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三河镇综合文化站
“很荣幸能参加那样一个全国性的大会, 这是对我们三河镇综合文化站以及整个三河镇文化工作的一个肯定。” 时至今日, 三河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方耿忠回想起半个月前的那次会议, 仍然很是激动。那是8月27日, 继在8月5日举办的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培训班上代表合肥市作经验交流后, 方耿忠又作为安徽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唯一代表, 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在宁夏银川召开的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试点评估工作座谈会, 并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面对同行的赞誉和肯定, 方耿忠很是淡然, 他说:“荣誉不属于我个人, 是三河文化人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 近年来, 三河综合文化站以建立文化活动中心为契机, 以建好阵地为抓手, 以抓好队伍为根本, 坚持不懈搭文化台, 唱经济戏, 强化文化市场的培育, 发展文化旅游, 突出文旅结合, 以特色文化来张扬城镇个性, 促进了经济、 社会的全面发展。 秋天的古镇, 宁静、 悠然, 走进三河镇综合文化站, 只见多功能活动厅、 科技培训室、 电子阅览室、 资源共享室、 展览室一应俱全, 文化活动展板上, 图文并茂, 记录了站里多年来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还有省基层宣传文化 “双百工程” 示范点、 杜鹃花工程标准点、 市十强文化站等一块块铜匾, 更是记载了这座有着60多年历史的综合文化站辉煌成就。 培育基层文化队伍, 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是三河镇综合文化站近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三河每个周末或节假日, 都会有许多当地的文艺团体在镇上演出, 可热闹了,” 家住三河镇南街的沈昌文是一位老戏迷, 谈起近年来听戏看戏, 沈大爷直呼过瘾:“我知道的文艺队, 就有三河镇文化艺术协会、 三河古镇艺术团、三河庐剧团等好几个……” 正如沈大爷所说, 众多文艺团体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在镇上涌现, 可他不知道的是, 从10年前最后一支文艺队伍解散, 到如今又重新组建起数十只队伍, 这背后凝结着镇综合文化站的辛勤汗水。“由于历史原因, 10年前三河的很多艺术团体都解散了, 但是随着三河旅游的蓬勃发展和日益增长的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重新组建起这些文艺队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方耿忠表示:“近年来, 镇综合文化站结合镇上每年举行的各种节庆活动, 邀请文化能人登台表演, 逐渐地再把人员聚起来。虽然其中有着诸多的辛酸苦辣, 但是看到今天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 我们就有了一种成就和自豪感!” 但光有人还不行, 游客不会满足于那些老腔老调, 还必须有鲜活的艺术作品。镇综合文化站便经常利用闲暇将艺人们组织在一起, 编新剧本、 排新节目, 将独具地方特色的庐剧、 黄梅戏、 剪纸、 指书、 刺绣、 编织、 民间美食等民间艺术搬到舞台, 逐步打造出以 “中国三河民间文化艺术节”、“中国三河水文化节”、“中国三河民间美食文化节” 为代表的三河文化活动品牌, 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以三河古镇民间文化艺术团为例, 从闹花船到河蚌舞, 从车上轿到舞狮、 舞龙, 如今该团拥有的节目多达百余个,“河蚌舞” 等经典剧目还多次赴南京、 武汉、 上海等地巡回演出, 每到一处均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综合文化站编排的小品 《罚款》 等节目多次获得县文艺调演一等奖。 三河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 古镇风貌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为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镇综合文化站组织人员广泛调研、 走访、 挖掘、 整理, 形成与历史统一的文化原貌, 报镇政府进行恢复或者抢救性的保护, 目前已建成的有杨振宁旧居、 孙立人旧居、 孙仲德展馆、 刘同兴隆庄、 怡心楼、 鹤庐以及太平军三河大捷的部分遗址, 极大增加了三河历史的厚重感, 展示出古镇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并积极申报 “三河古镇” 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与此同时, 综合文化站还加大对非遗文化的挖掘与传承, 逐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 保护和传承力度, 制定了非遗工作方案, 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获得市级非遗3家,县级非遗11家。 如今的三河镇综合文化站已成为古镇里的精神家园, 一个个硕果香满古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