80后、90后乃至00后的年轻一代,更是潜力无穷。
4.文化内含丰厚。通过创新,繁荣我国我省丰富多彩的文化,既可对遗产起到发掘、继承作用,又可不断推陈出新。其实,目前民间已自发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如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街头、社区文化活动等。政府略加引导、激励,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将获得飞速拓展乃至升华。
5.人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当今中国,物质、货币充盈,人民有钱、悠闲,这是好事。但因为缺乏正当组织、引导,也导致一些人思想颓废,甚至走上黄、赌、毒之路。通过宣传、组织,激发人们潜在的创造力,引发人们学习、创新的兴趣,引导人们讲科学、爱科学的新风尚,5000年文明古国风范,必会再创辉煌。
(二)“人人都是发明家”全民创新、发明活动的内容及应遵循原则
1.活动的名称:“人人都是发明家”全民创新、发明活动
给全民创新、发明活动一个名称,可使该活动给人的印象清楚、明朗。
取名“人人都是发明家”,首先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的既有发明成果或发明潜质的一种肯定和褒奖;其次内含了对每一个人成功前景的暗示、激励、祝愿,以弘扬创新风尚,激励攀峰克艰。
2.“人人都是发明家”全民创新、发明活动的内容
创新、发明的内容,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经济、科技的,也可以是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等等,只要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皆可。事实上,现在民间的发明创造已经层出不穷,大到潜艇、飞机,小到小工具、小玩具,有形的造车、造船,无形的创新体制、制度及技术、工艺、方法革新,乃至精神创意、文化文艺创新和生活、乐趣的发明、发现(如身体保健、烹调技艺、手工绝活、电脑制作)等等,领域广阔。民间已经兴起,关键在政府应尽快顺势而为,给予有序、有效组织、引导、推动、升华。
3. “人人都是发明家”全民创新、发明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遵纪守法,并且不违背伦理道德;倡导先进的理念和文化,符合世界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趋势,奉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或者有益于自身、家庭(但不损害别人且有益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文化、精神的满足;科学、合理、安全;提倡在个人奋斗的基础上,实行团队合作;提倡在一项发明内容的基础上,延伸开发;提倡从身边、可行、可能做起;接受政府及有关专业组织、机构的规划、指导。
(三)“人人都是发明家”全民创新、发明活动的组织实施
1. 总体上纳入合肥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规划和组织建设、实施。由科技厅、科协及发改委、教育厅、民政厅等责任机构、部门负责规划和牵头组织,并进一步落实宣传、组织、推动、检查、协调等活动。
2. 领导重视。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视(最好是带头)作用,既对该工作起到巨大推动,又进一步起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效果,且对领导干部个人素质、情操起到陶冶作用。
3. 先做试点,不断推进。合肥市责无旁贷,应起带头作用。此外,全省还应选择创新、发明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区、市,或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试点,积累经验,不断推进。可首先从收集民间已有的发明、创新产品和先进人物、事例入手;然后组织宣传、推动和提高、升华。
4. 充分发挥基层机构、单位的组织、推进作用,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企业的创新平台作用。城市居民依托街道和社区,农村村民依托乡镇和村、村民组,企业、事业单位则依其基层组织、团队推进工作。这其中,特别要注意发挥以高等院校为代表的学校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激励、引导作用,发挥企业的创新平台作用,它们是民间创新要素的激发起、积聚器,是大众创新萌芽和新产品、新产业的催生器。
5. 及时评定成果,并予以宣传、放大和深化、升华。有的成果,可以公益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供居民欣赏、享用,发挥发明项目的效用;有的具有商业产品开发价值,则可进入商业运作;一些决策建议、改革方案,则可提供政府部门或有关组织领导机构、人员作决策依据或咨询参考等。
6. 奖励成果,选拔人才。活动中涌现的成果,符合专利申报的,申报专利;符合奖励条件的,予以奖励;涌现出的人才,量才任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通过开展全民创新 “人人都是发明家”活动,必将大步推进安徽的大众创新,大步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推进安徽五大发展和科技强省建设,从而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安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