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获国际高度关注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 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沿线国家和地区有26个,覆盖人口4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3%;2014年时经济规模21万亿美元,占世界29%;货物和服务出口占世界24% 。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
“一带一路”动因分为几个方面,“其一,建构世界经济新格局。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深刻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抗衡贸易保护主义,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宋宏说。
其二,把握世界经济新动力。新的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互联网文明”逐步代替“机械化文明”的主导地位,世界经济有望注入新动力和拓展新空间。2013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新常态”提出“重新思考、重新设计、重新建设”的主题,探讨构建世界经济以及各国经济的“新模式”。当前新科技产业革命呈现五大走向:新能源(替代矿石能源)、新材料(绿色、低耗、耐用)、智能化(依托信息网络技术的智能制造、流通和消费)、生物质(回归自然、人类健康)、生态化(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新格局与新动力相互支撑融合,是世界经济“新模式”的表现。
其三,应对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挑战。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博弈,其中区域化格局中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英文简称TPP)制定了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更加严苛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它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目前有十多国参与。“最近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宣布退出TPP,但TPP制定的规则仍然是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变化的重要参照系。这也是中国和其他国家都要面对和应对的挑战。”宋宏说。
“一带一路”对中国发展意义重大
国际经济史表明,一国经济的国际化第一阶段是商品输出,第二阶段是资本输出,第三阶段是基于知识产权的高端服务业输出。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第一、二阶段过程,正强力推进第三阶段进程。中国现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贸易国之一,中国制造的商品出口已经遍布全球,完成了国际化第一阶段过程,势必从商品输出阶段向资本输出阶段转换。一带一路”战略准确把握了经济规律和发展阶段转换的时间窗口。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发生阶段性转换。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 2016年增速6.7%左右,告别前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而进入中速增长阶段。“之所以发生增长阶段变化的原因是:传统商品出口市场趋紧,资源趋于枯竭,人口红利拐点,环境破坏严重。另外,总量规模越大增速放缓也是规律性现象。总体上说,现在增长的要素条件不能支撑传统发展模式。”宋宏说。
时势倒逼着中国及其必须更加充分而聪明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不平衡格局中寻求走出去的空间。经济不平衡及其位势差是商品、资源、要素国际流动的客观前提,由此决定了国家及其企业必须在不平衡格局中寻求走出去的空间。“资本输出的很重要方面是产能输出,某些行业在国内属过剩产能,但在别的一些国家则是短缺产能,利用这种不平衡输出产能,不仅可以消化国内过剩产能,而且可以使企业重获新的更大的生机。”宋宏说。
安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正当其时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是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其特征就是以构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为依托与主轴,把我国对外开放布局从沿海向内地延伸,从东部单向端口变东西双向端口,改变长期以来开放度东部高中西低的格局,更广泛地激活内地资源与国际经济接轨,增强对外开放的新动能。“‘一带一路’是一个平台,好比是公共汽车。在这一新的开放战略部署中,安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奋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正当其时。”宋宏说。
“安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要聚焦‘一市一区’。所谓‘一市’是指合肥都市区,‘一区’是指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宋宏说,事实上,在国家战略规划的布局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安徽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区位和空间,这就是“一市一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提高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一带一路”有关规划中把合肥列为“节点城市”,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是国家批准的冠以“国际”的特色功能区。
合肥作为安徽省区的核心城市,目前正在进一步提升能级,强化承东启西功能,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提高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目标指向即在于把合肥建设成为国际化都市。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信任依托联合国“双遗产”黄山为代表的山水生态资源和明清中国商帮文化、儒学文化、民间族群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禀赋,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显而易见,合肥都市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正是安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必需聚焦的区位和空间,是与其他省市内陆开放高地相比具有差异化特点的安徽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