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区域布局的战略升级,中部地区与东、西部地区空间关系将发生新的变化,形成“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所谓“东中一体”协调发展,是指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通过区域合作,依托高速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网络化的城市体系,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与东部相邻的中部地区率先融入东部地区,进而带动中部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推进中部地区整体崛起,成长为与东部地区并驾齐驱的经济发展高地,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广阔的地域支撑。
中部地区具有“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条件。一是在区位上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连,具有“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天然条件,如中部地区的北部一带与京津冀、中部一带与长三角、南部一带与珠三角相连,都有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二是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多、市场大,有较强的产业承载力,经济发展的潜力大。三是中部地区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农业、制造业、能源、原材料工业有独特的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发展前景广阔。四是中部地区已形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两大跨省区的城市群,通过高铁、高速公路已与东部地区城市群联成网络化的空间结构,为“东中一体”协调发展提供了地域支撑。五是国家区域总体战略的实施,为“东中一体”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构建 “三大支撑带”的战略决策,为中部地区营造了更好的发展态势。如长江经济带战略构建起“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通道,“一带一路”改变了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边缘地位,京津冀协同发展也会从北部带动“东中一体”协调发展。可以说,中部与东部地区具有“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趋势。
自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2017年与200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1.7﹪,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也由73.5﹪上升到81.5﹪。“东中一体”协调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并将充实和完善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应当看到,“东中一体”协调发展虽有广阔前景,但中部六省经济与东部地区的关联程度不同,应根据与东部地区在自然地理、经济文化的关联程度,按“东中一体”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后续区两类区域,分别探索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新路。
一方面,安徽与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可作为“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安徽作为长三角地区省份,率先融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是“东中一体”协调发展先行区;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北、湖南沿江地区的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因为有长江黄金水道相连通,也有条件建设“东中一体”协调发展先行区,应加快培育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合作机制,促进武汉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大城市组团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协作、城市互动合作,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另一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与陆桥通道东段,可作为“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后续区。淮河流域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却是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凹地”,应发挥这个地区是东中部地区复合体的优势,借助“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大势,突出绿色发展,走“换道超车”的路子,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淮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闯出淮河流域加快崛起的新路、快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