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创新型城市群, 多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课题研究|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4年12月24日2时2分 星期二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滁州:明光市以“信”... 12-23
蚌埠:高新区推进诚信... 12-23
池州:经开区信用+监... 12-17
宣城:召开高频失信企... 7-15
蚌埠:推行“三书同达... 7-15
合肥:信易贷平台“政... 7-15
亳州市城市信用建设水... 7-2
马鞍山:信用城市 “... 6-27
淮南:以信用承诺嵌入... 6-27
宿州市召开“信用助企... 6-25
六安:裕安区交通运输... 6-25
铜陵:信用监管“硬手... 6-24
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 6-21
芜湖市率先推出“公积... 6-21
省总工会积极推行信用... 6-19
省药监局荣获2023... 6-19
宿州市持续推动“信用... 6-19
淮南:部门联动开展“... 6-19
宣城市发改委联合人民... 6-17
滁州市开展“6... 6-17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课题研究  
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创新型城市群, 多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日期:2020/11/25 9:03:03    来源:站内发布  

40年前,中美之间开放合作的格局逐步形成,对外开放有效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体。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美国政府开始奉行美国优先战略,中美之间全面竞争态势不断深化和加强,世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战略性转变,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全面加大;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战略性调整,高质量发展理念代替了高速度发展模式,经济运行进入高质减速周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正在进行重大转换,传统的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先发优势、规模优势不断递减,创新优势、质量优势、内生优势、后发优势不断增强,新旧优势相互交错,推动长三角城市群进入多极化、多中心、跳跃式发展的新时代,从而使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安徽、尤其是纳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滁州城市带在新老优势转换中获得新一轮发展机遇。

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安徽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如何定位,是依旧定位于产业垂直分工的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辐射的边缘,还是加快构建以合肥为中心、以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滁州为十字型轴线的长三角城市群,多层次、跳跃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需明确的首要问题。

安徽以合肥为中心的新兴创新型城市群,具有多层次、跳跃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条件,积极推动合肥在具有一定优势的关键科技领域、相关创新型产业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芜湖、马鞍山等城市与沪、苏、浙地级城市展开正面竞争,努力居于产业创新中游;而一些处在产业分工下游和辐射边缘的欠发达城市积极发挥资源环境替代作用,接受长三角适用技术和产业的梯度转移。

以合肥为中心的新兴创新型城市群完成具有多层次、跳跃式产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明显趋势。

一是后发增长优势明显。在全球及长三角经济增长速度普遍放缓的环境下,2018年,合肥市经济总量以7800亿元位居长三角第8位,但是以11.38%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超经济总量居前7位的城市,在经济总量前7位城市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无锡市,经济增长速度为8.7%;经济增长速度最慢的是南通市,经济增长速度为5.65%

二是实体经济逆势上扬。2018年,合肥市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增长8.7%、上半年增长9.5%、前三季度增长10.7%,全年增长11.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1.4%,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达到60.1%,呈现速度递增的态势。联宝科技在2017年迈上500亿元台阶后,2018年又突破600亿元大关,正在向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迈进。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变成为合肥优势产业,国家级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实现产值650亿元。

三是创新活力显著增强。2019110日,华略智库发布的长三角26个城市创新活力排行榜显示,上海创新活力以73分位居榜首。杭州、南京、苏州分别以55分、53分、42分位居前4名。合肥以40分位居第5名,超过无锡和宁波。芜湖以35分位居第8名,超过常州、南通等城市。马鞍山以28分位居第14名。铜陵以24分位居19名。宣城以18分位居第22名。

四是内生活力强劲增长。2018年,合肥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已超20万,同比增长22.9%。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83.84万户,同比增长20.6%。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注册资本总额33197.2亿元,同比增长33.7%。全市民营经济主体总数超过80万户,占市场主体总数的96.5%,注册资本24176.1亿元,占市场主体注册资本的72.8%2018年,全市新设立私营企业8.95万户,同比增长26.5%,新设立个体工商户10.58万户,同比增长20.7%2018年,全市新登记私营及个体工商户共计19.53万户,占新增市场主体的97.6%,新增私营及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6686.2亿元。全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为1.8万户,同比增长31%;第三产业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为17.6万户,同比增长23.3%,占新增市场主体总数的88%。合肥市新增市场主体、新增注册资本均位居全省首位,分别占全省的23.3%35.8%

五是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合肥创造了诸多第一: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第一台窗式空调机、第一台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和最节能冰箱。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15”重大工程,培育形成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并在人工智能、车联网等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全球首次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在合肥实现,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合肥诞生,实际运算性能最高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二号A”研制成功,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在科大讯飞实现,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华米科技等一大批重大源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2018年,合肥新材料产值增长17.2%、生物产业增长13.8%、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5%、新能源汽车增长107.3%、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28.4%、太阳能电池增长17.9%。芜湖汽车及仪表、马鞍山机器人、宁国中鼎密封件等新兴产业在相关行业中领先发展。

六是现代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按照规划,合肥市高铁网将从“米”字型升级成“时钟型”,以合肥为“圆心”,建成12条高铁中心和8条城际铁路,12个方向放射联通。到2020年,合肥市总里程170公里的5条地铁线路将全部建成。合肥市将加快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智能公交系统建设、快速公交运行监测系统建设、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推广应用,力争主城区内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乘客满意率达 90%。全省各市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密集布局,以合肥为中心的十型轴线城市市市通高铁,芜湖等城市地铁和机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七是创新引领功能不断升级。1999年,合肥与北京、成都、西安一起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2003年,原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科技成果在肥相继诞生。200411月份,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成果创造率、转化率大幅度提高,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200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合肥成为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一批大科学装置初步建成。20139月,合肥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20149月,国务院将合肥与南京、杭州一起,列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59月,安徽省成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从科技创新向多方面创新扩展。20166月,国家批复在合肥、芜湖、蚌埠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合肥进入升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新阶段。20186月,合肥又成为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201810月,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正式挂牌,全面开展加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建设。目前,合肥已经进入更高水平创新发展的新历史阶段,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向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相互协调的升级版创新型城市,向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

应该看到,合肥的交通枢纽功能、科技创新引领能力、部分产业和领域的技术领先程度,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已经具有明显优势。

纵观全省创新功能和创新产业建设,日新月异,成效十分显著;横比之下,各个城市则是千差万别,发展不平衡特征十分明显,有的城市创新活力与发展质量不仅与长三角发达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与合肥等中心城市比也有很大差距,例如在长三角26个城市创新活力排位中,滁州以17分居23名,池州和安庆分别居2526名。

为此,必须按照新时代、新高度和新特点要求,全面对接世界创新能力和水平,以赶超沪、苏、杭城市创新力和发展质量为目标,全面协调推进全省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能力建设,把以合肥为中心、以芜湖、马鞍山、铜陵、宣城为轴线的十字型城市群建设成为新兴的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群,多层次、跳跃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从宏观层次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创新型城市群,政府要科学决策,超前规划,全面发力,强化调度,做到职能到位,责任到位,举措到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定位创新。摈弃传统的产业垂直分工观念,摈弃传统的区位优先局限,强化创新优势、内生优势、后发优势,按照各展优势,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后来居上的发展思路,按照不同城市的不同产业层次和城市发展质量,多层次的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此同时,强化与长三角发达城市的平行分工和交错发展态势,在部分产业或领域领先发展,力争居于长三角产业链的上游、长三角城市群的新兴创新中心和经济增长极,而不是甘居长三角垂直分工中的产业链下游。合肥要力争与上海、杭州、南京比肩发展;马鞍山、铜陵、滁州、宣城强化特色创新产业优势,与长三角地级市着力竞争;池州、黄山形成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养老旅游为特色的长三角旅游中心。

二是教育创新。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队伍。现在中小学教育仍然是升学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等千百条真理敌不过一条严酷的分数线,学校、家长、学生瞄准升学分数线誓死努力,其他都是浮云。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记忆和复制能力有余,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担当推进创新发展的历史任务。有的高等学校、优势学科,毕业生出国率高达70%,在一定程度上是外国教育的预科班和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学生努力的目标是出国深造,到国外或者发达地区就业,不能为地方创新发展所用。

建议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推迟到高中毕业以后,取消高中升学考试,由初中毕业生自由选择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入学。与此同时,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交叉互通,职业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普通大学,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再进入职业高中学习。要面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需要,优化学科结构和教材体系,促进高等学校开展定向教育和委托培训,促进教育与创新建设有机结合、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科研与转化有机结合、创新与创业有机结合,既要培养一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发展领军人才,又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的适用人才。

三是环境创新。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创新、人居环境创新、投资环境创新、市场环境创新。合肥政务新区、滨湖新区建设卓有成效,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展现了现代化城市的风貌。蜀山区公共厕所革命,综合警务站建设卓有成效。但是全市环境建设发展不平衡,突出矛盾和问题比较多。以合肥为例,交通堵点仍然较多,空气质量仍然欠佳,老城区及东部城区环境脏、乱、差和行车难、泊车难还没有根本改观,中心城区的老旧住宅小区亟需升级改造。有的开发区内部道路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一些新的小区配套设施不完善,出行、购物、就医及养老服务网点稀少,质量不高。

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改善投资和营商环境。加快交通网络和环线建设,优化城市交通管理。继续完善和及时改造各类开发区硬环境,交通、燃气、电力、供水、通信等建设和改造项目,要科学规划,合理调度,硬化期限,集中力量打攻坚战、闪电战,不能打游击战、持久战,有效杜绝胡子工程。目前重点是营造和改善投资软环境,有效减少企业社会负担,制定相关法规,未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任何机关单位和社会组织不得以任何名义向企业摊派和收费。

要合理规划商业布局,适当控制大型商业体建设,加快改造老旧商业中心,积极布局新兴小区消费服务网点。规范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型业态,加强市场质量卫生监管,构建布局合理,方便消费,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四是产业创新。合肥具有产业创新的良好基础,要瞄准世界新兴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以未来消费升级和潜在需求为导向,以重点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和各类园区为依托,以数字经济为产业链条,以创新旗舰企业为龙头,构建大型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参与全球新兴产业竞争,提升在全球新兴产业链中的定位,力争更多的产业、企业、产品和技术跻身于世界领先水平。与此同时,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在加快推进第二产业创新的同时,全面推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创新升级,发展智能农业、智能林业、智能养殖、智能交通、智能通信、智能消费、智能金融等新兴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的质量和技术层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五是管理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群,重点是推进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管理的创新。城市管理创新的核心是加快推进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管理的便民化和高效化。目前合肥市政务服务和社会服务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仍然存在不少短板,网络不联,资源分割,烟囱林立的情况仍然存在,例如,公安、民政、房管等部门尚未联网,信息资源不能互通共享,本市城区之间迁移户口,不仅要提交身份证、户口本,还要提交房产证、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

要全面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坚持以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为根本的原则,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职责,强化调控和监管功能,强化城市管理的目标和重点,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形成覆盖全面,控制到位,反映灵敏,快速处理的管理体系。重点是政务决策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民情反映体系、信用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体系、环境监测体系。要加快推进政务和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共享,建立居民信息和企业信息一键通信息平台,个人和企业申报事项一次性办结,提高便利化和快捷化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智能宽带、智能城市、智能社区、智能家居、智能养老建设。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服务社会的原则,防止过度智能化和虚假智能化,防止智能化陷入博利化、湮灭人性化,防止垃圾网站和垃圾视频泛滥。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