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内博物馆,有个全国乃至世界都不多见的“打开尘封的记忆——中国民间手写家书展”。这些家书是2005年4月,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王世豪、孙铁青、罗哲文、欧阳中石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积极倡导下,由国家博物馆、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共同发起,向国内外公开征集抢救散落在民间的中国家书,引起了强烈反响。短短几年,就有4万多封家书纷纷寄来,从明清到现代,内容涉及亲子、敬老、手足、爱情、军旅、华侨、海峡两岸……其中不乏成为镇室之宝的陈独秀等人致胡适的书札等。 在这个拥有3075封家书和380帧老照片的展厅内,“徽州文书”占有十分重要的显赫位置。在我国悠久文明史上,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富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内容深邃,涉猎广博,底蕴厚重,历史长远,具有整体性、系列性,涵盖了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生活文化、民俗风情诸多内容。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早在明清时期便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徽商走南闯北,背井离乡,常年在外,苦苦拼搏,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一封封家书,成了沟通信息,联结情感,倾吐衷肠,特别是获知商情、签约协议的仅有途径。展出的徽州文书,除了割不断的浓浓亲情、乡情、友情之外,更有相当数量的土地买卖文书、土地租用文书,人身买卖文书、家产分割文书、赋役册籍、商业账簿、商业合同、社会文书、科举文书、继承文书、诉讼文书、乡规民约、宗谱族训等等,五花八门,品类繁多,成为了解、研究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史和经济史翔实、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不可或缺,十分难得。为此,2009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慕名前往安徽休宁,走乡串铺,探宝寻珍,从许多私人旧木箱里,求得一件件“抵万金”的家书,数量之巨多达3000余件,在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同类馆藏中跃居第一,更为可贵的是,其中不乏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珍品。 在一个个明亮的展柜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父亲写给在外地经商儿子陈士荫的家书,时间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从信封上得知,由巢县县城“陈宅”寄出,主要谈及家事、店事,殷切嘱咐“天气冷热不定,望儿早晚多注意”,先后两封共4页,字里行间透出了父子之间浓浓亲情,难得的是,小小邮戳见证了特殊时期的一段邮史。1931年安徽邮政管理局与江苏邮政管理局合并为苏皖邮政管理局。4年后,1935年7月5日,重又恢复安徽与江苏两个邮政管理局。因此两枚盖有“苏皖巢县廿三年九月二日”投递章的信函,落地章却是“安徽柘皋廿三年七月廿五日”和“安徽柘皋廿三年九月三日”,而印有红框的长方信封上所贴的邮票均为草绿色“中华民国邮政”孙中山头像面值5分,毛笔工整书写“柘皋交唐国康宝号内陈士荫亲收”。 还有一封家书,也值得好好阅读,是一位名叫方惟善的退居台湾的抗战“老兵”, 1939年在战火不断的间隙,写给自己父母双亲的。信件密密麻麻整整4页,充分体现了一位热血青年,在国家危难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得失,毅然决然抗敌报国的崇高胸怀,并在信中以亲身感受,积极鼓励侄子方连喜“慷慨应征,为国效力,不惜血洒疆场为己任”,且以将来叔侄“同赴抗战,同立战功”而互勉,一字字,一句句,读后令人肃然起敬,感慨万端。
1949年8月,方惟善赴台,退役后到台北板桥,与儿女一起生活,安度晚年,时隔数十载,他在寄回的思乡家书中仍不失一腔忧国忧民、期盼海峡两岸统一、民族复兴的爱国愿望。这封平常而又珍贵的家书,是安徽歙县老家方惟善之孙方春芳捐赠的。同时,还附有一张他祖父的黑白照片。 “歙县裡方村交森里堂烦转星村周大灶”,“收条:一六五保壮丁壹名”。这封平常家书是民国二十七年11月10日周大中写给表兄弟周大灶、周大耀的,真实地反映了 国民党军队“征兵”的历史面目,信中言及自己不久前被携迫充当壮丁,从家里走时,没带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天气转寒,挨饿受冻,过着水深火热难以忍受的日子,而那张收条,盖有“歙县第四区方村乡保长联合会办公处”的红色大印,所言“一六五保壮丁壹名”指的就是周大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遍及四海的徽商,不但在省内、国内,同样在世界各地创造着不朽的辉煌业绩。数以万计的游子们,远离家乡,长年累月在异国他乡日夜不息地在打拼,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亲人。 这封发自热带风光吉隆坡的家书,主人郝光皖先生在“唐人街”专做徽州名特产生意,文中他对自己小有名气的店铺描写得很翔实,展现在眼前的有宣纸、歙砚、徽墨,有舒席、竹编、玉雕,有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琳琅满目,买卖红火。几乎每逢春节前夕,他都要把家乡的年俗跃然纸上,好像只有这样才会把自己带回到快乐的童年,而他最为念念不忘的就是“吃”,的确,徽州人历来对农历年特别重视。
除夕这天,首先要做一缽内容丰富的五谷年饭,上面还得放些枣、栗等果品,并插上一株象征摇钱树的柏树枝,吃过夜饭,就在堂屋八仙桌上摆好猪头三牲等供品,点起香烛,老少一起守岁“接财神”。烛光通明,笑语欢歌,除旧岁布新春,给全家人带来无限美好、无限洪福。除夕的年夜饭,十分讲究,吃的肉圆,表示团团圆圆;吃的整鱼,是表示有头有尾;吃的全鸡,是表示完好无缺;吃的绿叶菜,是表示青青鲜鲜;吃的冰糖、莲子,是表示甜甜蜜蜜。大年初一的第一餐,更是不得忽视,早上起来,首先要吃的是甜水枣栗汤,美好寓意为“早早得到”、“多多得利”。
由于汤内加了不少白糖,吃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赞道“好甜”、“好甜”,听后特别高兴,预示着新的一年不仅获利早早,获利多多,而且甜甜美美,红红火火。接着要吃的则是用食盐、茶叶、茴香、桂皮、八角等作料煮制的鸡蛋,香喷喷、热腾腾,剥皮时滚来滚去,寓意是手中财富之“宝”,滚滚而来,源源不断。
尽管,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繁杂、老套的徽州年俗有的早已被淘汰,但孤身在外,亦贾亦儒的徽商们,作为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依旧念念不忘,常常忆起。 这一封封家书,熟悉亲切的个性化手写字迹,龙飞凤舞也好,端庄秀气也罢,一笔一画,都饱含着珍贵的深情,融合着真挚的眷恋。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它是一份思恋,也是一种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