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大工程之一,是建在行政村,由政府主导建设、农民自我管理的新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2007年,我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正式启动,2008年全面展开,2009年至2012年连续4年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加速推进,到2012年6月底,按每个农家书屋2万元标准(其中17000用于购买出版物、3000元购置书柜、桌椅),全省累计建成农家书屋18952个,提前3年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标准化、均等化、全覆盖,有效化解了广大农村缺少出版物、农民阅读难的矛盾,已经成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农民群众对文化需求新期盼,当前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面临新挑战、新机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创新提高,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当前农家书屋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认识有误区。有的地方对农家书屋建起来的“上篇文章”比较重视,忽视了后续管理的“下篇文章”,少数地方借口农家书屋发挥作用不大,把农家书屋管理当成额外负担,不愿承担管养经费,存在重建轻管、建用脱节的问题。
二是选址不合理。农家书屋选址单一化,存在“一刀切”现象,大多数都是利用行政村现有房屋建在村部,远离村庄社区,给农民借阅带来不便。
三是使用率不高。由于阅读形式多样化,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较多,阅读群体多[BF]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文化程度不高,阅读欲望不强,少数农家书屋存在不开门、不组织活动的现象。[BFQ]
四是管理上薄弱。农家书屋缺乏有效管理,管理员绝大多数由村干部兼任,平时事务性工作较多,加之缺乏图书管理能力,时常出现“铁将军”把门现象,成了被农民群众“遗忘的角落”。
五是活动单一化。目前每个农家书屋,中央、省、市三级财政每年安排管养费用仅有2000元(其中1600元用于出版物更新、400元用于阅读活动开展),无法满足日常运转需要,大部分农家书屋常年坐等村民上门,没有因地制宜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多样,缺乏人气活力和吸引力。
二、创新农家书屋机制的建议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惠民的系统工程,对精准扶贫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宣传文化和新闻出版广电系统继续坚持、强力推进,不断创新建设机制,着力在“建、管、用”上见实效,确保在服务“三农”、建设美丽乡村中落地生根,使之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书香之家”和“精神乐园”。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各级农家书屋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和村(社区)基层组织的管理责任,切实把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村务公开和民生工程考核内容。要科学合理选址,按照乡村(社区)的规模分布和经济发展状况,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建设的方式,逐步把农家书屋调整到人口密集、交通便利、读者集中的地方,如新农村小区、校园周边、农民文化乐园、村便民服务大厅、乡邮代办点、文化热心大户等村民集聚的综合场所,通过优化调整,合理布局、辐射带动,为农民群众读书看报提供便利条件。同时探索建立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将农家书屋以项目的形式交由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来管理,逐步实现由“建书屋”向“管书屋”的职能转变。
二是创新内容管理机制,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农家书屋作为在农村基层打造的服务品牌之一,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共建共享。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农家书屋可以与文化站合二为一、两块牌子。在服务拓展上,与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结合起来,对条件成熟、管理规范的农家书屋赋予出版物经营权,做到既能便民又能推介营销。在运行模式上,打破部门界限,实行设施、人员、资金等资源融合,积极推进“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努力打造新型惠农综合服务体系。在人员配备上,积极探索在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一名基层专职宣传文化管理员,落实相应待遇,具体负责包括农家书屋在内的“农民文化乐园”日常管理工作。在力量整合上,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以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为重点,逐步形成以城带乡、定点帮扶、结对援建机制。
三是规范出版物更新机制,解决好“不对路”的问题。出版物质量保证和内容更新,是农家书屋发挥作用的“源头活水”。需要及时收集农民群众阅读需求信息,定期流动更新出版物,真正把农民喜闻乐见的少儿娱乐、健身养生、实用生活和科技信息类出版物等充实更新,解决好“不对路”的问题。在选购方式上,采取现场选书和订单式购书相结合的方式,以县级为单位集中采购。在补充渠道上,把农家书屋作为县图书馆的流动服务点,定期组织馆藏图书和各书屋图书进行交流置换,形成一条定期补充、更新、交流图书的畅通渠道,实现政府公共资源向乡村的有效辐射。在升级换代上大力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转型,寻求适应农村市场规律和农民读者需求的阅读模式,探索运用多媒体、互联网、卫星、有线电视网络等技术推进“数字农家书屋”建设,提供免费使用的WIFI覆盖,不断丰富数字农家书屋出版物资源,让农民群众在家通过上网、手机微信、APP即可阅读、直观种养植技术视频,欣赏地方特色戏曲,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推动农家书屋建设提级增效。
四是拓展形式多样联动机制,解决好“怎么用”的问题。依托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多种活动,把农家书屋纳入全民阅读重要内容,增强阅读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活动内容上,定期组织“乡村读书节”、“全村读书日”、“科技致富报告会”、农民读书演讲征文和经典诵读等活动,举办农业科技、保健养生等知识讲座,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方式上,开展与新华书店、通信和体育等部门合作,代办购书、邮寄及代充值服务等方式,坚持活动惠民、便民、乐民,增强人气活力和吸引力,不断推动农村群众性阅读文化活动长效化、品牌化和地域特色化。
五是落实经费保障机制,解决好“经费少”的问题。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的民生事业,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构筑综合保障平台,提供必要的人员、活动和日常运行经费保障。应按照“政府投资为主,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运行机制”的原则,完善制定农家书屋资金管理和补充资金的筹集使用实施办法,以政府投入为主,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筹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
采取国家拨、省市补、机关(企业)和个人冠名结对捐资等方式,落实经费保障机制。在经费使用上,实行专款专用,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主动接受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确保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农民文化需求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