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将安徽8市纳入,表明我省多年坚持的“东向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安徽与沪苏浙有着明显的规模差距和阶段差异,在国家区域政策框架下被纳入长三角后,想要借梯登高、加快发展,有必要立足发展发展阶段,从经济结构层面探寻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一体化发展重点。
一、发展阶段比较
经济总量差距较大,十一五以来呈现缩小趋势。建国之初我省经济总量与江浙就存在差距,六五初期大致为江苏的五成、浙江的八成,此后至十五末差距持续拉大,跌至2006年28.1%、38.9%的底谷。自十一五初(2007年)至今,差距持续缩小,至2015年为江苏的31.4%、浙江的51.3%。
人均GDP中等偏上,处于快速提升期。2015年安徽人均GDP为35997元,为苏浙的40.9%、46.4%,约滞后8年。按照世界银行2015年分类标准,江苏(88025.2)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79318.7)的范围,浙江(77862.2)基本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我省仍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25680.2-79318.7)的中等水平。
工业化于中期向后期过渡,提质增效空间较大。按照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工业化率40-50%处于工业化中期,此后若持续下行即进入后期。90年代以来,苏浙两省工业化率在45-50%间波动,2007年达到50.4、48.5%峰值后持续下行,进入工业化后期。十五以来,工业强省战略推动我省工业化率持续攀升,至2012年最高达到46.6%,之后下行至2015年的43.9%,逐渐显露下行趋势。从工业化综合效益看,我省人均创造工业增加值的能力较低,201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50862元/人,仅为江苏的35%、浙江的44%。
城镇化处于中期,城镇体系仍在扩张阶段。2015年江苏、浙江城镇化率分别为66.5%、65.8%,均已进入城镇化后期,得益于强劲的工业化拉动和传统发展模式,苏浙两省城镇化进程较快,城镇化率从30%到50%,江苏仅用了8年,而我省2015年刚达到50.5%,这一过程用了14年。近年来我省城镇化速度有所放缓,但中心城市和各级城镇规模较小、联系疏松,总体仍处在扩张阶段。
总体判断,我省发展水平约滞后江浙10年,仍处于内生动力充沛阶段,但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还在深化,全球化路径逐步扭转,深度冲击了我国传统发展模式,全国性经济周期下行已经开启,我省经济自2011年也进入下行通道,至2015年已与苏浙趋于接近,我省以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的后发增长优势正在被经济周期弱化。
八五—十二五规划期间苏浙皖三省经济增长速度(%)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八五 |
17.0 |
19.1 |
14.1 |
九五 |
11.2 |
11.0 |
10.4 |
十五 |
12.9 |
13.0 |
10.4 |
十一五 |
13.5 |
11.9 |
13.4 |
十二五 |
9.5 |
8.2 |
10.8 |
2015年 |
8.3 |
8 |
8.7 |
二、供需结构的对比分析
(一)区域总需求规模小、不协调、效益低
一是投资依赖过高,支撑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益递减。自十五开始,除2011年有所波动外,我省投资一直保持上升态势,至2015年已高达108.9%,高于苏浙43.4%、46.7%个百分点。回顾三省投资走势,苏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值一直较为平稳,即使在其高速发展阶段,也一直保持在40-60%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