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确立的重大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实践。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赋予长三角区域更加重要的国家战略使命。作为长三角西翼腹地的安徽战略地位也有新提升,在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也应该展现新姿态和新担当。
一、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长三角区域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经过多年来各方努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三省一市在合作联动发展方面尚需进一步努力,一些领域联动协同发展不足,主要表现为:一产业发展联动不足,二是创新联动不足,三是对内对外开放联动不足。特别是在创新联动方面,还存在区域内创新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创新资源共享不足、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区域创新合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推进,长三角区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如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化、影响区域发展要素的强化、区域空间结构的更加网络化,等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更高层次的协同创新联动发展新阶段。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既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对新时代长三角区域从更高站位把握世界发展大趋势,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加强同其他国家战略的配合协调,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增强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世界、立足国家战略、参与全球合作竞争是新时代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目标。要建立符合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包容共享合作动力新机制,加大力度探索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升级路径,实现城市之间经济边界、地理边界、行政边界与社会文化边界的耦合,协调核心城市上海与南京、杭州和合肥等副中心城市的协同合作关系。在创新联动发展方面,长三角三省一市需要加快构建新型区域协同发展关系,实现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的链接与聚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高“协同发展阶段”转变,协同打造“长三角创新共同体”,推进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创新升级,以一体化的创新突破和高质量发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升级,更好地落实国家战略,引领全国、服务全国发展,为国家发展贡献长三角的更多智慧与更大力量。
二、新时代安徽战略新定位
安徽属于华东地区,但长期被边缘化。从“皖江开发,呼应浦东”、到“东向发展战略”、再到加入泛长三角、再到2016年《长江三角洲规划》对安徽在长三角地位的确认、再到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层面和长三角其他成员对安徽价值的发现过程,更反映了安徽通过自身的艰苦努力,展现特色发展与实力呈现的过程;另一方面,对安徽与长三角关系,从“呼应”、“对接”、“参与”到“融入”,等等,有多种说法,内涵及外延都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要界定清楚长三角的区域范围,要重新认识安徽总体加入长三角的功能与意义、战略定位和功能作用。
从全国地理版图看,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水系,从地理上和历史文化上造就了安徽与长三角其他区域自然天成的流域关联和由来已久的历史与文化关联。新时代国家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区域布局和“三大支撑带”的空间发展战略组合。这些空间战略组合的实施,将促进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广阔的合纵连横,以点带线,由线到面,连接成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从“经济带”到“经济轴带”,通过培育若干深入腹地、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最大限度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从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推进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新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广阔的区域发展新空间。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就成为备受关注的“轻工大省”,诞生过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窗式空调、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安徽一直是全国重要的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装备的制造基地。安徽省会城市合肥从1995年至2016年20年间,GDP增长37倍,从1995年的第97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25位,上升72个名次,增速全国第一。安徽在基础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合肥是全国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唯一以城市命名的城市(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全国拥有国家实验室最多的城市中,北京拥有9所国家实验室(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排名第一;而合肥拥有4所国家实验室(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排名第二,比上海多3所。在国家级科研机构数量上,合肥拥有1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仅次于北京,比上海多6个。在已经建成和计划建立的国家大科学装置总数中,合肥有9个,上海、北京也分别只有6个和5个。在规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统筹布局前瞻未来的具有国际原始创新引领水平国家实验室,将极大提升安徽在国家知识创新能力体系中的地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更高质量协同推进的新阶段。在长三角全域创新合作进程加快发展过程中,作为长三角西翼腹地区域的安徽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即“积极融入”的过程已经完成,进入“主体推动”阶段。对安徽来说,国家层面的长江三角洲规划和G60科创走廊新定位从两个方向上,即沿312国道的产业协同发展轴和沿G60科创走廊的创新联动发展轴,强化了安徽在长三角知识创新中心和西翼腹地区域的战略地位。安徽要站在国家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高度为区域未来进行谋划,强化基础研究、前沿交叉研究和研发与转化机制研究,建设国际水平的国家知识创新中心、国家级前沿性引领性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级关键性共性产业技术产业化中心和国家新经济与新动能机制与育成创新中心,成为原创性知识成果、变革性前沿技术成果和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的策源地。深化创新“软实力”和特色产业体系建构,在世界原始创新与知识产出以及产业价值链中,创造属于安徽或独属于安徽的知识产品、高端价值链产业模式 。
同时,新时代安徽在长三角区域和国家经济空间转型中也要发挥独具特色的功能作用。一方面,对长三角区域这样的既有城镇化高度发达、产业基础雄厚的中国一线城市区域,又有广大的腹地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非常明显的特大型城市群区域,安徽作为长三角西翼腹地区域,要超前研究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互联网与交通方式变化等新变量对腹地区域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探索大国和超大型城市群腹地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新路径,这在新时代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更具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新时期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东中一体”协调发展会进一步加快,安徽有条件也有能力建设“东中一体”协调发展先行区,在国家经济新空间战略布局中发挥经济空间转型“东中一体”创新发展门户功能。
三、以主角身份协同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从发展阶段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协同发展新阶段。安徽不仅也不再是停留在融入阶段,而应该以长三角的主角身份与沪苏浙一起“主体协同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非常有必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研究,逐渐明晰各种概念与术语的语义与内涵,为安徽以主体心态协同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廓清语义误读,为安徽以主角身份建设富有实力、活力与魅力的长三角西翼腹地区域提供系统化、理论化的智力成果支持。
全球创新版图变迁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区域”正在取代 “国家”成为创新的主体,“城市”作为区域的重要载体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城市发展模式逐步从“资本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从全球城市体系格局看,在纽约、伦敦、东京和巴黎等顶级全球城市继续保持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主导地位的同时,部分新兴全球城市获得崛起机遇。也就是说,从全球城市网络节点功能看,除以顶级全球城市为代表的综合型全球城市体现多个领域的竞争力、控制力外,更多的专业型全球城市将在优势专业领域发挥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网络节点功能。全球城市理论研究也表明,新技术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传统全球城市体系的等级关系,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化优势地位的城市将极有可能打破高等级区域中心城市的封锁,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特色专业化的全球城市或者区域中心。同时,高铁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正在现实地改变中国传统的城镇空间等级体系,这都为安徽通过努力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西翼腹地区域、合肥建设长三角西翼腹地中心城市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案例支撑。新时代,安徽要把握长三角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演化趋势,超前研究科技革命、互联网、交通方式变化以及腹地城市的崛起对区域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调整心态和姿态,彻底摒弃观望的客体心态、彻底抛弃跑龙套的配角身份,彻底克服被动接受和承接的消极作为,重振信心,重塑形象,以主体心态、主角身份,主动作为,面向全球吸引和整合创新资源,促进国内外两个资源要素市场的高度集聚、整合与融合,争取在更多的优势领域抢占高端、走在前沿,进一步构筑完善与长三角创新联动发展的互联互动通道,改善和提高安徽在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中的地位,重塑经济地理格局,实现从“后发追赶”向“后发赶超”的转变,推进安徽在长三角区域创新能级、产业能级、经济能级和区域能级的大幅跃迁,充分展现新时代新安徽新定位、新姿态和新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