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人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谈到整个徽州商业时曾这样写道:“徽郡商业,盐、茶、木、质铺四者为大宗。茶叶六县皆产,木则婺源为盛。质铺几遍郡国,而盐商咸萃于淮、浙。”由此可见,徽州质铺遍布全国。
质铺又称典当、质库,是以实物作抵押,以换取一定贷款的行业。贷款要计息,待出当人将贷款及利息如数付清时,典铺必须将原物完好归还,如有损坏,自然照价赔偿。因此开设典当,一要有实力,二要识万货。由于实物林林总总,质地又千差万别,如无相当经验或稍不留神,往往会将赝当真,以劣为优,就会吃亏受骗。所以一般人不敢轻易开设典铺。
据《歙事闲谭》卷18记载:“典商大多休宁人,歙则杂商五,鹾商三,典仅二焉。治典者亦惟休称能。凡典肆无不有休人者,以专业易精也。”由于休宁商世代经营典铺,从而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很少受骗,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精明的商人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
骗金记
清人李渔《十二楼》卷5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南京有个徽州典铺,生意很好。掌柜是个积年老手,经验丰富,也从未被骗过,东家非常信任他。某天,一名男子拿了一锭金子来当,掌柜将金子拿在手中仔细察看掂量,凭他多年的经验判定这确是十成的金子。当铺的规矩是“值十当五”,就是说所贷的钱只能是抵押物实际价格的一半。于是当即拿了五十两银连同当票交给了那名男子。男子急匆匆地走了。
这时,旁观的一个青年也从包里拿了几件首饰要当,掌柜看了又看,磨了又磨。青年不耐烦地说:“老朝奉,这几件首饰,所值不多,就是当错了也有限,刚才那锭金子倒求你仔细看看,只怕有些蹊跷呢。” 掌柜道:“那是一锭十足的赤金,绝非假货,何须看得?” 那人道:“假不假,我虽不知道,只是来当的人我却有些认得,是个有名的骗子,从来不做好事的。”
这一说,掌柜倒有点心虚了,连忙重新取出那锭金子,又仔细看了看,就递给青年人道:“你看,这样的赤金,有什么疑心?”那人接了,走到明亮之处一看,大笑起来,道:“好一锭赤金,准值八两银子!你拿去叫大伙验一验,且看我的眼力比你怎样?” 那店内伙计接了进去,磨的磨,看的看,果然试出破绽来。原来外面是真,里面是假,只有一层金皮,约有八钱多重,里面的骨子都是精铜。
老掌柜这下急了,要想追赶,又不知去向。那人道:“他的踪迹瞒不得区区,你如给我酬金,包你找到。”掌柜当即许诺,就和青年人同去追赶。赶到一处,恰好那当金男子正与几个朋友在茶馆内吃茶。
掌柜立马就要上去揪他,青年人一把将他拦住道:“你是一个人,他是几个人,双拳不敌四手,万一这锭金子被他抢夺过去,拿什么赃证告他?”掌柜道:“说得对。”于是把金子递给青年人道:“你在门外守候,待我喊叫邻居,有了见证之后,你拿进来对质。”青年人把金子收了。
掌柜带了邻居直闯进茶馆,一把扭住当金男子,高声大叫起来,并说出情由。众人就让拿赃物来看。掌柜连声呼唤青年,叫取赃物进来,并不见有人答应。及至出去寻找,那青年人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当金男子见拿不出赃物,马上将脸一翻道:“我好好一锭赤金,你遇了骗子被他骗去,反要弄起我来!如今没得说,当票现存,原银也未动,快快还我原物,省得惊官动府。”四方邻居都说掌柜:“你自己不小心,被人骗去,少不得要赔还。不然,他岂会放过你?”
掌柜听了,气得眼睛直竖。愣了半天,无计脱身,只得认了晦气。同到店中,兑了一百两真银,方才打发得去。
这原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骗子事先做成两锭一模一样的赤金,一真一假。起先所当原是真的,但预先叫个徒弟也就是那个青年人带着那一锭假的立在旁边,等他走后,故意说些巧话,好动掌柜的疑心。及至取出原金,青年人接上了手,就将假的换去,仍递与他。众人试验出来,自然央掌柜追赶。后来那些关窍,越发是容易做的,不愁他不入套了。
当票案
当然像这样被骗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典铺掌柜凭着经验和智慧惩罚了那些骗子,让他们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人们都知道,徽州典铺为了防止伪造当票,当票上除了实物名称外的文字故意写成狂草,戳记也是别人看不懂的,因此很难伪造。但就有这么一个地痞经过长期对当票的研究,竟习其缪草,仿其戳记,依其款式,自造伪票,企图敲诈一笔巨款。
这天一个地痞模样的中年人拿着一张当票,要求赎还原物。伙计一看,确是本铺当票,上面写着某年月日典当珍珠一颗,当银五百两。如今来赎,伙计赶忙到库房去取珠,谁知找来找去找不着这颗珍珠。这下伙计急了,又找出月号簿来查。这月号簿就是每月该铺的经营纪录,凡是来当物或赎当的,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但伙计逐日检查,就是没有这笔当珠的记录。
地痞见此情景,立马将脸一翻,叫道:“如果你们弄丢了我的珍珠,必须照价赔偿。典铺规矩,值十当五,当初我当了五百两银,那你们必须赔偿一千两。”众人急得束手无策。地痞又叫道:“把你们掌柜喊来。”伙计道:“我们掌柜这几天请假外出,不在店中。”地痞不依不饶:“要么赔我珍珠,要么赔我一千两银子。”这么大的事,伙计们哪敢做主呢!只好赔着笑脸说:“再宽限两天,等我们掌柜回来再说吧。”地痞毫不相让:“行,咱们衙门见。”拿起当票扬长而去。
地痞立即写了一张状纸,状告典铺贪其珍珠,赖不赔款。不几天,县衙决定升堂审理此案。原告、被告一应到庭,掌柜也早被伙计叫回,今天也来了。
案情并不复杂。原告一口咬定典铺企图贪没其珠,要求还珠或赔款。被告伙计也坚执一理:我们店中月号簿上没有此项记录。“那这张当票作何解释?”县官问道。伙计们一时语塞。掌柜也感到其中必有蹊跷,他想,这么一大笔生意,店中决不会漏记。即便漏记,那珍珠应在,伙计们是不敢将珍珠偷走的。但这样说谁相信呢?问题是不是出在当票上?想到这里,他禀道:“大人,能否将当票给小人一看。”县官同意了。
掌柜接过当票,仔细察看,行文格式、书写字样似乎都是出自本铺的,甚至连戳记上只有他知道的特殊记号也有,无论从哪方面判断似乎都是真的。这真是太奇怪了。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一处破绽,立即向县官禀道:“大人,这当票是假的!”
“胡说!”地痞一听,急忙叫了起来。县官问掌柜道:“你何以证明这张当票是假的呢?”
“大人,”掌柜从容说道:“各典店规,向以年长的一个伙计书写票据,大典一般有四位伙计,小一点也有三位或两位伙计。掌柜一般都给他们每人一百张票据,写完再领。这些票据都是以木扦貫而授之,否则落纸如飞,散同秋叶矣。因此每张票据上都有木扦贯穿的小孔,大人可调来各典铺的当票查验。此票无孔,可见非典中物,肯定是伪造的。”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县官瞪着地痞问道。地痞无言以对。县官这时将惊堂木一拍:“大胆无赖,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公然讹诈,这还了得!来人,拖下去打二十大板!”地痞像死猪似的被拖了出去。
还珠记
前述故事中的掌柜凭着丰富的经验惩罚了骗子,但有时光凭经验还不够,还必须要有智慧。清人徐珂《清稗类钞》中记载的故事就十分典型。
某天,一名男子来到一家徽州典铺,拿出一颗硕大的珍珠来典当。珍珠对于掌柜来说,经手已不计其数了,但他从未看过这么好的珍珠,他拿在手里端详良久,觉得真是一颗宝珠,众人也无不啧啧称羡。
这颗珍珠按当时估价总在一千两银子以上,于是给了他五百两银子当了去。那人走后,掌柜又叫伙计把那颗珍珠拿来欣赏。珍珠载于缎糊之硬纸片,图记加于线迹之上,朱色灿然。他对着光再认真察看,终于看出是一颗伪珠。这可糟了!显然,骗子凭空得了五百两银子,绝对不会再来赎取了。茫茫人海,到哪里去找?掌柜一声不吭,低头沉思。这真是不可饶恕的失误,赔钱事小,而自己从业多年,一生谨慎,深得老板信任和同行称赞,如今到老了,却栽在骗子手中,实在心中不甘。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老掌柜被骗的事很快传遍了南京城。过了几天,不少徽州典铺都接到一份请帖,说是那家老掌柜要向大家辞行,请大家在一家饭店聚餐话别。
届时,众同行都如约而至。只见老掌柜站起来对大家说:“敝典前几天发生的事想必诸位都知道了。这确实是我的过错。我从业三十余年,尚未出过大差错,想不到临老被骗子所弄,我也无颜向东家交代。今天请诸位来,一是表明心迹,赔本自惩。二是也请诸位汲取我的教训。”言毕,吩咐伙计将伪珠拿来,放在桌上。这时老掌柜拿起一把木锤,朝珍珠狠狠砸下去,一颗巨珠立马粉碎。老掌柜此时端起酒杯,对大家说:“再过两天我把店中事务交代完后就要回家乡了,诸位今后多保重。来,干杯!”大家都为他感到十分惋惜和同情。
老掌柜碎珠泄忿的事第二天就不胫而走,这可乐坏了那个骗子。当天下午,骗子就带了四五个人洋洋得意来到典铺。典当规矩,出典人只要还了贷款并支付利息,典铺就必退还原物。铺中伙计一见骗子来了,恨不得把他立即扭送报官,但如今反都吓出一身冷汗。因为珠子已没了,他要来赎怎么办?
只见骗子将赎券从怀中取出,往柜台上一放,道:“千金之珠,非小事也。当初来当只因一时之急,今天来赎是要保住传家之宝。”骗子心想,这下不赔我一千两银子能行吗!话刚落音,众伙计吓得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办才好,一齐望着老掌柜。
老掌柜慢悠悠地站了起来,问道:“你利钱带来了吗?”
骗子道:“岂止利钱,所贷的五百两银,也一齐带来了。”老掌柜吩咐伙计:“来,连本带利算清楚。”不一会,算好了。老掌柜道:“请把银子交清。”骗子果然从包袱里把银子取出,这当然是货真价实的银子。伙计点完,正要拿走,骗子一把按住道:“且慢!”他斜瞟着老掌柜,慢条斯理地道:“我的传家宝呢?” 老掌柜道:“请稍等。”转身进库房,从容取珠出。不仅骗子不相信,连伙计们也以为在做梦。骗子小心翼翼地打开纸包,当初自己拿来的那颗珍珠正安稳地躺在纸包中。骗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颠过来倒过去地看,确实就是原珠,脸上无颜的他只得拿了珍珠悻悻而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掌柜受骗后便想,南京这么大,要想找骗子是不可能的,必须设法让骗子自己来。如果珍珠完好保存,他是永远不会来的,只有当众毁掉珍珠,骗子才有可能再来敲诈一次。于是他设法找来一颗假珠,演出了那场碎珠泄忿的戏,果然,引蛇出洞,骗子上钩了。
商场是有风险的,骗子也永远不会绝迹的。经商既要有勇气、经验,更要有智慧,这样才能化险为夷,无往不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