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六桥’牌齿轮获得安徽名牌前,销售人员到处向外推销。 2005年获得安徽名牌后,人家主动找我们买。 ”谈起名牌效应带来的销售变化,六安市强大齿轮公司负责人苏克斌感慨良多。 2005年,强大齿轮年销售额5000余万元;2011年底,销售额已达2.32亿元。近年来,在“以质取胜”战略的引领下,我省强力推进名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快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安徽制造”质量稳步提高,行业性、区域性质量问题明显减少,规模性制售假冒伪劣现象基本消失,生产领域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自2004年以来连续7年稳步增长。
品牌是质量的象征,是一个地区的“名片”。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就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一批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行业性优势产业集群,“安徽制造”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日益提升。
“十一五”期间,安徽“中国名牌”产品由9个增加到37个,总数位居中部省份第二;“安徽名牌”由448个增加到1096个,省级名牌总数中部第一。2006年,“安徽名牌”企业销售收入2544亿元,利税333.9亿元,单个名牌产品平均销售收入3.88亿元;2011年,“安徽名牌”产品工业总产值约7000亿元,利税近400亿元,单个产品平均销售收入近5亿元,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平均销售收入超过7亿元。统计数据显示,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以不到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总数6%的比例,贡献了50%以上的工业产值、30%以上的利税和近一半的税收,名牌战略已成为推动质量强省的强大引擎。
“标准是质量的基础,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产业竞争的话语权。 ”省质监局负责人朱琳表示,在国际上,标准竞争正成为继产品、品牌之外,一种层次更高、意义更大、影响更广的竞争手段。十七大以来,我省主导制定国际标准3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370项、行业标准440项、省级地方标准1623项,多项地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同时,还建设了114个国家级、11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618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全面推进14个国家级、138个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目前,全国首个以旅游城市为主体的黄山市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评审验收,黄山市被授予“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市”称号。
“国家质检中心提供的数据权威可靠,检验合格后,我们的产品马上就能投入市场。 ”肥东现代牧业公司工作人员说,合肥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检中心仅乳制品就能检测三聚氰胺等五六十种指标,在家门口检测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赢得了时间。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是产业发展和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十七大以来,我省围绕优势产业,积极打造“质检技术航母”。目前,全省已建国家级质检中心15个、省级中心51个。其中,国家级质检中心总数位居中部第一,检测领域覆盖钢铁、铜业、石化、汽车、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以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市级技术机构为主干、县区和企业技术机构为补充的检验检测网络,已成为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助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