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每当雾霾天气出现时,人们在PM2.5数据中总能发现化石燃料在其中扮演着极不光彩的“重要”角色。在农村,木屑、枝丫等农林剩余物的大量产生,不仅影响生活环境,还极易引发火灾,集中进行焚烧处理又将形成二次污染。
农林剩余物与化石燃料能否发生关系?
回答是肯定的。由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承担的“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开发”项目,近3年来,通过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工业化装置利用农林生物质约180万吨,替代燃煤超过1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0万吨、二氧化硫3万吨,增加就业岗位6000多个,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既节能减排 又生产有机肥
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开发——项目名称虽然多少有些拗口,但并不妨碍业界对它的强烈关注。
经过10多年的研究攻关,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所长蒋剑春率领的创新团队,不仅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联产炭材料关键技术”,还成功地实现生物质气化发电、供热、供气的产业化应用。
何为生物质多途径热解气化?
生物质多途径热解气化就是利用内循环锥形流化床、上吸式气化炉、下吸式气化炉3种不同设备和工艺路线,采用最低成本的空气气化法,将农林剩余物完全气化或部分气化制备燃气。在部分气化时,可同时生产出应用于工业的高附加值炭材料。通过这项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林剩余物高值化综合利用替代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及其他有害气体排放的目标。
蒋剑春说,通过长期的探索研究,创新团队研发的生物质内循环锥形流化床气化等10项技术及装备,分别获得多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的锥形流化床气化炉,不仅加速了生物质在炉内热解和气化反应速度,同时气化炉顶部设有余热回收装置还能有效提高气化效率。此外,锥形流化床气化炉新技术有效防止了炉内局部过热与结渣,能更好气化热焓低、灰分高、易结渣的软秸秆等原料,副产品农业秸秆炭还可用作农业有机肥。
减少环境污染 减轻劳动强度
作为项目成果的收获之一,上吸式气化炉和吸式气化炉同样引人关注。
上吸式气化炉的能源利用率,比直燃供热提高40%以上,这是目前我国机械化程度和控制水平最高、并在生产中实际使用的木材气化炉。与直接燃用木材相比,其效率提高近一倍,节约木材在30%以上,从而使蒸汽价格降低了30%,并且解决了单机规模小、块(片)状物料连续加料难、原料含水率高、适用性低等难题。这项技术可用于蒸汽锅炉供热,明显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
针对含水率在20%以内的农林剩余物原料,研发团队还开发出了下吸式气化炉,实现了气化介质与生物质原料混合均匀、气化系统密封;解决了固定床气化炉规模放大的问题,单机发电规模达800千瓦以上。
此外,研发团队还首次发现了“微晶结构演变规律和石墨化转折点温度为700℃”的现象,为炭材料的选择性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创制的热能自给型连续炭化新技术,使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均衡性均优于传统制炭技术,生产周期由140小时缩短至36小时,产品优级品率从20%提高至70%,产品热值每公斤达31兆焦耳,产品质量超过国家标准优级品指标,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
生物质燃气供热 效益显著
创新团队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衔接。
目前,研发团队运用这项技术成果成功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利用生物质燃气供热的、年产5000吨的化学法活性炭示范生产线。国内同行专家认为,这项技术成果的成功开发和推广应用,为各种农林生物质原料的高效能源转化利用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2000年起,团队建成不同规模、分布式利用的农林剩余物多途径热解气化工业化装置计190台套,在北京市、安徽省、山东省、辽宁省等地推广应用,并出口英国、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
蒋剑春说,这项技术日趋成熟,但目前技术的应用还主要局限在林业领域,在农业领域涉及的较少。
(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王俪玢 王建兰 )
责任编辑:凌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