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而好儒的徽商在钱囊丰满后对文化充满了兴趣,除了兴办学校、投资书院以外,很多人开始钟情于收藏。前朝古董、法帖名画、稀见书籍等等文化珍品,收藏家们见到就爱不释手,千方百计也要购买。对于这种行为,有人嗤之为“玩物丧志”。殊不知这种行为蕴涵着重大的文化意义,是绝不能作皮相之论的。
痴迷收藏,徽商藏品有市无价 徽商收藏的范围很广,首要的就是图书。凡是好书,花再多的钱也是愿意的。不少徽商嗜书成癖,千方百计搜求各种图书,尤其是印刷质量好、校对精、错误少、价值高的“善本书”。因此徽商中涌现出不少藏书家。
典型者如扬州盐商马曰琯就以“藏书家”名扬海内。他在扬州自己的园林“小玲珑山馆”里就建有著名的“丛书楼”。他毕生广搜图书,凡是他没有的书籍,或借钞,或转购,穷年兀兀,不以为疲。有珍贵稀见者,不惜千金购之。“丛书楼”藏书十万卷,宋版元刻,无不具备,简直就是一个古代图书馆。清代学者全祖望说:“百年以来,海内聚书之有名者,昆山徐氏、新城王氏、秀水朱氏其尤也,今以马氏兄弟所有,几几过之”(《鲒埼亭集外编》卷17)。
还有一位藏书家鲍廷博,也是徽商,后定居桐乡青镇(今乌镇)杨树湾,建有“知不足斋”书屋。他勤学好古,不求仕进,喜购藏秘籍,所藏之富,实罕其匹。盐商程晋芳由歙迁扬,也是藏书成癖。还有一位歙商吴梦龄,侨寓江都,家世好藏典籍,多至数十万卷。(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卷24)藏书数千种的徽商之家比比皆是。中国历朝历代富有的商人多矣,但像徽商如此钟情藏书的恐怕也是仅见的。
徽商不仅酷爱藏书,而且还喜欢收藏法帖名画、金石古董。这当然要花更多的钱。从来字画、古董无价,全凭喜好程度。由于“喜好”,花再多的银两也在所不惜。据近代歙人许承尧说:“而是时(指康熙、乾隆时期)休、歙名族,乃程氏铜鼓斋、鲍氏安素轩、汪氏涵星研斋、程氏寻乐草堂,皆百年巨室,多蓄宋元书籍、法帖、名墨、佳砚、奇香、珍药,与夫尊彝、圭璧、盆盎之属,每出一物,皆历来赏鉴家所津津乐道者。而卷册之藏,尤为极盛。”(《歙事闲谭》卷20)
许承尧是徽商世家,他的先世藏有大量的法书名画。据他回忆,家中有书一楼,列几堆积,高五六尺,多有前代古本。还藏有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画圣”吴道子画的先圣像、明初宫廷画家商喜的《西园雅集图》等。他的外舅家藏有初唐集大成的画家阎立本的《孔子事迹二十四图》,二伯父藏有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的白描《十八应真渡海》长卷,舅氏藏明代姚广孝的《百八罗汉图》,尤奇物也。许承尧侄许新宇也藏有元代高克恭的山水画。许氏宗族承德堂还藏有明代大画家王叔明的山水,这是准备进贡皇帝的;还藏有北宋苏东坡的墨竹。这些画别说在今天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就是在清中叶也堪称稀世奇珍。这是许承尧亲眼看到的,就已经不得了了,但这也只是徽商收藏的冰山一角!
徽商收藏有时简直到了“痴”的程度,如歙人汪讱庵自号印癖先生,经商侨寓杭州,家有“开万楼”,藏书数千种。尤酷嗜印章,搜罗自周秦迄元明印,至数万枚。听说钱梅溪先生藏有汉代‘杨恽’二字铜印,讱庵欲得之,钱不许,遂长跪不起,钱不得已,笑而赠之。(西泠印社所纂《金石家小记》)“痴”到这种程度,真是可笑又可爱!
徽商钟情于收藏,带动了一大批人加入收藏行列,从而引起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明代文坛大家王世贞有一段描述徽商引领收藏新潮流的文字:“画当重宋,而三十年来忽重元人,乃至倪元镇(元代画家、诗人倪瓒)以逮明沈周,价骤增十倍;窑器当重哥、汝,而十五年来忽重宣德,以至永乐、成化,价亦骤增十倍。大抵吴人滥觞,而徽人导之,俱可怪也。”(王世贞《觚不觚录》)。可见,苏州能够引领全国的收藏潮流,完全是因为徽商“导之”的结果。
开放心态,徽商收藏促文化交流
历史上和现实中收藏家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人收藏是为了奇货可居,能够获取更多利润;有的人收藏是为了孤芳自赏,炫耀众人;可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文化意义。而徽商收藏固然也有自赏、炫耀的意味,但他们对文化人绝不封锁,反而欢迎大家观摩利用。这种开放的特点,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了。
首先,徽商的收藏保存了大量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那些珍稀书籍、法帖名画、玉器古玩等等,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它们如果单件保存某人之手,很容易流失甚至消失,徽商用重金购之收藏,并加以重点保护,从而集中保存了大量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这是对祖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嘉、道年间淮南总商鲍志道之子收藏家鲍淑芳汇集了唐、宋、元、明诸多名家书法40余件。怎样才能让这些瑰宝永久保存并能让人利用呢?鲍淑芳想到将它们勾勒上石,于是重金延请扬州名匠党锡龄等精雕细刻,生动再现了原作的精神风貌。鲍淑芳死后,其子鲍冶亭、鲍钓亭继续这项工程,历经3代、28个春秋,终成著名的“安素轩石刻”,共300多方。“安素轩石刻”大部分是按真迹或原作勾摹刻制的,且皆有名人题跋,许多是首次见诸刻石,其中唐勾本王羲之《兰亭集序》、李邕书《出师表》、苏东坡诗、米芾小楷、赵孟頫书《老子》等,都是稀世瑰宝。可以说,“安素轩石刻”是我们今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现扬州天宁寺内陈列的175方石刻,乃鲍氏后人、画家鲍娄先于建国初捐献。可见鲍氏家族为保护和传承祖国宝贵文化遗产,弘扬书法艺术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其次,徽商的收藏推动了书画艺术的进步。我们知道,书画艺术的提高必须要观摩前人的书画作品,吸取前人的长处。过去既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博物馆,艺术家们到哪里去看呢?幸好徽商的收藏起到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作用。他们收藏的法帖名画,全都公诸同好。史载:“诸先生往来其间,每至则主人为设寒具,已而列长案,命童子取卷册进,金题玉躞,锦贉绣褫,一触手,古香经日不断,相与展玩叹赏,或更相辨论,龂龂不休。”就在这“展玩”、“辩论”之中,艺人们揣摩古人的技法,吸取他们的长处,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很多画家成长起来。
祁门商人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俩由于有几万卷藏书,一些著名学者如全祖望、符曾、厉鹗、金农、陶沿藻、陈撰等就成了常住客,名流宴咏,殆无虚日,这不就是文坛盛会吗?学者们在这里读书、研究,推动了学术进步。厉鹗就在这里居住多年,博览群书,专心著作,写成了《宋诗纪事》100卷皇皇巨著,还有《南宋画院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诸书,因而成名。可以说是马氏兄弟玉成了一位大学者。
第三,徽商的收藏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在当时,文化传播主要是通过书籍而实现的。而徽商在这方面的贡献也很大。如歙商吴梦龄,侨寓江都,家世好藏典籍,多至数十万卷。又聚中晚唐人诗集得二百余家,半为宋库遗钞,人不经见。康熙年间政府校刊《全唐诗》于扬州,遇有遗缺者,就到其家借录副本,多取资焉。乾隆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当时全国私人进呈书籍最多的共四家,其中马氏进献776种,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为第一;鲍氏进献626种,居第二;汪启淑(汪讱庵)进献524种,居第四,他们都是徽商藏书家。这些书籍被选入四库后自然能够惠及更多的学人,发挥更大的学术价值。
尤其是鲍廷博为使自己丰富的藏书能够让更多的人受益,他从中精选重要者刊刻《知不足斋丛书》,祖孙三代坚持刊刻了30集,共207种书,781卷。这真是嘉惠士林、传播文化的一大盛举。
第四,徽商的收藏也造就了不少文化商人。贾而好儒的徽商一旦有了自己的收藏,就会充分利用这些收藏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藏画的有的就成为画家,如孙灏,性古雅,工诗画,就因为家蓄古人名画极富,交游皆一时名士。(《扬州画舫录》卷15)休宁商金勈,专工墨梅,笔力斡脱。他虽以贸迁往来四方,但行笈中藏名人笔墨,暇则展玩,兴至即画,终成一名商人画家。(《扬州画苑录》卷2)藏印的有的成为篆刻家,并有不少著作问世。前述印癖汪讱庵,就著有《集古印存》、《飞鸿堂印谱》、《汉铜印丛》、《汉铜印原》、《退斋印类》、《锦囊印林》及其它各谱,凡27种,《续印人传》八卷。(西泠印社所纂《金石家小记》)收藏金石最多的巴慰祖,工书善画,尤其精于篆隶摹印,乃至仿造数百年前的古器,连精于鉴别的专家也难以辨别。藏书的不少成为学者,如鲍廷博、江春等都有著作、诗歌问世。最典型的是程晋芳,五万卷的藏书给了他丰富的营养,加上他的勤奋努力,竟成一著名学者、四库馆的编修。清代大诗人袁枚写诗称颂:“束发喑喑便苦吟,白头才许入词林。平生绝学都探遍,第一诗功海样深。”
失于存留,徽商藏品大多不存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徽商丰富的收藏今已大多不存。有的是因为商人没有正确处理经商与收藏的关系,结果及身而败。世界上的事都有个“度”,一旦超过了“度”,事情就往往走向反面。有的徽商收藏过度、酷爱过度,从而导致破产。巴慰祖就是一个典型,虽然家丰于财,由于沉溺于好古,大把大把花钱,收藏金石多则多矣,但他却把生意弃之不顾。钱财只出不进,长此以往,家日益贫,金石也保不住了。其父给他的斋室命名“可惜”,显然批评他不该好古。但清代著名学者汪中为巴慰祖作传,谓慰祖“惜在治生,不在好古也。”认为他可惜的是不善经商,而不是好古。
前述盐商程晋芳也是如此。程晋芳能够藏书五万卷,可见其富矣!但他竟然把生意交给仆人打理,自己却热衷科举、交游文士。结果盐业生意,每况愈下,囊橐日空,负债累累。“不知宿负偿多少,三十年中十失儿。”生活的窘迫使他十个儿女先后夭折。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将三分之一的藏书拿去抵债。最后因负债不能偿还而客死关中。这就告诉我们,收藏固然很好,但是要以雄厚的经济作基础的。商人酷爱收藏,无可厚非,可经商是主业,收藏是副业。必须首先将主业搞好,才能给副业提供保证,决不能主副倒置。
也有的收藏是败于子孙。徽商的收藏传到下一代或二代三代时,一旦遇到不肖子孙,这些宝贵的藏品就成了他们挥霍的资本,或变卖、或糟蹋,先辈一生的心血化为乌有。在这方面鲍廷博、鲍漱芳就做得不错。鲍廷博祖孙三代刻了30集的《知不足丛书》,鲍漱芳祖孙三代留下了“安素轩石刻”,它们一直流传到今天,还是被人们利用的瑰宝。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收藏世世代代保存下去,这不能不是每个收藏家认真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