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上海和杭州,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黄浦江畔,西湖岸边,想到东方明珠塔和林立的高楼大厦。每到夜晚,万家灯火照亮夜空,高楼大厦更显气势恢弘。可能你想不到,沪杭美丽的夜景,也有安徽的一份功劳。记者昨天从淮南矿业集团获悉,淮南矿业先后与上电股份、淮浙煤电等企业联手推动“皖电东送”战略,上海六分之一用电、杭州四分之一用电均来自淮南。
企业联手“皖电东送”
在凤台县境内,记者看到几个高高耸立的井塔“。我们在J记者手记最近10年来,推进‘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先后投资超过千亿元,新建了张集、张北等8对现代化矿井,高定位技改6座老矿井,使煤炭产能得到充分释放。”据介绍,2011年,淮南矿业年产煤炭6751万吨,占安徽省年产总量的50%,与此同时,企业还探索世界能源发展规律,沿着产业链延伸,以资源做资本,打破煤电行业壁垒,推进“煤电一体化”管理体制创新。
自2005年起,淮南矿业先后与上电股份、淮浙煤电等企业联手推动“皖电东送”战略,建成田集电厂一期、凤台电厂一期共计4台60万机组,所有发电全部送往上海、浙江。上海六分之一用电、杭州四分之一用电均来自淮南,这让淮南矿业人引以为豪。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淮南矿业集团前瞻性地实施参股电厂战略,选择过去供煤的优质电厂发展成为参股电厂,实现产业融合。2011年,淮南矿业电力权益规模已达到1200万千瓦,成为安徽省最大的电力企业。“预计‘十二五’末,淮南矿业电力权益规模将达到1500万千瓦,极大地提升我省在长三角地区的能源话语权。”
建亿吨级煤炭企业
作为安徽省最大的煤炭企业,淮南矿业集团始终致力于为安徽省乃至华东区域能源安全服务。
随着安徽省变为煤炭净调入省,淮南矿业集团主动承担起安徽能源安全保障重责,不断扩大开放度,实施主动走出去战略,将资源控制重点瞄准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和陕西榆横地区,企业专门成立了西部煤矿管理公司。
目前,到西部控制煤炭资源工作已实质性启动,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发建设泊江海子、唐家会、色连二号三个矿井,先期配置25亿吨资源,单井规模均在1500万吨以上。预计“十二五”期间,淮南矿业在西部将形成3000~5000万吨的煤炭生产规模,加上淮南本土煤矿产量,淮南矿业年产煤炭能力可达到1.3~1.5亿吨,跻身全国10个亿吨级煤炭企业行列。
通道历来是制约煤炭运输的瓶颈,为此,淮南矿业集团超前谋划,战略布局,今年4月份,作为发起单位之一,淮南矿业集团已参与蒙西至华中贯穿南北煤运大通道建设的项目准备。加上已控股的芜湖港,均股的镇江港,曹妃甸港的专用堆场和泊位,形成东西两路铁水联运通道体系,从而在较长时期均衡稳定地保障安徽煤炭能源供应需求。
棚户区改造暖人心
前些年,记者曾经探访过淮南居仁村,这里曾经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居民小区,居住的全是淮南煤矿职工与家属。由于居民区建于建国后不久,当时全是瓦房。几十年过去,瓦房变旧,路面也变得坑坑洼洼,脏乱差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5月23日,记者再次来到居仁村,见到这里已高楼林立。“感谢企业进行棚户区改造,让我们住进了新房。”一位居民说。据介绍,近年来,淮南矿业集团在棚户区改造、生态环境修复、采煤沉陷区治理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构建出和谐矿区。
淮南矿区历史上有棚户7.3万户,24万人。从2003年开始,淮南矿业在全行业率先开展了大规模棚户区改造,规划新建住房900万平方米。现已累计投入82亿元,开工761万平方米,竣工550万平方米,建成43个小区、1612栋楼,回迁安置5.4万户。剩余工程2013年完工,将彻底解决矿工住房难、住房差的问题。
在老龙眼水库,记者看到各种植被环水库而植,山脚下,几处仿古建筑与亭廊吸引着不少市民在此悠闲娱乐,此处已成为当地一个景区,而几年前,这里还是满眼破败景象。“我们在棚户区改造同时,还率先在全行业修复资源枯竭矿区生态环境。”淮南矿业集团负责人介绍,这个项目总投资100亿元,规划用10年时间对22平方公里“城市荒地”进行整治,建成以“山、水、林、居”为特征的煤矿最佳人居环境。目前已完成生态修复10.4平方公里,建成三个生态区,把城市荒地建成了城市“绿肺”。(张安浩)
记者手记
在淮南矿区采访,记者还注意到矿区周围一些塌陷区的群众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在淮南市谢家集区望峰岗镇周郢社区,祁良华家新房有260多平方米,她家原先因采煤塌陷,房屋损毁不能居住,淮南矿业集团与当地政府共同出资,为他们新建了小区,今年春节前搬进去居住,彻底摆脱了危房。
据介绍,淮南矿业集团把工农矛盾统一于建设新型地企关系,变利益冲突为利益和谐,变博弈关系为合作关系,塌陷搬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地企统筹,规划优先,实现采煤塌陷搬迁、生态保护和城镇化建设“三合一”
统筹解决,创建出迪沟镇建设模式。在不压煤地段实施并村入镇、并村建镇、并村扩镇,一次性城镇化,做到对农民、企业、社会三有利。
目前,淮南矿业集团已建成迪沟镇等新村镇15个,搬迁安置3.1万户,13万人。规划“十二五”再建成2个新城区,扩6个镇,建4个中心村,把需要搬迁的4.5万户、17万人全部安置进去,这不得不说是件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