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理论的诞生地,也是全国美丽乡村首创地和乡村振兴标杆省。为学习借鉴浙江经验,更好地推动我市乡村振兴,近日,市委政研室、市农委、市乡村振兴公司一行赴宁波、绍兴、湖州三市学习考察,考察组先后分别与三市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交流,并实地考察了象山县、诸暨市以及德清县、吴兴区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村)。通过考察学习,让我们领略了三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气魄和胆略,特别是他们敢为人先、善解难题的思路和担当,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总体印象
近年来,宁波、绍兴、湖州三市高起点上谋新篇,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着力推进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民风淳。
一是乡村“美”。走进三市乡村,无论是宁波市象山县溪里方村、黄避岙镇,还是绍兴市枫桥镇、湖州市莫干山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秀美乡村蜿蜒穿梭,农家“别墅”错落有致,绿化小品相得益彰,绕村溪流碧水潺潺,大小村道洁净如洗,行走在浙江的乡村,犹如漫步画中,使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诗和远方。今天的浙江农村与数年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褐色沟渠、污泥浊水”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陪同考察的同志告诉我们,2003年,浙江省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战略决策,15年来一任接着一任干,特别是2014年,他们又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吹响治水集结号,强力推进“五水共治”,换来了秀水青山,带来了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迅速兴起,让农民从中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已成为浙江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农民“富”。 绍兴市平水镇岔路口村,家家户户的“小洋楼”,有序停放的汽车,笑容满面的村民,向我们展示了当地百姓的殷实生活。通过与岔路口村干部交谈,这几年在他们家庭收入中,土地流转股金、闲置房屋租金、集体经济分红等收入增加明显,仅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首批试点,村集体和村民共增收约250万元。湖州市妙西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招引建设西塞山省级旅游度假区项目,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四年人均净增万余元。“老板经济”是浙江富裕农民的重要“秘诀”。近年来,他们做足农村土地文章,特别是以市场化手段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农房等存量资源,“变死产为活权、以活权生活钱”,积极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形成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齐头并进的农民增收新格局,富裕农民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2017年,三市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左右。
三是产业“兴”。这次考察中,历史文化名村溪里方村、斑斓海岸线的塔头旺村、莫干山民宿、谷堆乡创以及田园综合体项目,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不断创新思路举措,通过引入龙头企业、专业团队建设有规模、上档次、叫得响的产业项目、品牌,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打造农业产业升级版,带动农民既“卖风景”,又“卖产品”。宁波市象山县溪里方村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后裔聚居地,村集体将全村明清古建筑收回后,将方氏祠堂改造为旅客接待中心,引入专业团队在村内打造高端民宿,村民利用自家农房经营中端民宿,把传统种植的树桩盆景做成了旅游特色产品,实现了传统种植与乡村旅游的有效嫁接。宁波市乡村旅游业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速,2017年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湖州市生态环境较好,更是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重中之重,2017年乡村旅游游客超过42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82.3亿元,是合肥的两倍以上。
四是民风“淳”。所到的每个村在村头巷尾随处可见各自的特色文化元素,“古风”“清风”“家风”等得到较好传承和弘扬,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实现有机融合。前些年,象山县招来的人才经常外流,他们一度感慨“山好水好空气好,就是人情受不了”。这几年,象山县开展了婚丧礼俗整治专项行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了简办制度、操作流程,限定红白事的礼金和宴席消费标准,干部带头执行,强化日常监督,有效遏制了人情攀比、大操大办陋习。文明乡风来自于乡村的民主管理,“枫桥经验”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推出“村民说事”“村级警务室”“乡贤治理”等综合治理平台和工作载体,引入“科技+”“互联网+”等社会治理模式,有效提高了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三市顺应乡村之变,创新乡村治理,在点上做到花团锦簇,在面上实现满园春色。
二、创新之举
浙江三市乡村振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除了他们起步早、方向准、措施实、韧劲足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坚持以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探索了一系列“靶向精准、行之有效”的创新之举。
(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壮大集体经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策举措,创新发展模式,通过“飞地抱团”“联建统营”“改革嵌入”“政府消薄”等途径,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飞地抱团,即通过将区域内集体经济薄弱村通过跨镇跨村“飞地”抱团联建物业出租增收。如,宁海县统筹各级扶贫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1.55亿元,在县工业园区安排107亩“飞地”建设标准化厂房,租金全部量化到93个市县级重点扶持村,村均新增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联建统营,即以乡镇为单位,引导区域内村集体以自然资源、承包土地、资金、宅基地、闲置房屋等入股联合发展混合制项目,乡镇成立公司统一运作,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宁波市在5个镇开展了试点,总投资1.16亿元,项目涉及农业开发、工业厂房、职工宿舍、门面房、环境保洁等,惠及77个薄弱村,预计村均经营性收入增加10万元以上。改革嵌入,即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中,通过收取“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使用费”,面向村民实施“宅基地有偿选位竞价”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据了解,绍兴市在柯桥等地试点中暂按每年5元/平米向承租人收取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使用费,位置好的宅基地竞拍价可达10万元。财政消薄,以输血促造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发挥政府兜底作用。到2018年底,宁波市将全面消除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下的村,对达不到标准的,财政将保障每个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不少于20万元,其中1500人以上的村达到30万元。
(二)激活闲置农房资源,承接城市工商资本下乡。通过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拓展城市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下乡渠道,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在具体做法上,以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核心,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制定《宅基地及房屋租赁使用登记办法》,允许办理宅基地及房屋租赁使用权登记证明,允许激活的农房拆除重建、改建和局部移位。以村级农宅经营服务站为中介,组建282个村级农宅经营服务站,闲置农房先统一流转给服务站,再由服务站对外招商推介,与承租人签订激活协议,为承租人和农户之间加上一道“防火墙”。以完善的配套支持政策为保障,规范闲置交易流程,制订租赁合同范本,实行乡镇登记备案,推行“一站式”激活服务;拓展融资渠道,将其纳入农村产权交易范围,颁发闲置农房流转交易鉴证证书,规定银行可凭证书抵押贷款,设计开发“农宅贷”、“驿宿贷”等金融产品。搭建交易平台,设立专门推介网站、组织“乡村看房团”、举办集中推介会等,破解城乡信息不对称问题,扩大闲置农房激活范围。农房激活计划实施一年来,绍兴市已激活农房6600多幢,吸纳社会资本19亿元,发放激活贷款5800多万元,增加村集体和农户收入分别达3076万元、4491万元,昔日无人问津的闲置农房一夜成了乡村振兴的“助推器”、集体和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三)精打细算实行“点状供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以“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为抓手,通过创新“点状供地”“分类管理”等举措,破解乡村振兴项目用地瓶颈,实现项目用地少、干得成。具体做法:明确适用范围,“坡地村镇”项目主要适用于坡度6度以上25度以下低丘缓坡的非耕地范围内,严格控制建筑层高和密度,严格禁止工业项目、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创新供地方式,“坡地村镇”项目用地主要分为建设用地和生态保留用地。建设用地,按建筑落地面积计算,建多少、转多少,依山顺势、垂直开发,实行点状布局单个地块,点状布局、带状布局多个地块组合,改变以往整片式供地方式;项目区内道路建设用地,符合农道或林道建设条件的,分别纳入农村道路建设用地或林业生产设施用地管理;生态保留用地,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征收或者流转,分别纳入国有农用地或集体农用地管理。“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不仅占用指标少、节约土地资源,而且契合了乡村建筑体量小、容积率低、布局分散的特点,有效减轻了政府供地压力和项目投资方成本负担,有利于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项目。考察组实地参观的2个农旅融合项目占地面积分别达1200亩和4000亩,按照“坡地村镇”的供地方式,实际仅占用了21亩和90亩建设用地。
(四)引入乡贤治理乡村,法治德治自治实现融合。不断丰富拓展“枫桥经验”的内涵,创新实施“乡贤治理”工程,探索“村两委+乡贤会”治理模式,构建乡贤参与、镇级管理、村级自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具体做法:完善乡贤组织,乡贤的范围包括乡人敬重的本土精英、在外发展的外出精英、投资兴业的外来精英等三类人。在镇级成立乡贤联谊会,村级设立乡贤参事会,参事会秘书长须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确保乡贤组织规范运作。激发乡贤活力,建立乡贤参与、联络、培养和评价机制。在政策上给予保障,出台《乡贤参事会实施细则》等,明确乡贤参与治理的形式和途径;在荣誉上给予激励,定期评选“模范乡贤” “杰出乡贤”,以村史、公德榜、乡贤祠等形式对乡贤事迹给予宣扬;在岗位给予重用,吸纳杰出乡贤加入党组织,支持参与村“两委”选举,担任“挂职村官” “乡(镇)长顾问”等。发挥乡贤作用,发挥乡贤的地缘、人缘、亲缘优势,成为决策建议的“智囊团”、创业致富的“导师团”、纠纷调解的“老娘舅”、乡风文明的“督导组”和慈善公益的“志愿队”。目前,绍兴市已建立村级乡贤参事会1832个,覆盖70%的村级组织,乡贤会员超过2万人,广泛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矛盾纠纷化解、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使乡村治理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五)实施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坚强堡垒。坚持“党建+”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服务和保障功能,以党的建设升级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具体做法:搭建“党建+”的有效载体,以发展变化检验党建成效,让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抓手、落下去、实起来。绍兴市把“五星达标、3A创建”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抓手(“五星达标”,即全面推进基层党建星、富裕星、美丽星、和谐星、文明星等五星达标工作;“3A创建”,即在五星达标基础上,升级创建国家3A级景区村);宁波市把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在规律,以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为载体,融环境治理、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等于一体,打造成为环境洁美、生态优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的乡村振兴示范线。发挥“党建+”的领导优势,注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发挥党委部门统筹整合资源能力强的优势。绍兴市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五星、3A”创建工作,推动项目整合、力量下沉、资源盘活,首个创建期内就整合创建资金59亿元,立项7500多个,吸引社会资本41亿元,有42个村获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称号;宁波市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开展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工作,短短3年内就创建了23条各具风情、独具特色的高品质文明示范线。
三、启示与建议
此次学习之旅,我们主要是想跳出合肥看合肥,对照标杆找差距,借助他山之石用以攻玉,为破解我市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一)坚持理念创新,让乡村振兴步子迈起来。思路决定出路。三市在乡村振兴中创造性地开展“三权分置”“点状供地”“乡贤治理”“党建引领”等一系列生动实践,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思想解放释放出来的强大力量。就我市而言,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全市上下开创性地推进工作,为更高起点推进乡村振兴积累了经验,但也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例如“守着金饭碗饿肚子”“干部干群众看”“农房整治编规划”“大事小事招投标”“具体政策翻烧饼”等问题,在少数地方还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各级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始终按照“20字”总要求,以开放的理念,统筹各方力量,加大资金、人才、政策等全要素投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确保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要用好改革办法,创新完善资金投入、工程管理等政策,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为承接城市资本、人才下乡参与乡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决定性作用。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分化发展的趋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分类施策,不搞一刀切。
(二)坚持科学谋划,让一张好的蓝图绘起来。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广、任务重、跨度长的系统工程。从三市经验来看,必须运用系统化思维,坚持统筹谋划、问题导向、协调推进,在规划层面明确战略方向,在操作层面保持战略定力,形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工作理念和推进格局。要保持规划政策的连续性,把握乡村振兴内在规律,加快编制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坚持战略定力和发展耐心,学习浙江连续15年实施“千万工程”打造美丽乡村的经验,保持政策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分步实施、逐步实现,切忌随意调整规划,避免规划不能落地的问题。要强化工作推进的系统性,充分发挥市级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作用,加强部门、区域之间横向联系,促进涉农资金的整合使用、政策方案的集成配套,打破乡镇、村等行政区域界线,对重点片区实行统一规划、统筹推进,避免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要尊重县乡两级的自主性,调动村集体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积极先行先试,加快形成一批操作性强的具体空间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三)坚持产业融合,让乡村产业发展旺起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离开产业支撑,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浙江三市的实践表明,乡村产业兴旺应在优化农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要大力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借鉴“中化苏湾模式”,大力培育引入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引领农民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现代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打造一批品质高、口碑好的合肥农业金字招牌。要大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拓展农业的功能和挖掘乡村的价值,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娱乐体验、养生养老产业、农村电商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乡村从主要“卖产品”,向更多“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要大力推动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充分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完善融资贷款、基础设施配套、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努力在乡村形成人才、资本、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同时,设立必要的“防火墙”,防止工商资本跑马圈地、脱离农业、防止侵害村集体和农民利益。
(四)坚持城乡融合,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乡村天地广阔,潜力无限,大有可为。从浙江三市经验来看,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唤醒“沉睡的资源”、激活“闲置的要素”,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核心,形成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新机制。做好“地”的文章,抓住《土地管理法》等涉农法律修改契机,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有序流转,积极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有效盘活集体闲置建设用地资源,并借鉴浙江经验,深入推进“点状供地”试点。做好“钱”的文章,借鉴城市建设投融资经验,依托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发挥国有资本的示范引导放大作用,整合增效各类生产要素,创新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形成财政资金优先保障、金融资本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民踊跃筹资投劳的多元投入格局。做好“人”的文章,以减少“旧”农民、培育“新”农人为方向,以乡情乡愁为牵引,以项目资本为纽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载体,鼓励引导工商企业主、创投人才、乡贤、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等下乡创业创新,使“新农人”和“农创客”成为振兴乡村的生力军。
(五)坚持固本培元,让村级集体经济强起来。只有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才能迸发活力、行稳致远。浙江的乡村振兴之所以能走在前列、引领全国,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发展村集体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土地制度创新体现集体所有权属性,收益分配兼顾集体利益。集体经济薄弱是合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短板”,必须下大气力尽快补齐夯实。要恢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地所有权主体地位,在土地征收中落实村集体留用地,保障村集体土地复垦收益,为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赋能。要拓展集体经济收入增收渠道,推行“四制”(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混合制)发展模式,加速村集体“三资”转化为经济优势,鼓励支持村集体发展“物业经济”、盘活“农业项目”,鼓励基础较好的村集体发展“服务项目”、实施“联合项目”。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设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村集体项目,对那些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的村,可参照宁波的做法,由市县两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增加集体收入。
(六)坚持党建引领,让干事创业氛围浓起来。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和优势。从浙江三市经验来看,农村党建与乡村振兴不能割裂开来,不能“就党建抓党建”,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把党的建设贯穿到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使“最大政绩”与发展实绩有机统一,做到党建强、发展强。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突出抓人促事、“一岗双责”,夯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把乡村振兴真正变成“一把手”工程。尤其要发挥县级“一线指挥部”作用,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做到规划到位、投入到位、改革到位、考核到位。强化村级战斗堡垒建设,推进最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打造过硬基层带头人队伍,探索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下乡驻点帮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村集体带领农民自己动手美化乡村、建设家园。强化“党建+”载体建设,借鉴绍兴“争五星、创3A”等经验,以党的建设为引领,融入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风文明等方面,打造合肥乡村振兴的工作品牌,形成强大振兴声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