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张冬科 张征
编者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聚焦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对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本报今日起开设专栏,邀请专家对文件内容进行系列解读,敬请关注。
天下粮仓,国运所系。粮食不仅是餐桌上的食物,而且与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紧密相连,具有极端重要性。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国家战略,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推进改革才能有底气,有定力。
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粮食产量实现创纪录的“十连增”,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60193.5万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一是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由总量紧平衡、结构性短缺,向产需缺口继续扩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转变。二是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主产区进一步集中,大范围、长距离运销格局业已形成。三是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消费者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在新形势下,实现我国粮食中长期供求平衡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挑战更严峻。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拉动下,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快于国内农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张冬科张征产品供给的增长速度,并且供求缺口逐步扩大。2012年粮食总需求为12839亿斤,自给率为91.8%,供求缺口仍在1000亿斤以上。从结构看,小麦、稻谷、玉米三大谷物供求基本平衡,玉米缺口呈扩大趋势;大豆、食用植物油、食糖和棉花明显短缺,自给率分别为18%、40%、80%和75%。与此同时,我们不仅面临着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硬约束;还面临着科技有效支撑不足、国际粮食市场动荡的软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重了。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成为必然选择。这个粮食战略的核心是立足国内基本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也就是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过去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强调保全部、保所有品种,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正确选择,事实上我们也做到了。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必须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就是保谷物、保口粮。具体讲就是国内生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口粮自给。这是由我国资源禀赋实际所决定的。通过国际市场满足我国所需的饲料用粮等短缺农产品供给,则是从经济全球化背景和国际市场提供能力作出的综合考虑。努力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实现中长期供求平衡,这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主动权、夯实国家长治久安基础的必然战略抉择。
同时必须明确,粮食生产一刻也不能放松。为此,今年一号文件从多方面作出了部署。强调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基本农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农产品市场流通等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建设作为根本出路,最大限度地发挥良种良法、农田水利、农业机械、信息技术和营销网络等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做强自己的民族种业。要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主销区确立粮食面积底线等政策举措。
文件要求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我们不仅今天要吃饱吃好,更要让我们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障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吃饱吃好。
面对餐桌上的浪费,文件号召增强全社会的节粮意识。这就告诫全社会,我们不能一边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增产粮食,一边又在嘴边大量浪费粮食。要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宣传普及科学膳食的食物消费观,让节约粮食的自觉行为蔚然成风。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进步、设备更新等措施,减少农产品生产、收获、储存、运输、加工全过程的损耗和浪费。
( 来源:农民日报 )
责任编辑:凌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