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安徽省中药产业 升级发展|课题研究|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4年12月22日11时40分 星期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池州:经开区信用+监... 12-17
宣城:召开高频失信企... 7-15
蚌埠:推行“三书同达... 7-15
合肥:信易贷平台“政... 7-15
亳州市城市信用建设水... 7-2
马鞍山:信用城市 “... 6-27
淮南:以信用承诺嵌入... 6-27
宿州市召开“信用助企... 6-25
六安:裕安区交通运输... 6-25
铜陵:信用监管“硬手... 6-24
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 6-21
芜湖市率先推出“公积... 6-21
省总工会积极推行信用... 6-19
省药监局荣获2023... 6-19
宿州市持续推动“信用... 6-19
淮南:部门联动开展“... 6-19
宣城市发改委联合人民... 6-17
滁州市开展“6... 6-17
池州:市发展改革委以... 6-14
淮北:四举措助企业走... 6-13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课题研究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安徽省中药产业 升级发展
日期:2021/4/16 9:33:07    来源:站内发布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中药产业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自主创新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具有收入弹性高、产业关联度大等特点,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安徽中药产业基础良好且面临广阔发展机遇,随着“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等一系列政策规划的推进实施、发展中药产业对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具有重要作用。安徽虽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但还不是产业强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需要通过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安徽中药产业发展状况
1.中药材和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是长江淮河两大气候带的过渡地区,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居华东地区首位,全国第六位。中医药历史文化悠久,有“北华陀南新安”之称,影响极其深远。
2.优势产区已经形成,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安徽省有常用大宗道地药材300余种,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076万公顷,目前安徽已经形成了以亳州、阜阳为重点的皖北家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区域,以六安、安庆为重点的皖西大别山特色中药材生产区域,以黄山、宣城、池州、芜湖、铜陵等地为重点的皖南山区中药材生产区域。通过政府引导,遴选建设了“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铜陵牡丹、歙县贡菊、霍山石斛、宣城木瓜、宁国前胡、漫水河百合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书,通过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全省建立了中药种质资源、保存和鉴定规范,促进了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一批品种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无公害认证,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逐步开展。中药材种植的主要情况见表1。
其中亳州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种植和流通集散地,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公顷以上,中药材贸易量居全国首位,誉为“中华药都”,《中国药典》中冠以“亳”字的中药有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等4种。全市有中药材种植万亩以上的乡镇20个,专业村(庄)800多个、种植大户96个、专业合作社(联社)310家,药业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4家,种子种苗公司36个,经营品种130多种。
         表1                         安徽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表
年份
中药材种植面积
(千公顷)
中药材产量
(万吨)
中药材产值
(百万元)
2001
61.9
----
1116.58
2002
71.1
67.77
1055.29
2003
76.8
24.6
982.03
2004
72
24.96
1321.00
2005
61.4
25.57
1760.33
2006
52.1
27.25
1821.14
2007
54.8
28.96
1979.59
2008
54.27
28.09
2129.99
2009
55.07
34.12
2264.51
2010
64.03
35.63
2770.41
2011
74.43
40.36
3159.57
2012
81.65
45.77
3485.34
2013
84.92
48.86
3948.44
2014
87.52
52.26
4528.89
2015
90.76
----
4680.76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2002-2016)
3.中药加工体系业已建立,产业链条基本完善。2015年全省中药产业总产值665亿元,年均增长19.92%。其中中药农业产值46.8亿元,中药工业300亿元,中药商业约320亿元。
                                                   表2 安徽省医药生产企业生产范围一览表
序号
生产范围
企业数
所占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1
中药饮片
133
42.5
42.5
2
中成药
31
9.9
52.4
3
中药饮片、中成药
11
3.5
55.9
4
中成药、其他生物和化学药
50
16.0
71.9
5
中药饮片、中成药、
其他化学和生物药
6
1.9
73.8
6
其他化学和生物药
82
26.2
100.0
7
合计
313
100.0
 
数据来源:根据安徽省药品生产许可证信息整理(2015年12月)
全省中药工业发展势头良好。中药工业企业数在全省医药制造业中占比较高。从中药工业内部结构看,主要是以中药饮片制造为主,具有饮片生产资质的企业有150家,包括上述(1)仅从事中药饮片生产的133家;(3)从事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制造的11家;(5)从事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其他化学生物药品生产的6家。其中皖北地区135家,皖中地区6家,皖西地区3家,皖南地区6家。
具有中成药生产资质的企业有98家,包括上述(2)仅从事中成药制造31家;(3)从事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制造11家;(4)从事中成药和其他化学生物药品生产50;(5)从事中药饮片、中成药和其他化学生物药品生产6家。其中皖北地区42家,皖中地区24家,皖西地区6家,皖南地区26家。

图3-1:医药生产企业生产范围及四区域分布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饮片制造还是成药生产,皖北均占据优势。皖北又以亳州市为主导,亳州是安徽省首批战略新兴产业(现代中药)集聚基地,现有药品生产企业148家,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产业集群。
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交易额超过300亿元,居全国同类市场首位。药通网被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平台。安徽省现有专业从事中药(或中西药兼顾)产品和技术研究开发单位100余家,“十二五”期间,全省中药企业产业科技投入明显增加,中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14年全省中药企业共投入科技人员数量1832人,申请专利项目242项,实现中药新产品价值17.76亿元。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生产、服务完整中药产业链。
三、安徽中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发展现状上看,安徽中药产业在资源、种植、流通和中药初加工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在中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链延伸和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总体上看中药材产业大而不强,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有待进一步提升。
1.野生资源保护乏力,种子、种苗不规范
目前对名贵的野生中药资源尚未建立有效保护机制,掠夺式的采集导致了安徽的一些野生的道地药材或名贵药材如野生白术、霍山石斛、短萼黄连、天麻、凹叶厚朴等出现了濒危, 甚至濒临灭绝。另一方面,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不断增加,大宗品种和常用药材主要靠种植是必然选择,但从实地调查了解到,在主产区很少有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供应企业,种子使用基本上仍为自繁自用状态;加之部分地区盲目引种,导致生产中品种混杂、种性退化现象十分严重。
2.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组织合作比较松散
中药材种植仍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规范化和规模化种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药农缺乏有效的组织约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引种的无序生产和不合理的种植过程导致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道地性不能保障、有效成分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企业的种植基地与农户的链接以生产合同为主,管理模式尚处于粗放阶段。
3.产业链延伸能力差,转化增值水平低
安徽中药材资源优势尚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中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2015年工业企业年均产值不到2亿元,其中超过10亿元的不到10家。产品主要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中药饮片工业企业占中药工业企业数的75%,中成药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条短,与中药材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从产品结构看,主要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与中药材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4.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支撑体系尚不完善
中药材产业从种植到加工阶段需要有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含保险)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目前上述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1)科技支撑薄弱。与近几年国家和省对农业投资大幅增加相比,对中药材的科技投入十分有限,特别是种植阶段的生产技术难题长期未能解决,从事栽培、育种人才缺乏,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相当薄弱。
(2)标准不完善,质量评价难。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都存在这一问题。对进入市场的绝大部分中药材,缺乏明确的质量评价标准,没有质量检控的专门机构,难以实行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于饮片和成药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品质指标体系,缺乏专属性鉴别方法,单含量测定存在弊端,如中药的有效成分,目前建立的鉴别或含量测定方法大部分只是针对其指标性成分进行控制,即使达到要求,也不能说明其质量稳定、一致。质量评价难不仅直接制约着中药产业在国内的发展,也制约其走向世界。如果难以有效地评价中药材的质量,企业有何动力去采用优质中药材原料,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怎么推进?饮片和成药的质量如果难以有效度量,必然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最终导致产业发展缓慢。
(3)市场波动性大,配套产业亟待完善。中药产业链条长易导致“长鞭效应”,加之中药材生产目前仍以小农方式为主,“蛛网效应”明显;因此中药材生产的产量、价格和质量的波动性都较大,远超过大宗农产品,加之中药材种植的农业弱质性的特点,市场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现象。而目前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和商务服务相对滞后。如作为拥有全国最大药材交易市场的亳州,目前中药材供求和价格信息的指导性较弱,尚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对冲机制;中药材种植业保险没有开展,中药物流标准几乎空白。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总体上难以支撑中药材产业的优化升级。
四、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安徽省中药产业升级发展
从安徽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看,无论是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结构上看,产业亟待优化升级。一般认为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演变趋势(刘志彪,2000)。这一定义包括的主要内容:第一,衡量产业升级的标准是产业整体附加值是否增加;第二,产业升级的基础是创新;第三,产业升级必然伴随着要素升级(张耀辉,2002)。产业升级既包括产业间、产业内部升级,还包括产业内部企业升级、产品升级等(丰志培、刘志迎,2014)。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Gerrifi(1999),Humphrey和Schmitz( 2000)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可视为全球价值链(GVC)的一部分,其产业升级可以看成企业及产业整体在价值链上或者不同价值链间的攀越过程。产业升级的动力来源于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
中药产业具有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五大资源优势,同时具有传统和现代产业的特点。从传统产业看,中药产业是中医药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产业特征与化学制药具有明显的不同,中药产业链长,依赖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和气候条件,且地域性强(李广乾、陶涛,2015)。从现代产业看,中药产业是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工业为核心、中药商业为纽带、中药知识业为动力的完整产业体系,目前各环节日益规模化、标准化,逐步脱离自然经济的特征。
目前研究中药产业升级的文献并不多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产业现代化方面。中药现代化本质上是如何将传统中药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遵循现代科学规律对中药进行理论、技术、产品和管理等全方位的创新,使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丰志培等,2015)。中药产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技创新,通过产业创新可以促进中药产业升级(丰志培、常向阳,2009)。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与中药产业升级具有内在同一性。
(一)实施创新发展行动,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要靠创新,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将创新贯穿于中药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加强中药产业链各环节创新。加强安徽野生资源变家种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濒危野生中药材种子种苗研究基地和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确保野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展“十大皖药”(霍山石斛、灵芝、亳白芍、黄精、茯苓、宣木瓜、菊花、丹皮、断血流、桔梗)等道地药材的道地性研究,逐步建立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大力推动中药农业技术推广、传统技术挖掘和转化应用,提高研发能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中药炮制关键技术研究,突出技术优势和中药饮片功效。实施重大新药创新计划,大力培育优势中成药产品,以创新带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标准建设和平台支撑。建立健全标准体系。筹建中国中药标准研究院,完善安徽大宗中药材、饮片加工、饮片炮制、提取等技术标准和规范,完善物流(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研究,建立中药产业全链条的优质产品标准体系。建立覆盖中药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体系,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第三方质量检测中心,确保中药质量安全。
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强协同创新,支持建设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中药研发、孵化和转化能力,建设一批中药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完善中药科技平台建设。积极发展中药科技和信息中介服务。建设区域性的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和生产信息服务平台。
培育创新人才。加强中药高层次和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与培养,鼓励科技创业,加大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的资助力度。重视高等院校中医、中药专业的人才培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药产业创业就业。建立中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人员和基层中药材生产、流通、炮制从业人员培训;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中药资源保护、种植养殖、加工、鉴定技术和信息服务队伍。
(二)实施协调发展行动,实现中药产业优化发展
实施协调发展行动,促进中药产业区域的协调发展、促进中药产业结构(产业间、产业内)的协调发展、促进中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促进中药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继续优化皖北家种、皖西大别山特色、皖南山区中药材生产区域化布局,促进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完善中药工业布局。依托中药资源优势和科研优势,鼓励中药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推动亳州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阜阳太和经开区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合肥市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现代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园区,实现中药工业创新资源集聚效应。
促进中药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从安徽中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结构看,中药工业占比较低,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从中药工业内部结构看,中成药占比较低;从中药饮片产品结构看,产品较为单一。通过实施工业升级工程、贸易提升工程优化安徽中药产业结构。
工业升级工程,打造“皖药”品牌。实施中药饮片创新提升工程,扶持龙头企业,引导饮片加工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大力开发单味小包装、超微饮片,速溶型、精方颗粒饮片、浓缩型颗粒饮片等新型产品,积极引导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向精深化、差异化、品牌化方向集聚发展。完善中成药产品体系,实施中成药壮大工程。要发展传统道地中成药产品,依托皖南、皖西和皖北中药资源,鼓励和支持中医机构根据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制中药膏、丹、丸、散等普通制剂;要实现院内制剂的产业化,鼓励和支持院内中药制剂的研发、转化和使用,逐步实现院内制剂的产业化;要实现重大新药创新计划,鼓励和支持中药企业将特色中药制剂开发成中药新药;要加大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力度。引进中药50强企业来皖投资,引导企业有序重组,壮大领军型企业集团,推动更多企业上市。
贸易提升工程。构建中药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国中药材交易中心地位,扩展交易品种,积极建设种子种苗市场、保健品市场、植物香料市场、制药机械市场、药包材市场。大力发展互联网+中药和电子商务,建设国家级中药材物流中心,开展期货交易,成为全国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建立健全中药材主要品种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全国中药材市场最具影响力的权威指数。提高中药物流的信息化、现代化和专业化水平,在中药产业集聚地构建从药材种植养殖到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促进中药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培育相关配套企业,实施中药产业链延伸工程。在中药核心链条上,重点在深加工链环延伸,继续大力发展中药提取物、保健品、新资源食品、药膳、中药兽药、中药日化和中药消毒杀菌剂等中药深工业产品。在中药农业辅助链条上,发展中药材种苗、中药材化肥、农药等;在中药工业辅助链条上,积极发展中药制药机械、包装材料、辅料、医疗器械等。在中药服务业辅助链条上,积极培育发展与中药产业相关的科技、信息、金融、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服务、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实现中药服务业和农业、工业的融合,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并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三)实施绿色发展行动,推动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科学开展中药资源保护、综合利用和中药材生产,实现中药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材资源监测与预警,完善皖北、皖西2个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点的建设,新建皖中、皖南、皖西南(岳西、潜山)等3个重点区域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站点和技术信息服务网点,实现全省中药材主产区全覆盖,掌握资源动态变化,及时提供预警信息。
实施中药材野生资源分级保护。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等野生中药材主产区建立濒危野生中药材保护区或保护基地。
实现中药材绿色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要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倾力打造“十大皖药”,培育和发展绿色道地品牌。在皖北、皖西、皖中、皖南地区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建设大宗和道地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种植养殖基地和集聚区,优化中药材生产布局,实现资源节约型的绿色生产。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提高中药材生产质量,确保中药材初加工的可追溯性,打造绿色皖药。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倾力打造皖药品牌。
(四)实施开放发展行动,加强皖药产业国际化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区域和国家战略,鼓励和扶持安徽中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扩大与欧美、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中药材成分分析、质量控制、深加工和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支持地方特色中药品种开展国际化认证。
依托中药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引入一批外商投资中药产业项目或产品。举办“绿色+道地”安徽中药材发展论坛,定期举办“国际中医药博览会”,并鼓励药企到境外参加中药产品展销、交流,全面展示皖药品牌。
(五)实施共享发展行动,提升中药产业社会贡献度
依托中药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开发中药健康产品和服务。发展中医药养老、中医药旅游产业,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中药产业发展成果,提高中药产业的社会贡献度。
丰富和创新中药产品体系。我省中药产品已经形成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保健产品体系,但仍然处于“饮片结构不优、成药规模偏小、延伸产品创新品种少”的格局。因此,中药相关产品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鼓励企业大力开发单味小包装、超微饮片,速溶型、经方颗粒饮片、浓缩型颗粒饮片等新型产品,积极开发中药保健茶、功能性食品、新资源食品、保健饮品、保健汤料、食品添加剂及其他养生保健用品等中药保健品。积极扶持药食两用产业,大力发展药膳产业,如九华黄精、漫水河百合、黄山石耳、蕨菜、薇菜、大别山葛根、覆盆子、瓜蒌等。
开发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将中医药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等健康养老新模式新机制。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研究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包,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引导企业重点开发养老服务产品和培育养老服务品牌,着力打造一批融中医医疗养生、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养老基地。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充分利用中药材主产区和生态旅游区资源优势及新安医学特色,借助中药企业、名胜古迹以及温泉、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等资源,打造若干条以安徽道地药材为特色的融康复、养生、文化传播与展示、中药材科考与森林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路线。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小镇和旅游度假村,开发中药观赏园、中药采摘园和森林康养项目,形成一批中医药特色浓厚的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
例如皖南地区的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太平湖等风景区,区域内贡菊、杜仲、白术、木瓜、前胡、银杏等中药材资源丰富;皖西地区的大别山道地中药材资源丰富,霍山石斛、皖贝母、断血流、天麻、茯苓、瓜蒌、葛根、夏枯草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较广,而区域内天堂寨、天柱山等风景区景色优美;皖中地区温泉资源丰富,半汤温泉、汤池温泉也已经开发成养生保健胜地;皖东南有琅琊山、褒禅山、采石矶等旅游景点,区内甜叶菊、滁菊、银杏、养殖珍珠资源丰富;皖北亳州是历史文化古城,也是中药材种植资源丰富的地区,白芍、白术、牡丹、桔梗、白芷、薄荷、菊花种植面积较广。优美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的结合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旅游特色产品和项目,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打造具有中药特色的健康旅游服务示范基地奠定了基础。到2017年4月份,安徽省已经建立了省级中医药旅游基地19家,为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