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美好安徽建设迎来历史新起点。基层干群有哪些新期盼?各地深化改革有哪些新举措?记者走进农村、学校、社区等基层一线,记录各地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现场写真】
田里,各式收割、耕种设备正在耕作;路上,全国各地牌照的车驶向同一个方向;厂里,成堆的粮食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11月23日上午,秋收中的枞阳陈瑶湖镇一派丰收、忙碌景象。
“我们是包全国的田,卖全球的粮。陈瑶湖镇有4.9万人口,6万余亩耕地。通过土地流转,这些年实际耕种了全国30多万亩的耕地。初步形成了一条糯稻种植、加工、酿酒、米糠油等完整的粮食产业链,年产值超16亿元。这得益于农业、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粮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三中全会给全镇送来了‘定心丸’,更为我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了神,醒了脑。 ”镇长周巨飞说。
在前河村,农民严书生一直从事大米加工。去年,他又创办了农业种植合作社。14位社员种植2600多亩太湖糯。眼下,他最关心的就是找到更多合适的承包地。 “三中全会的公报有600多字专门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鼓励发展现代农业、保障我们农民的利益。所以,我的胆子更大了。 ”严书生说。
“上半年是加工企业的淡季,企业可将赋闲的资金投给合作社的社员用于支付土地流转的承包金以及种子、化肥、农药等,秋季粮食收割时,社员将粮食半赊给企业,可缓解企业收购资金的紧张,实行双赢。”严书生新聘的一位发展顾问说。
在水圩村,种粮大户谢晓春依托粮食烘干企业,又承包了550多亩低洼圩田,投入10多万元把部分烂泥淖改造成了良田,并在外镇流转了500余亩耕地。上个月,他刚领取家庭农场执照。“原来还担心流转的土地搞不长。三中全会一开,大伙的心有底了,投入的胆子也更大了。现在我最想做的是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对现有土地的田埂、沟渠进行整理,种一些桂花树等风景苗木。 ”谢晓春告诉记者。
“明年,我家农场除了种东西,还要吸引铜陵、安庆的城里人来观光! ”谢晓春的爱人自豪地说。
在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龙涛集团,现代化的标准厂房达13000平方米,偌大的水泥晒场上,新收购的糯稻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副总经理王辉说,三中全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眼下,他们刚刚从东南亚进口一批糯米。同时,把国产的糯米出口到国外。
“我们利用不同产地糯米的不同性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粮食贸易。为了抢占市场先机,集团老总汪朝龙正在外出洽谈,准备在省内某农场增加1.5万亩的种植基地。 ”王辉说。
“学习三中全会的精神,我感觉粮食产业不再是过去的土里刨食。农民和客商的行动告诉我们,三中全会体现了农民的利益,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下一步,镇党委和政府最紧要的就是让政策的红利,变成现实的商机。 ”陈瑶湖镇党委书记徐国东告诉记者。
【百姓期盼】
严书生:让自己的土地、设备和城里一样值钱。
粮食加工企业是边收购边加工,黄金期只有一两个月,等产品卖出去形成应收货款才去贷款用于收购,加上贷款批下来的时间又过长,往往就失去了意义。
现在,我每天付出的收购资金要四五十万元,除了向合作社社员赊一部分,主要是靠民间融资,能够贷到的款项很少。原因就在于企业用地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过去抵押不了贷款,地面上的建筑物能够抵押的贷款又太少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能否将使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来抵押融资?
谢晓春:让流转的土地合同更有保障。
土地流出方考虑流转价格年年不一样,签土地流转合同时往往一年一签,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用地的稳定性成了一大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承包地流转、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模式,将有助于稳定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用地。
同时,土地流转中的信息中介、公证、法律服务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体系建设等问题,都已经影响现实的经营活动。盼望尽快出台相关办法。
【记者手记】
眼下,陈瑶湖镇的农户、企业最忙碌的事,就是预备明年进一步扩大规模。陈瑶湖镇党委书记徐国东告诉记者,镇党委、政府要当好“帮办”“代办”,在农村信用担保、土地中介、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有偿服务市场化等方面为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利用手机短信、客户端、QQ群、网站等新手段,及时收集、转发市场信息和种植、田管等方面的技术,为分散在全国的种植大户服务。如何让政策红利更直接、更快速地转化为农村、农民的现实“红包”,这需要基层党委、政府积极作为,强化服务,大胆创新。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胡劲松、周巨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