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升级思路|课题研究|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4年12月24日8时26分 星期二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滁州:明光市以“信”... 12-23
蚌埠:高新区推进诚信... 12-23
池州:经开区信用+监... 12-17
宣城:召开高频失信企... 7-15
蚌埠:推行“三书同达... 7-15
合肥:信易贷平台“政... 7-15
亳州市城市信用建设水... 7-2
马鞍山:信用城市 “... 6-27
淮南:以信用承诺嵌入... 6-27
宿州市召开“信用助企... 6-25
六安:裕安区交通运输... 6-25
铜陵:信用监管“硬手... 6-24
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 6-21
芜湖市率先推出“公积... 6-21
省总工会积极推行信用... 6-19
省药监局荣获2023... 6-19
宿州市持续推动“信用... 6-19
淮南:部门联动开展“... 6-19
宣城市发改委联合人民... 6-17
滁州市开展“6... 6-17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课题研究  
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升级思路
日期:2020/11/13 9:22:14    来源:站内发布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核心战略。在当前经济转型发展新常态趋势下,我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全面推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升级,理清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基本思路。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区域发展有五个新的特征:
第一,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变化。“十二五”以来,全国区域发展从东中西三大板块转为三大支撑带,作出了重大调整。我省区域发展战略有了新的变化。2010年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到2012年皖北6市进入中原经济区规划,2014年建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2015年皖西地区纳入大别山革命老区,在安徽整体加入长三角地区后,皖江8市进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合肥成为长三角城镇群副中心。皖江、皖北、皖南、皖西先后上升到国家战略,实现了省域国家战略全覆盖。合肥都市圈、皖江、皖北、皖南、皖西五个区域板块组成的“1+4”战略大格局,成为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出发点,全新的战略定位体现了发展重点的差别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二,区域经济发展动力转化。就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看,“十二五”期间增速20.3%,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7.8%。2015年投资总额2.4万亿元,已超过GDP总额,投资成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社消零总额增速15.7%,领先中部省份。出口额年均增速15%,高于全国增速5.9%。科技进步因素的作用更在上升,。如全省R&D经费支出,由2010年的163.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31.8亿元,占GDP的比例由1.32﹪上升到1.96﹪,合肥市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更由2.1﹪上升到3.2﹪。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7﹪,说明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增加,正在推进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化。
第三,影响区域发展要素的强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绿色发展的严格要求,资源环境要素约束程度进一步加大。以绿色发展为主线,皖江水资源与沿岸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皖北地区沿淮水污染的防治与控制,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环境约束对全省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趋于强化;全省土地要素供给趋紧,工业用地价格会上涨,拼政策、拼土地、“零地价”时代已经终结;由于节能减排要求的提升,生态红线的划定,产业进入门槛会大大提高,城市承载力受限。高素质专业人才与高技能人才稀缺,“用工荒”、“技工荒”呈蔓延之势,劳动力要素对全省各地经济发展的约束也在加大。另外,提高区域竞争力,对要素流动的强化,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
第四,区域空间结构网络化。随着高速化的交通网和泛在性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省区域发展正出现网络化态势,主要表现是,城镇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相邻城镇间正在形成网络化的都市圈、城镇群;城乡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在交通、信息、人流、物流、要素流等方面,正在形成“网络化”的城乡空间新格局,特别是由于电子商务在城乡普及,对商品实体交易的大规模替代,城乡一体化逐渐由商品实体交易时代的“中心化”格局,向电子商务交易时代的“网络化”格局转型,进一步推进全省区域发展向“多中心、网络化”格局的演变,既有利于全省在整体上加快发展,又有利于全省在区域上的协调发展。
第五,区域发展进一步分化。近年来全省经济发展出现了区域性分化,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有所扩大。比如,合肥市经济持续发展,201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5.7%,连续10年都是全省唯一人口净流入的城市;皖江地区8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70%、65%,但人口只比全省的40.5%。皖北地区6市常住人口在全省占比高达44.6%,但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28.3%。人口与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区域配置是“错位”的。尽管举全省之力振兴皖北经济,但与合肥和皖江地区的差距仍有扩大。
针对上述新特点,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应顺应大势,转换思路,优化与调整我省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合理配置区域与城乡资源,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靠新经济、新动能、新机制。具体从以下方面指出 今后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升级的思路:
⑴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从全省看,要突出走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区域协同发展路子,主要是推进合肥都市圈的扩容提质,把芜湖、马鞍山纳入合肥都市圈,加快合肥都市圈的战略升级,带动皖江、皖北、皖南、皖西四大区域板块的发展;从各省辖市看,要突出走以城市为主导的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子,主要是发展大中城市,提高人口和要素载力,把每个省辖市的主城区建设成为为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域的协调发展;从县域看,要突出小城镇的发展,特别是要把县城做强、做大,把标准镇、小集镇做特、做美,以带动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启动县改市、县改区,完善城市体系。
(2)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新经济的“发动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转型而汇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借助“互联网+”,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各类创新平台,广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的经营模式,将全省创新驱动推向更高发展阶段。开放经济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动能,应抢抓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机遇,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资源配置空间,共享共建自贸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加大口岸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促进对外经济开放度的提升,实现对外开放经济全面升级。
(3)推进区域空间发展的互动
要防止区域发展进一步空间极化,注重加强区域板块之间发展联动与互动。重视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统筹推进,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与城镇建设,推进区域功能分工转型、互联互通升级。大中城市既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时,更要延伸产业和服务链,“孵化在中心城市、转化在周边区域”,形成功能互补、错落有致的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推进芜马、铜池、合(肥)淮(南)、淮(北)宿(州)同城化,促进跨江地区联动发展。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高速交通网覆盖至县(市),打造都市圈1小时通达圈、省域2小时通达圈。促进沿江城市跨江发展联动互动,构建功能清晰、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协调联动的多中心的区域发展格局。
(4)加强城乡发展要素支撑
发挥各地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协调能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各级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鼓励城市资本下乡,安徽籍在外打工人员返乡创业。培育区域发展的新机制,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特色小城镇试点工作,将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挂钩,深化土地、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平台建设,利用好各类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权,增强区域发展要素支撑力。
(5)实施区域发展分类指导
以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为导向,优化区域发展政策取向,实施区域发展分类指导,对特殊县区实行政策变通机制。加大淮南、马鞍山、铜陵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政策支持,加大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三种类型县的考核体系,激发各类县的活力,调动地方发展主动性,创造区域发展公平的机会环境,加强政策精准扶持,避免一刀切,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符合本地条件和环境的发展模式。
(6)构建区域合作的长效机制
打破地区分割,促进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合肥都市圈要实现由“规划圈”变为“协作圈”,推进由经济合作向全面合作的拓展,深化交通共联、环境共保、品牌共推、社会共享等一体化建设。完善合作治理机制,建立以向市场机制为主导区域共享共建合作机制。加大南北结对合作力度,探索和构建南北结对合作的互惠共享机制,疏通发达地区和欠发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降低制度成本,共享区域合作发展的成果。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