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古徽商钟情收藏|新型城镇化|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5年5月14日6时40分 星期三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六安:叶集区念好“精... 4-28
马鞍山:实现全省首单... 4-28
六安:金寨县以“信用... 4-8
首届国际乡村发展创新... 3-31
淮北:开展2024年... 1-23
黄山:休宁县榆村乡信... 1-23
滁州:明光市以“信”... 12-23
蚌埠:高新区推进诚信... 12-23
池州:经开区信用+监... 12-17
宣城:召开高频失信企... 7-15
蚌埠:推行“三书同达... 7-15
合肥:信易贷平台“政... 7-15
亳州市城市信用建设水... 7-2
马鞍山:信用城市 “... 6-27
淮南:以信用承诺嵌入... 6-27
宿州市召开“信用助企... 6-25
六安:裕安区交通运输... 6-25
铜陵:信用监管“硬手... 6-24
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 6-21
芜湖市率先推出“公积... 6-21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新型城镇化  
古徽商钟情收藏
日期:2012/6/6 10:17:10    来源:站内发布  
      贾而好儒的徽商在钱囊丰满后对文化充满了兴趣,除了兴办学校、投资书院以外,很多人开始钟情于收藏。前朝古董、法帖名画、稀见书籍等等文化珍品,收藏家们见到就爱不释手,千方百计也要购买。对于这种行为,有人嗤之为“玩物丧志”。殊不知这种行为蕴涵着重大的文化意义,是绝不能作皮相之论的。


痴迷收藏,徽商藏品有市无价
        徽商收藏的范围很广,首要的就是图书。凡是好书,花再多的钱也是愿意的。不少徽商嗜书成癖,千方百计搜求各种图书,尤其是印刷质量好、校对精、错误少、价值高的“善本书”。因此徽商中涌现出不少藏书家。


       典型者如扬州盐商马曰琯就以“藏书家”名扬海内。他在扬州自己的园林“小玲珑山馆”里就建有著名的“丛书楼”。他毕生广搜图书,凡是他没有的书籍,或借钞,或转购,穷年兀兀,不以为疲。有珍贵稀见者,不惜千金购之。“丛书楼”藏书十万卷,宋版元刻,无不具备,简直就是一个古代图书馆。清代学者全祖望说:“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兄弟所有,几几过之”(《鲒埼亭集外编》卷17)。


       还有一位藏书家鲍廷博,也是徽商,后定居桐乡青镇(今乌镇)杨树湾,建有“知不足斋”书屋。他勤学好古,不求仕进,喜购藏秘籍,所藏之富,实罕其匹。盐商程晋芳由歙迁扬,也是藏书成癖。还有一位歙商吴梦龄,侨寓江都,家世好藏典籍,多至数十万卷。(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卷24)藏书数千种的徽商之家比比皆是。中国历朝历代富有的商人多矣,但像徽商如此钟情藏书的恐怕也是仅见的。


        徽商不仅酷爱藏书,而且还喜欢收藏法帖名画、金石古董。这当然要花更多的钱。从来字画、古董无价,全凭喜好程度。由于“喜好”,花再多的银两也在所不惜。据近代歙人许承尧说:“而是时(指康熙、乾隆时期)休、歙名族,乃程氏铜鼓斋、鲍氏安素轩、汪氏涵星研斋、程氏寻乐草堂,皆百年巨室,多蓄宋元书籍、法帖、名墨、佳砚、奇香、珍药,与夫尊彝、圭璧、盆盎之属,每出一物,皆历来赏鉴家所津津乐道者。而卷册之藏,尤为极盛。”(《歙事闲谭》卷20)


        许承尧是徽商世家,他的先世藏有大量的法书名画。据他回忆,家中有书一楼,列几堆积,高五六尺,多有前代古本。还藏有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画圣”吴道子画的先圣像、明初宫廷画家商喜的《西园雅集图》等。他的外舅家藏有初唐集大成的画家阎立本的《孔子事迹二十四图》,二伯父藏有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的白描《十八应真渡海》长卷,舅氏藏明代姚广孝的《百八罗汉图》,尤奇物也。许承尧侄许新宇也藏有元代高克恭的山水画。许氏宗族承德堂还藏有明代大画家王叔明的山水,这是准备进贡皇帝的;还藏有北宋苏东坡的墨竹。这些画别说在今天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就是在清中叶也堪称稀世奇珍。这是许承尧亲眼看到的,就已经不得了了,但这也只是徽商收藏的冰山一角!


       徽商收藏有时简直到了“痴”的程度,如歙人汪讱庵自号印癖先生,经商侨寓杭州,家有“开万楼”,藏书数千种。尤酷嗜印章,搜罗自周秦迄元明印,至数万枚。听说钱梅溪先生藏有汉代‘杨恽’二字铜印,讱庵欲得之,钱不许,遂长跪不起,钱不得已,笑而赠之。(西泠印社所纂《金石家小记》)“痴”到这种程度,真是可笑又可爱!


       徽商钟情于收藏,带动了一大批人加入收藏行列,从而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明代文坛大家王世贞有一段描述徽商引领收藏新潮流的文字:“画当重宋,而三十年来忽重元人,乃至倪元镇(元代画家、诗人倪瓒)以逮明沈周,价骤增十倍;窑器当重哥、汝,而十五年来忽重宣德,以至永乐、成化,价亦骤增十倍。大抵吴人滥觞,而徽人导之,俱可怪也。”(王世贞《觚不觚录》)。可见,苏州能够引领全国的收藏潮流,完全是因为徽商“导之”的结果。

 

开放心态,徽商收藏促文化交流

        历史上和现实中收藏家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人收藏是为了奇货可居,能够获取更多利润;有的人收藏是为了孤芳自赏,炫耀众人;可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文化意义。而徽商收藏固然也有自赏、炫耀的意味,但他们对文化人绝不封锁,反而欢迎大家观摩利用。这种开放的特点,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了。


        首先,徽商的收藏保存了大量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那些珍稀书籍、法帖名画、玉器古玩等等,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如果单件保存某人之手,很容易流失甚至消失,徽商用重金购之收藏,并加以重点保护,从而集中保存了大量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这是对祖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嘉、道年间淮南总商鲍志道之子收藏家鲍淑芳汇集了唐、宋、元、明诸多名家书法40余件。怎样才能让这些瑰宝永久保存并能让人利用呢?鲍淑芳想到将它们勾勒上石,于是重金延请扬州名匠党锡龄等精雕细刻,生动再现了原作的精神风貌。鲍淑芳死后,其子鲍冶亭、鲍钓亭继续这项工程,历经3代、28个春秋,终成著名的“安素轩石刻”,共300多方。“安素轩石刻”大部分是按真迹或原作勾摹刻制的,且皆有名人题跋,许多是首次见诸刻石,其中唐勾本王羲之《兰亭集序》、李邕书《出师表》、苏东坡诗、米芾小楷、赵孟頫书《老子》等,都是稀世瑰宝。可以说,“安素轩石刻”是我们今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现扬州天宁寺内陈列的175方石刻,乃鲍氏后人、画家鲍娄先于建国初捐献。可见鲍氏家族为保护和传承祖国宝贵文化遗产,弘扬书法艺术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其次,徽商的收藏推动了书画艺术的进步。我们知道,书画艺术的提高必须要观摩前人的书画作品,吸取前人的长处。过去既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博物馆,艺术家们到哪里去看呢?幸好徽商的收藏起到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作用。他们收藏的法帖名画,全都公诸同好。史载:“诸先生往来其间,每至则主人为设寒具,已而列长案,命童子取卷册进,金题玉躞,锦贉绣褫,一触手,古香经日不断,相与展玩叹赏,或更相辨论,龂龂不休。”就在这“展玩”、“辩论”之中,艺人们揣摩古人的技法,吸取他们的长处,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很多画家成长起来。


        祁门商人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俩由于有几万卷藏书,一些著名学者如全祖望、符曾、厉鹗、金农、陶沿藻、陈撰等就成了常住客,名流宴咏,殆无虚日,这不就是文坛盛会吗?学者们在这里读书、研究,推动了学术进步。厉鹗就在这里居住多年,博览群书,专心著作,写成了《宋诗纪事》100卷皇皇巨著,还有《南宋画院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诸书,因而成名。可以说是马氏兄弟玉成了一位大学者。


        第三,徽商的收藏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在当时,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书籍而实现的。而徽商在这方面的贡献也很大。如歙商吴梦龄,侨寓江都,家世好藏典籍,多至数十万卷。又聚中晚唐人诗集得二百余家,半为宋库遗钞,人不经见。康熙年间政府校刊《全唐诗》于扬州,遇有遗缺者,就到其家借录副本,多取资焉。乾隆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当时全国私人进呈书籍最多的共四家,其中马氏进献776种,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为第一;鲍氏进献626种,居第二;汪启淑(汪讱庵)进献524种,居第四,他们都是徽商藏书家。这些书籍被选入四库后自然能够惠及更多的学人,发挥更大的学术价值。


        尤其是鲍廷博为使自己丰富的藏书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他从中精选重要者刊刻《知不足斋丛书》,祖孙三代坚持刊刻了30集,共207种书,781卷。这真是嘉惠士林、传播文化的一大盛举。


       第四,徽商的收藏也造就了不少文化商人。贾而好儒的徽商一旦有了自己的收藏,就会充分利用这些收藏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藏画的有的就成为画家,如孙灏,性古雅,工诗画,就因为家蓄古人名画极富,交游皆一时名士。(《扬州画舫录》卷15)休宁商金勈,专工墨梅,笔力斡脱。他虽以贸迁往来四方,但行笈中藏名人笔墨,暇则展玩,兴至即画,终成一名商人画家。(《扬州画苑录》卷2)藏印的有的成为篆刻家,并有不少著作问世。前述印癖汪讱庵,就著有《集古印存》、《飞鸿堂印谱》、《汉铜印丛》、《汉铜印原》、《退斋印类》、《锦囊印林》及其它各谱,凡27种,《续印人传》八卷。(西泠印社所纂《金石家小记》)收藏金石最多的巴慰祖,工书善画,尤其精于篆隶摹印,乃至仿造数百年前的古器,连精于鉴别的专家也难以辨别。藏书的不少成为学者,如鲍廷博、江春等都有著作、诗歌问世。最典型的是程晋芳,五万卷的藏书给了他丰富的营养,加上他的勤奋努力,竟成一著名学者、四库馆的编修。清代大诗人袁枚写诗称颂:“束发喑喑便苦吟,白头才许入词林。平生绝学都探遍,第一诗功海样深。”

 

失于存留,徽商藏品大多不存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徽商丰富的收藏今已大多不存。有的是因为商人没有正确处理经商与收藏的关系,结果及身而败。世界上的事都有个“度”,一旦超过了“度”,事情就往往走向反面。有的徽商收藏过度、酷爱过度,从而导致破产。巴慰祖就是一个典型,虽然家丰于财,由于沉溺于好古,大把大把花钱,收藏金石多则多矣,但他却把生意弃之不顾。钱财只出不进,长此以往,家日益贫,金石也保不住了。其父给他的斋室命名“可惜”,显然批评他不该好古。但清代著名学者汪中为巴慰祖作传,谓慰祖“惜在治生,不在好古也。”认为他可惜的是不善经商,而不是好古。


       前述盐商程晋芳也是如此。程晋芳能够藏书五万卷,可见其富矣!但他竟然把生意交给仆人打理,自己却热衷科举、交游文士。结果盐业生意,每况愈下,囊橐日空,负债累累。“不知宿负偿多少,三十年中十失儿。”生活的窘迫使他十个儿女先后夭折。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将三分之一的藏书拿去抵债。最后因负债不能偿还而客死关中。这就告诉我们,收藏固然很好,但是要以雄厚的经济作基础的。商人酷爱收藏,无可厚非,可经商是主业,收藏是副业。必须首先将主业搞好,才能给副业提供保证,决不能主副倒置。


       也有的收藏是败于子孙。徽商的收藏传到下一代或二代三代时,一旦遇到不肖子孙,这些宝贵的藏品就成了他们挥霍的资本,或变卖、或糟蹋,先辈一生的心血化为乌有。在这方面鲍廷博、鲍漱芳就做得不错。鲍廷博祖孙三代刻了30集的《知不足丛书》,鲍漱芳祖孙三代留下了“安素轩石刻”,它们一直流传到今天,还是被人们利用的瑰宝。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收藏世世代代保存下去,这不能不是每个收藏家认真深思的问题。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