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5年初创时的2000万元销售额,到2009年近400亿元
销售收入,比亚迪的王者之路只有四字:自主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比亚迪从传统制造业走到世界的前沿,成为行业的先锋和翘楚;通过自主创新,比亚迪证明了“中国制造”不是“低端制造”;通过自主创新,比亚迪为中国奠定了“自主、奋发、图强”的企业基因。
十五年的初期发展时间,充斥着总裁王传福和比亚迪对于创业之初的迷惘,当然还有对于现有成绩的清醒认识以及对于未来的自信。
比亚迪团队的“老一辈”们至今仍记得1995年始于深圳莲塘的创业艰辛,不过也在2009年收获了比亚迪高达395亿元的整体销售收入。“比亚迪是一个善于做证明题的企业。”在比亚迪深圳总部的“六角大楼”里,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王建钧如是对时代周报记者总结比亚迪15年的发展。
如今,汽车和新能源被比亚迪确定为未来的两大发展方向,在完成前一阶段的积累之后,比亚迪即将重新出发。当一家传统的民营制造企业,在前期的初期发展期结束之后,在致力于国际化发展的下一阶段必然遇到更多的阻碍,也需要更多的思考。
电池起家
“比亚迪就是太透明了,所以大家觉得比亚迪什么都在做。”王建钧表示,事实上,比亚迪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司,一个痴迷于技术的简单公司。这一点,在比亚迪创业之初就表现得很明显。
1993年是比亚迪及王传福的起点。创业之初的背景是,王传福所在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目的是希望利用包头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这与王传福当时的研究领域相关,所以王就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
而当时国内正处在移动电话开始普及的阶段,俗称“大哥大”的模拟手机动辄数万元,其中售价上千元的充电电池引起了王传福的重视。而比格电池作为一家国有企业所提供的施展平台还不够空间让王传福发挥。
因此,到了1995年,王传福就决心辞职创业。“而创办这项业务需要较多的资金,我当时找到经商的表哥吕向阳,向他借了250万元创业资金。”王传福后来回忆,“起初的时候吕表示不同意,因为那个时候在别人看来,比格电池公司总经理是一份稳定且前景看好的工作,放弃了很可惜,而创业也不一定做成。”
不过最终,王传福用打动自己的理由说服了他,而这就是进入电池产业的前景,“那时候,我对于电池产业非常有信心。”
此后,王就在这笔起始资金的基础上,演绎了后来人所共知的“注册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租用深圳莲塘旧车间,聘用20多名员工”的早期创业故事。
同时,在这个创业初期因为节省资金所创造出的“人+夹具=机器手”的制造模式—为了保证人工的操作可以像机器手一样精准,王传福专门设计了许多夹具,成本不过几元钱。例如在放螺丝的位置设计一个洞,人手只要把螺丝放进洞里就不会歪。这些也为日后比亚迪在汽车业务上的拓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不过,在发展到2001年前后,比亚迪的电池业务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此时的王传福又开始有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未来,比亚迪的发展空间还能有多大?传统的电池产业的拓展空间有限,那么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呢?
汽车夯实
王传福开始把目光转向其他制造领域。“当时这个决策也是艰难的,有些放不开,有些也做不来。”王建钧坦陈,比亚迪是做代工起家的企业,首先要强调的是不能和代工客户抢资源,所以手机等领域是行不通了。
其后,通过考察发现家电行业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机会不多;而房地产行业则是区别于制造行业的一个业务。
最终,王传福把目光聚焦到汽车制造这个行业上来了。“在2003年的时候,我发现马路上跑的大部分是合资品牌的汽车,觉得这在具备低成本制造优势的国内市场上,还存在着很多的机会。”
王传福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毅然将比亚迪的业务开始往这个领域拓展。
不过,以电池、IT电子起家的比亚迪想要在短期内转型汽车制造,也并非易事。不过,如今的成功,也恰恰证明王传福在这一领域的思考是正确的。2003年,比亚迪通过收购秦川汽车开始涉足汽车制造。
在初期,比亚迪的车型设计思路就是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虽然现在从F3、F0、F6、S8等车型上都可以窥见一些似曾相识的面孔,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它们的市场表现,一款F3从上市至今的累积销量就足以打击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当年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工程师拆汽车时,要做测量、分解、检测的工作,研究其结构,试验其性能,认真分析其零部件。如果想用一种技术,先看有没有专利,有就调整、规避掉,没有就拿来用。
“汽车是一个传统产品,发展了100多年,大的专利已经没有了,过期了,剩下的专利就是外观,所以首先你的产品设计要好。”王传福曾对媒体表示。
而技术才是核心。比亚迪光是2006年就申报了1200个专利,在全国专利排名上名列第7位。也正是对技术的重视,让比亚迪在发展关键时期,成功打赢了让众多中国企业失利的海外专利贸易战。
同时,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王传福在企业业务上也独辟蹊径地开始了产业垂直整合的发展战略,目前已经形成深圳、上海、西安、北京等8大产业基地,并在深圳建成约1万人的研发中心。
巴菲特与新能源
2008年,在朋友和长期合作伙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Munger的推荐下,全球投资圣手巴菲特,打破了一贯遵循的原则,投资于中国的电池、手机和电动汽车制造公司比亚迪。
实际上,比亚迪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初就开始销售装载汽油发动机的电动车。今年3月29日,比亚迪正式面向市场推出了F3DM低碳版双模电动车。同时,由于在成本控制上的优势,比亚迪电动车的售价,更是远低于上述的这些合资品牌。这实际上也是王传福对于国内传统汽车产业的一些思考所致。
借由巴菲特的投资,以及比亚迪在电动车领域的一些务实举措,比亚迪新能源车开始崭露头角。不过,在市场表现超过预期的同时,王传福也发现,外行造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依旧需要解决一个“品牌提升”的问题,这与国内其他自主品牌面临的形势相同。
“对比亚迪来说,销量的挑战远比产量的挑战小。”王传福认为品牌内涵的沉淀和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涉足汽车业不久的自主品牌来说,首先是要提升销量作为依托。
据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比亚迪汽车全年总销量高达448397辆,同时,在比亚迪2009年整体高达395亿元的销售收入中,汽车业务上升到53%的比例。在此基础上,王传福开始思考“品牌”的问题并把2010年确定为品牌年,随着M6等高端车型的推出,比亚迪迅速提升了知名度。
实际上,在比亚迪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王传福对于外界形势的判断以及企业发展的思路都十分清晰。“我不相信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会做不到。”王传福说。9月底,巴菲特亲赴比亚迪视察,这对于比亚迪而言无疑又是一次信心的爆发。
不过,对于接下来的发展路数,王传福依旧需要更多、更务实的思考。(余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