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推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升级|课题研究|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4年12月22日22时2分 星期日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池州:经开区信用+监... 12-17
宣城:召开高频失信企... 7-15
蚌埠:推行“三书同达... 7-15
合肥:信易贷平台“政... 7-15
亳州市城市信用建设水... 7-2
马鞍山:信用城市 “... 6-27
淮南:以信用承诺嵌入... 6-27
宿州市召开“信用助企... 6-25
六安:裕安区交通运输... 6-25
铜陵:信用监管“硬手... 6-24
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 6-21
芜湖市率先推出“公积... 6-21
省总工会积极推行信用... 6-19
省药监局荣获2023... 6-19
宿州市持续推动“信用... 6-19
淮南:部门联动开展“... 6-19
宣城市发改委联合人民... 6-17
滁州市开展“6... 6-17
池州:市发展改革委以... 6-14
淮北:四举措助企业走... 6-13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课题研究  
推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升级
日期:2021/2/24 9:06:04    来源:站内发布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内涵愈加丰富,不断演变,更为全面。总体上看,从以往支持重点区域发展、缩小不同地区发展的差距,扩展至区域发展的空间合理,产业与人口集聚的相互匹配,区域经济增长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与地方资源环境承载力相一致,不同区域发展重点,与区域的先天条件与后发优势相结合等等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形成共识。因此,安徽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升级,需要从一个更广的视角,理清今后一段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取向与基本思路。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安徽区域发展有五个新特征、新趋势:

第一,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变化。当前全国区域发展格局有了重大调整,“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实施,从“板块发展”转向“轴带结合”,与东中西,加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板块,重塑了区域发展新格局。安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也有了全新的调整,自2010年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2年皖北6市县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2014年建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2015年皖西地区纳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在皖江、皖北、皖南、皖西先后上升到国家战略,2014年安徽整体加入长三角地区,合肥升级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皖江8市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次区域的城镇群,实现了国家战略省域全覆盖,从以往皖江地区的率先发展,到各个区域板块特色鲜明,定位明确,重点突出,同步推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对内,合肥都市圈与皖江、皖北、皖南、皖西五大区域板块重构 “14”战略新格局。对外,安徽由中部地区转向长三角区域定位,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体系,此次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全面升级,体现出发展区域化、重点差异化、路径多样化的特点,改变了以往区域定位,全新的战略定位使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站在全新的起点。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动力转化。近年来全省经济增长较快,尤其是十二时期表现亮丽,呈现出增速居前,结构优化与动力转化的特点。“十二五”期间增速20.3%,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7.8%,十三五以来开局良好,2016GDP增速8.7%,全国排名第6位,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从投资、消费与出口的三驾马车看,2015年投资总额2.4万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消费与出口增长较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5.7%,领先中部省份。对外开放空间拓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为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出口额年均增速15%,高于全国增速5.9%。从要素看,劳动力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量在增加。以创新驱动 加快发展新经济 培育壮大新动能。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合肥市建设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安徽作为创新型省份建设已进入攻坚时期,全省RD支出由2010年的163.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31.8亿元,占GDP的比例由1.32﹪上升到1.96﹪,合肥市RD支出占GDP的比例则由2.1﹪上升到3.2﹪。电子信息、智能家电、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落地生根,占比达到40% 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7﹪,对于传统制造业占比大的我省,确实不易,新动能发展空间很大,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化。

第三,影响区域发展要素强化。区域比较优势的构成要素出现了新的变化。以绿色发展为主调的区域发展已成大势,自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贯彻实施,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加上基本农田的生态红线划定,我省一些市县也在着手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皖江水资源与沿岸生态环境的保护,皖北地区沿淮水污染的防治与控制,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修复与保护,提升节能减排标准要求,产业准入门槛会抬高,土地供给趋紧,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地方土地财政受限。皖北地区比如水资源的不足,环境问题频出,一些地方资源承载能力已达上限。“用工荒”加“技工荒”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支撑下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高素质专业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稀缺,对地方经济转型的约束增大。经济快速增长依靠粗放式的外延扩张看似已走到尽头,尽管我省每个区域板块发展所依托的支撑要素并不一样,却都在改变,要素跨区域流动仍存在障碍,而要素流动的市场配置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现在各地在适应要素调整与改变,积极找寻区域经济增长的新要素,从而获得后发优势。

第四,区域空间结构网络化。高速铁路交通网建立,对区域增长格局变动有较大影响。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这目前安徽省铁路运营里程为422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403公里。到2021年,铁路网覆盖90%以上县,实现“市市通高铁”,快速铁路网不仅覆盖所有市,还要覆盖一半以上的县域。高铁网的编织,大大缩短地理空间距离,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 交通、信息、人流、物流、要素流更加通畅,促进都市圈、城镇群形成,出现区域发展网络化态势。合肥作为省会核心城市,从合肥经济圈,升级为合肥都市圈,并进一步扩容,从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区域(或区域城市)转变,进入城市群主导阶段。单中心聚焦的空间发展模式,是以区域单个中心城市为主核心,打造增长极,地方政府是以“我”为主,强化个体经济增长目标,实现地方利益最大化,而“多中心、网络化”格局,改变“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局面,防止区域发展进一步空间极化,改变梯次推进做法,跨省市、省内跨市的区域合作与次区域合作广泛开展,合作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展,区域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网络化区域空间格局是城市发展观念和模式的革新,政府间的协作、产业同盟、税基共享等方式,网络化管治模式会更为普遍。

第五,区域增长进一步分化。区域经济增长分化不可避免,要素流动与集聚速度加快,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所扩大。以合肥为例,近十年来经济得到持续发展,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5.7%,是全省唯一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包括合肥在内的皖江地区8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70%65%,人口只占全省的40.5%。相比,皖北地区6市常住人口在全省占比达44.6%,但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28.3%。尽管举全省之力振兴皖北, 2017年皖北宿州、阜阳、亳州、滁州等地强劲发力,均超过9%,后来居上,但与合肥和皖江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人口向大都市区的集聚会持续下去,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工作,农村人口减少,老龄化严重,资源要素的集聚愈发困难,农村人口与产业“空心化”,村级债务水平上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城乡区域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区域发展协调战略顺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升级。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思路转换,就是通过优化与调整区域发展格局,合理配置区域与城乡资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新机制等举措,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升级。

1.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全省区域发展战略要深入参与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省域内看,要突出走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区域协同发展路子,推进合肥都市圈的扩容提质,芜湖、马鞍山纳入合肥都市圈,更将会进一步扩容,以合肥都市圈为引领,带动皖江、皖北、皖南、皖西四大区域板块的发展联动;从各省辖市看,要突出走以中心城市为主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的路子,启动县改市、县改区,辐射带动市域周边地区发展;从县域看,要突出县域中心城镇的发展,把县城做强、做大,把新市镇、重点镇做特、做美,带动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2. 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创新是新经济的“发动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转型,重塑新的比较优势,培育经济新动能。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的经营模式,将全省创新驱动推向更高发展阶段。鼓励全民创业,营造创业环境,加大对创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创业能力培训上,要增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开放经济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应抢抓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机遇,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资源配置空间,共建共享自贸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对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提升对外经济开放度,实现对外开放经济全面升级。

3. 推进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推动各区域板块聚焦特色发展,促进区域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与城镇建设,推进区域功能分工转型、互联互通升级。大中城市既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要延伸产业和服务链,“孵化在中心城市、转化在周边区域”,形成功能互补、错落有致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空间布局。以经济区划为基础,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及其建制,促进跨江地区联动发展,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高速交通网覆盖至县(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体化。打造都市圈1小时、省域2小时通达圈,构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多中心的区域发展格局。

4. 强化城乡统筹发展要素支撑。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发挥各地政府统筹区域发展协调能力,皖江与皖北地区人口与产业集聚相匹配。加强城乡产业的联系与互动,鼓励城市资本下乡,安徽籍在外打工人员返乡创业。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特色小城镇试点工作。培育区域发展的新机制,将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挂钩,建立各级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利用好各类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权,增强区域发展要素支撑力。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使这些地区尽快补上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欠账,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城乡差距。

5. 实施区域发展分类指导。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空间开发有序的新格局,探索各具特色、符合本地条件和环境的发展模式。以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为导向,优化区域发展政策取向,实施区域发展分类指导,对特殊县区实行政策变通机制,加强政策精准扶贫。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用好区域的规划与政策工具。进一步完善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支持,完善和落实差别化政策。完善各种不同类型县的考核体系,激发各类县的活力,创造区域发展公平的机会环境。

6. 构建区域合作长效机制。区域经济合作正在朝着紧密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统一市场、战略同盟、共同发展,成为区域合作的主题。要打破地区分割,促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合肥都市圈要实现由“规划圈”变为“协作圈”,推进由经济合作向全面合作的拓展,深化交通共联、环境共保、品牌共推、社会共享等一体化建设。推动新一轮区域资源整合,通过国内区域合作支撑国际区域、次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加大南北结对合作力度,探索和构建南北结对合作的互惠共享机制,疏通发达地区和欠发之间的要素流动,降低要素流动的制度成本,完善合作治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帮扶对接地区的利益分享机制。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