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池州,地理区位优越。亚热地带,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山陵起伏,植被密集,种类繁多。水资源丰富,田畴广袤。滨江,天然良港,交通便捷。自古人文荟萃,文化遗产厚重。聚焦池州的历史文化,其人文和自然,都别具特色,可圈可点的历史文化繁多,引人瞩目的三大项:港口、旅游、天财,在这座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经济发展的密码。港口是翅膀,帮助城市起飞;人文是神韵,为城市积累了丰厚的旅游资源;天财,即富饶的自然资源,为城市发展带来无限生机。解读其历史文化,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说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港埠是灵魂——因港而建、因港而兴
池州区域,历史文化悠久,但是独立行政建置很晚。是位于中国东南富庶地区中的贫困地区。历史证明,认识其区域特征,顺应其内在规律,切入相应的发展契机,就会改变其贫困历史面貌。
1、池州的悠久历史
池州,虽然建置较晚。其社会开发的历史十分悠久。
“七星墩遗址”和“团山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新石器时期,池州已经有先民的历史活动。
尧舜禹时期,这里就已经有了大禹治水的历史记载。《禹贡·扬州》记载了“北江”,即是大禹在长江中下游的开发。长江由西向东,流入大海。其河道流入今安庆、池州一带,转而向北,一直流到今扬州境内,这一段被称之为“北江”。这是四千年前,夏禹治水对于长江中下游河流面貌的调查。可见,滨于长江的池州,很早就有了开发的记录。
唐代李白把“北江”称之为“楚江”,有诗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句中“回”字,即是流向转折之意。长江从池州一带,改变流向,不再东流,而是北流。今池州即位于长江的“北江”段。当时禹分全国为“九州”,今池州,归为“扬州”地界。
夏商周时期,这里的隶属扬州而没有独立建置。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今池州地区建置了贵池、青阳、石埭、东至等县,先后隶属于鄣、丹阳、宣城等郡。直到唐代才建置池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州治石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撤销池州,隶宣州。玄宗天宝元年(742),重新建置池州,称之为“秋浦郡”。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调整为池州。此后池州(郡)建置一直延续。
2、因港而建置池州
唐初建置池州,唐太宗为什么撤销?唐玄宗、唐代宗为什么又重建池州?
根源在于内在经济结构悄悄变化。唐初李渊建置池州,期望经略长江;唐太宗继位,撤销池州建置,因为南方经济处于战后恢复时期,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在战争遭遇毁坏,南方赋税物资不能够漕运到两京(长安、洛阳)。全国漕运,百废待兴。
唐玄宗时期,长江经济腾飞,南方社会经济发展,东南八道经济上升,其赋税物资成为国家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玄宗选拔宣州刺史裴耀卿、代宗任用干臣刘晏先后加强漕运,修凿运道,完善漕制,促进漕运发展。代宗扩大池州建置,加强漕运港埠管理。池州境内水运资源丰富,贵池水,流经秋浦县,通航长江。东接宣城宛陵监、梅根监。依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玄宗时期,全国铸钱99炉,宣州有10炉。“每炉岁铸钱三千三百缗(缗,1千钱,即1贯钱)”,当时,“天下岁铸三十二万七千缗”,宣州钱监10炉,每年铸钱总数为3万3千缗,占全国十分之一。《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宣州钱监“岁出五万贯”,说明唐代后期,宣州钱币制造量在增长,涨幅达到50%以上。宣州不唯铸造钱币,还铸造兵器以及国用各种礼器。这些全部通过池州,转运北上。每年由池州漕运钱币、武器与礼器,以及其它各种赋税物资,不仅漕运量很大,都是国家直接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物资。建置池州,正是加强港埠运输秩序和安全的国之大计。
对于池州港埠的刺史官员,国家往往任用名臣。第一任专任池州刺史是杜牧,杜牧之前,都是丹阳或者宣州代管。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会昌四年(844),迁池州刺史,这年他42岁。州治位于秋浦县(即今贵池)。杜牧在池州很有建树。后又迁任淮南节度使,直接负责从池州到扬州这一段漕运军事防护。杜牧在池州政绩斐然;在淮南节度使任上,创新了军事“游弋”制度,巡逻于池州至扬州航运。
唐代以降,长江经济带愈益发展,池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其港埠运输的特殊位置长盛不衰。池州因港埠而建,也因港埠而兴盛,成为长江航道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3、池州港埠的瓶颈与突破之路
今天,随着长江三角洲的深度开发,池州港埠地位愈益显示新的价值和意义。2013年,池州市水运沟通长江和境内“六河一湖”(青通河、七星河、九华河、秋浦河、白阳河、尧渡河、升金湖)。长江流经池州境内160公里,航道达国家一级。池州港属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岸线长24.5公里,现在已经建成数十个3千吨泊位和5千吨级泊位。境内池州港泥洲港区常年可停靠5千吨级船舶,一年综合通过能力461万吨。池州港已经成为皖江外籍游轮、国内大型游轮进入“两山一湖”地区的定点停靠码头。港埠建设成绩蔚然可观。
面对池州港埠的现有成绩,如何认识池州港埠对于池州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综合古今历史,池州社会发展,必须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港埠,是池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是骨干!池州要牢牢抓住“港埠”这个牛鼻子。唐代建置池州、撤销池州,又重建池州,都是因为“港埠”兴衰,这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如何进一步发挥池州港埠的龙头作用?让池州港埠在新时代为促进池州社会发展释放更大能量?借鉴历史文化,有三点值得关注:
其一,池州是长江南岸的滨江港埠城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一,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必须进一步融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圈,搭乘“一带一路”时代列车,加大区域经济协调,加快融入国家总体经济发展部署,才能够借助大势获得区位发展的机遇。唐太宗撤销池州建置,唐代宗重建池州,都是因为池州港埠的兴衰与国家漕运发展同命运。今天,必须加速加大与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的整体融合,才能够获得池州港埠的发展与经济腾飞。
其二,借鉴池州历史上建港兴港的经验与教训,必须依托本地经济兴盛,强化港埠造血功能。唐代,宣城监的冶铸业发展,本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兴盛,是池州兴盛的内在原因。池州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该依托这一机遇,发展本地产业,加强本土经济的造血功能。
其三,进一步提升自身港埠建设和制度优化。扩大港埠的服务种类。特别是当下,旅游经济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港埠如何提升服务能力,不唯是港埠的生命线,也是池州市整体发展的关键穴位。
二、池州人文:池州旅游开发的制高点
池州天然风光美,人文资源更厚重,如今发展旅游业,对此更要有深刻的认知。
1、池州山水因人文蜚声于史
南朝萧梁时期,昭明太子萧统,喜欢池州山水,垂钓于秋浦贵池河,在这里著书立说,《昭明文选》编纂滥觞于此。这之后,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散文总集《昭明文选》编纂并刻版印刷流传于世。这个故事距今1700多年了。
唐代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这个历史故事距今1300多年了。
晚唐诗人杜牧数次任职江南,迁任池州刺史,留下很多池州的诗篇,其中《清明》成为千古绝唱。今天《清明》中的“杏花村”已经成为历史文化名村。此外,还有陶渊明、白居易、刘禹锡、罗隠、张祜、费冠卿[1]、杜荀鹤、周繇、康骈[2]、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名流,宦迹池州,留下了数千首诗作和他们在池州的历史遗迹。
此外,贵池傩戏也是一大文化特色,被视为“京剧鼻祖”,“中国戏剧活化石”,东至花灯等国家“非遗”项目,还有佛文化、茶文化等等。这些历史文化,都是池州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
2、池州旅游因人文而成为“唯一”
池州旅游经济顺应时代的潮流,有了蓬勃发展,也有很多发明创造,成绩不菲。已经建成了A级景区28家,5A级1家,4A级9家,3A级7家,2A级11家。境内建设了大小旅游景区300多个,有4个国家级旅游品牌,
池州“牯牛降”,是国家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成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池州“升金湖”,是国家级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鹤湖”;九华山“九子岩”,是国家森林公园。
九华山还建成三个“亿元”以上现代化旅游项目:九华山直升机低空游览、醉山野原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区、陵阳九华大峡谷等。
上述这些项目,标志池州党政和管理部门十分重视本土旅游这一特色经济,使出了很大力气,做足了功课,竭尽全力,深挖旅游的内在潜力,其功绩不可低估。
但是,必须认识到一点,现代化旅游手段只能够助推旅游经济发展,而不能够打造池州的品牌。为什么?因为这些都不是全国的“唯一”。全国范围,低空游览、漂流、或者引进“吉利斯”等等,都不是池州的特色,不具备全国“唯一性”。
池州旅游品牌的唯一性,是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唯一的,无法复制。历史积淀的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的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来,是独一无二的。那些“低空飞行游览”、“峡谷漂流”、5A、4A、3A等等,全国范围内乃至世界范围,到处都在创建。但是,他们创建不了昭明太子在池州的故事,他们没有李白撰写的17首《秋浦》,他们没有杜牧在池州留下的《清明》等四十余首诗作。池州“杏花村”,依靠历史文化,成为现代中国美好乡村。
九华山的佛教旅游业,更加是世界范围的唯一。九华山首先是因为佛教文化,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地标之一,借助于这一历史文化而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成为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
池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揭示了一个密码,历史文化是特殊的,是个性化的,运用历史文化打造品牌,才能够彰显池州旅游的唯一性。有了唯一性的品牌,才能够让前期建设工程发生更大经济效应,才能够保障池州旅游业进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阶段。
3、占据历史人文制高点
占据历史文化的制高点,是发展池州旅游不可动摇的战略。池州不仅自然景观优良丰富,其历史文化尤为丰富厚重,池州旅游能不能再上一个台阶,能不能持续发展,瓶颈就在于进一步深挖池州的历史文化。
上文提到所有宦迹池州的历史名人,他们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全国范围内,无数的学术机构都在研究他们及其作品。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人文学术机构,一代又一代学者、无数学子,都在关注研究这些历史名人及其作品。普通百姓也都十分喜爱这些历史名人以及他们的作品。很多人为能够熟记这些文化名人的名篇名句为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度,池州能够提供深厚的传统文化原生态土壤,自然孕育旅游的无限前景。
考察分析池州的旅游发展现状,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不是不重视,也采取了很多应对策略,例如,池州创建了“十大景点”,分别是“千年杏花村”)(杜牧故事)、“秀山门博物馆”(昭明故事)、“清溪河”(李白故事)、“宵坑”(李白故事)、“龙池瀑布”(宋朝诗人王十朋故事),凡此等等,都标明历史文化与景区的密切契合。但是,这样标签似建设景区,远远不能够反映池州传统文化的体量和规模,存在着明显短板。
短板,短在哪儿?其一,没有揭示“历史名人在池州”的全部活动。现状,仅仅看到“李白在池州”,看不到“池州李白”,即是说,看不懂李白在池州的全部活动;也看不到“池州杜牧”的全部活动。能够看到李白《九华》和《秋浦》诗篇,但是李白在池州写下45首诗篇,看不到;可以看到杜牧《清明》诗,但是,看不到杜牧守池州时写下的数十首诗歌,看不到杜牧为池州除暴安良的政绩,看不到杜牧在池州设计制造“刻漏”,惠及民生和生产的计时器,更加看不到杜牧景仰李白,为李白建造纪念亭的情怀。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杜牧迁池州刺史。杜牧取李白咏秋浦的诗句字面,在池州建造了两座亭子。一座是齐山上的“翠微亭”[3];一座是府城南通远门外归桥西边的“弄水亭”。[4]杜牧又曾写下《题池州弄水亭》、《春末题池州弄水亭》、《将赴池州道中作》等名篇。[5]
杜牧还邀请另外一名著名诗人张祜,同登齐山,留下了两首齐山登高酬,增添了池州齐山重阳登高的内涵。齐山风光,杜牧之前无名人登览。自杜牧、张祜咏唱之后,齐山便成为唐宋诗人争相吟咏的胜地。北宋梅尧臣、司马光、王安石等人,都留下赞美的佳章。
杜牧两入宣歙观察使幕府,一任池州刺史,前后在皖南多大7年。在池州留下了数十首名诗,有《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秋浦途中》、《池州清溪》等。这期间,由于供职江上巡防,沿江直达淮河,沿途州县如和州、滁州、濠州一带,都有杜牧的踪迹和诗篇,杜牧是唐代吟咏池州的重要诗人,对池州文化作了重要贡献。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池州石台人。昭宗大顺二年(891)进士,以世乱还归九华山。晚年得官,充翰林学士,未久病卒。有《唐风集》10卷。今《全唐诗》编录3卷,存诗300余首。
杜荀鹤是晚唐后期的重要诗人。其诗继承与发扬杜甫、张籍、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注意揭露黑暗现实,形象而深刻地再现了唐末动乱时期的社会面貌。其中对家乡的战乱和乡民的艰难生活多有描述。杜荀鹤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
还有金乔觉与九华的佛教文化,具有国际意义。
上述,这些可圈可点历史文化,都是池州宝贵文化财富,是池州旅游的文化资源。只有善于利用这份厚重文化资源,开发池州旅游事业的品牌,扮靓池州旅游的美好形象,才能够占领先机,才能够占据池州社会发展的文化高地。
如何占据池州文化高地,占据历史文化的制高点?对策就是占据历史文化的制高点。
如何占领历史文化制高点?对策很简单,加大历史文化项目建设:开展学术研讨,举办文化宣传,建设展馆,建设学术研究基地。池州的历史名人及其作品,远远不止于上述的几人。数以百计,作品数以千计,现在已经建设了“秀山门博物馆”,还要建设“池州历史文化名人馆”,要让全国的学者、学人知道,池州历史文化的厚重性,不到池州来,就无法了解“池州昭明”,就不认识“池州李白”和“池州杜牧”“池州杜荀鹤”这是池州的文化财富,无文,行之不远。旅游无文,就不能够持续发展。
三、深化开发池州“天财”
天财,这一概念,出自《管子》。管子把自然资源,称之为“天财”,即天然财富源泉。他提出“官天财”战略,即主张国家引导,组织开发天然资源,创造财富,增殖社会经济,实现“富强”。他创建了海洋“鱼盐”经济,创建了山林“虞泽”经济,不仅引领齐国走向“富强”,也留下宝贵精神财富,深刻启迪后人。用管子的“官天财”思想,认识池州经济,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1、池州丰富的天财资源
池州,总体上属于皖南山区,除了沿江田畴千里,其余大多属于山陵地带。各种各样山陵经济,天财资源十分丰富。
矿产资源,品种繁多,分布面广,采冶历史悠久。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池州秋浦有铜有银”。现在已发现矿藏40多种,其中32种已经探明储量和分布区域。探明的金属矿有铅、锌、铜、锰、银、金、硫铁、钼、钨等,以及硫、磷、煤、萤石、硅石、花岗石、白云石、石英、大理石、栖霞灰岩、水泥石灰石、方解石及水泥粘土等。煤矿也有广泛分布。
山体植被资源,种类繁多,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林、竹林和栽培的经济林木等,多达1557种,野生1430种,栽培127种,林木分布面积达680多万亩,竹林42万亩,森林覆盖率57%。其中,用材林将近450万亩,经济林9.3万亩,薪炭林1.7万亩,防护林193.3万亩,特种用途林31.5万亩。杉类面积143万亩,蓄积704万立方米;松类面积143万亩,蓄积591万立方米;阔叶类面积343万亩,蓄积830万立方米。树木 主要有松、杉、柏、柳、槐、楮(有苦、楮、甜楮)、樟、栎、枫香、黄连木、乌桕、石楠、女贞、桑、柞、漆树、泡桐、椿树(有香椿、臭椿)、树、棕榈、山楂、棠梨、猕猴桃(洋桃)。县境内珍稀古树有重木、银杏、金钱松、柏树、香樟、桂花树等。池州市区划界定国家公益林160万亩,很多珍贵林木,成为国家和省市县自然保护区,如牯牛降、升金湖等,总面积110万亩,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东至天台山省级森林公园2处,面积5万亩。竹类 毛竹、元竹、紫竹、金竹、水竹、苦竹等。
中草药材 据1985年中草药普查,全县共有229科928个品种,主要有:明党参、桔梗、前胡、丹参、南沙参、天冬、黄精、何首乌、防杞、春紫胡、半夏、白前、马细卒、乌药、龙胆草、银花、茵陈、玉竹、葛根、山楂、黄连、贝母、杜仲、厚朴、芋肉、银花等。
野生动物资源蕴藏丰富,境内分布水陆脊椎动物556种,占全省种类88%,兽类83种,鸟类285种。两栖爬行类78种,鱼类1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安徽省的77%。
水资源尤为丰富,滨江达海,境内河流密布,水质优良。
池州得天独厚的天财资源,为池州政府和池州人民带来了宝贵的财富,也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官天财”?这是一个战略任务。
2、池州土地资源开发现状
池州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总面积84万公顷,农用地73万公顷,建设用地5万公顷,未利用地5.6万公顷。
境内东南部,九华山、牯牛降为主体,构成南部山区骨架,是为皖南山区一部分;中部为丘陵区域,西北部沿江地带地势低平,河湖交错,田畴广布。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均无霜期220天,最长286天。
这些数据,是一个什么概念?一句话,池州市一个好地方,美丽富饶。除了上述的港口(港埠)和旅游项目之外,池州必须用力研究山陵、开发山陵。
应该说,池州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觉悟,也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在山陵经济开发方面,已经开发了茶叶为代表的多种经济作物项目。池州的“天方”茶叶和池州石台正在引进的“裕福弘”牡丹种植业,即是池州开发山陵经济的重大举措,是一种主动作为。是开发山陵经济的成功范例。其中,天方茶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经营模式,也取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改造山陵植被,加大加快山陵开发,避免山陵闲置,既可以促进山陵经济,又可以改善自然环境。显示了示范性积极意义:依据自然条件,引进相适宜的经济作物,是池州进一步开发山陵,突破瓶颈,攻克荒山秃岭的战略途径。
3、牡丹种植引进池州的前景和意义
池州市石台县,正在试验引进的千亩牡丹种植项目,即是引进的一个良好的经济作物项目。认真分析其价值和前景,不惟是提升地方经济,也是进一步消灭荒山秃岭死角,深化改善池州山陵经济的的战略措施。
(1)牡丹的生态效应:适宜广泛种植
牡丹,不唯是著名花卉,也是名贵的经济作物。
牡丹,虽然名贵,却不娇,具有适种范围广的特点。牡丹耐旱、耐寒、耐贫瘠,可在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种植,30年至50年不换茬,被誉为“铁杆庄稼”,大面积推广牡丹种植,可以优化生态结构,牡丹可以种植在林下,也可以和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预防水土流失,控制土地沙化,增加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牡丹,一次性种植,可以减少投资成本,能迅速产业化推广。正常情况下,牡丹油亩产量300-400公斤;林下、荒山荒坡贫瘠地种植亩产100-200公斤。
分析池州域情,无论是经济开发。或者旅游观赏,都具有针对性意义。池州山地多、林木种类多,广泛种植,可以消灭原来荒山秃岭之死角;对于已经种植林木的山地,亦可以进行植被优化;对于原来植被不充分和发展不平衡的地带,也可以实施改善计划。
(2)牡丹种植经济价值高
牡丹籽,可以炼油,形成规模化牡丹油产业。
牡丹油,是优良的食用油。油用牡丹产籽量大、含油率高、种苗资源丰富,能迅速产业化推广。
经检测,牡丹籽含油率22%,牡丹籽油核心成分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亚麻酸、亚油酸,还含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2011年国家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食用安全,成为一种新型木本健康食用油。
油用牡丹产业由此而兴起,全国范围内,油用牡丹产业正方兴未艾,成为改变国内粮油供给紧张的局面新品种,这是国家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战略下,开辟的一个新的产业项目。
(3)牡丹的药用价值
牡丹全身都是宝。牡丹籽炼制牡丹油,牡丹花蕊、牡丹花茎等都可以入药,经过深加工,形成经济副产品,提升牡丹种植业的经济价值。
牡丹花茶,能通经络、利关节,关节痹痛、屈伸不利、妇女经闭腹痛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牡丹花蕊茶,能降血脂、降血糖、防治前列腺疾病,活血化瘀、美颜美容清火明目、润肠静心、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效。
牡丹花根(丹皮),入药具有消滞健胃,止血止痛。治消化不良,肠炎腹泻,痢疾,胃痛,血栓性脉管炎,便血,衄血,血吸虫病。
牡丹叶,炮制外用药,疔疮痈肿,乳腺炎、淋巴腺炎。
牡丹籽油,是特有的木本坚果油,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α-亚麻酸含量是橄榄油的40倍,被中科院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油”。
牡丹籽粕,可制成多糖胶。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牡丹果荚和果皮,含有大量胶质及其他活性成分,用于生产软糖、果冻等;种皮(牡丹籽壳)含有强抗癌物质,提纯后可用于医药化工。
(4)牡丹的观赏价值
牡丹,同时具有观赏价值。
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无论古今,都深受喜爱。被视为雍容华贵的象征、誉为国色天香,天生丽质,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花开时节,观赏牡丹,成为时尚。洛阳、菏泽,每年接待观赏牡丹的游客。获得旅游经济数十亿。池州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增加观赏牡丹的项目,将会助推池州旅游蓬勃兴盛。
牡丹花卉,也深受人们喜爱。制作各种牡丹花卉,也是很大的市场。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
(5)打造池州市石台县“富硒牡丹”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池州,矿藏丰富,土壤中有很多微量元素。硒,是其中之一。池州牡丹种植,缘于富硒含量,带来“富硒牡丹”新品种。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被尊称为“生命的火种”,享有“抗癌之王”、“长寿元素”等美誉,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对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显著治疗作用。也能够保护皮肤、治疗皮肤病有显著疗效。
补硒,延缓衰老,是迄今为止发现最重要的抗衰老元素。中国科学院专家对长寿地区巴马的研究表明,巴马土壤、谷物中的硒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此外,在预防重金属中毒,预防男性不育症,保护视觉器官,预防胃肠道疾病等,具有医药和保健价值。
我国是一个缺硒大国,约7亿人生活在缺硒地区。而池州市石台县是富硒地之一,尤其是石台县是全国著名的富硒地之一。石台县是国内罕见的富硒地,在国内与陕西紫阳、湖北恩施齐名。2005年,省地质队对石台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调查,在石台县发现了大面积的富硒土壤区,含硒量达到国家规定的富硒含量标准,整个富硒地区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
2012年,石台县组织技术人员实地取样,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合肥矿产资源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权威检测机构,对全县土壤、茶叶、稻米、肉、蛋、蔬菜等农产品硒含量开展了系统检测、经权威机构检测,硒含量结果如下:
土壤,全县8个乡镇28个村土壤取样36个,检测硒含量(全量)达到中硒标准指标有31个,占检测样品总数86.1%。
茶叶,全县8个乡镇19个村茶叶取样22个,检测,硒含量达到国家农业部《富硒茶(NY/T600-2002)》行业标准的有10个,占检测样品总数的45.45%,所有茶叶达到《石台硒茶》地方标准。
稻米,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取精米样1个检测,硒含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
肉蛋,取猪肉、牛肉、土鸡蛋、鸡蛋各1个样,检测硒含量范围全部达到富硒标准。
蔬菜,取辣椒、茄子、毛豆、西红柿、四季豆、玉米等16中有特色、规模大的蔬菜各1个样,检测硒含量,全部达到富硒相关标准,其中12种蔬菜富含硒,占检测样品总数的75%。
数据证明这里是一块富硒宝地。
在富硒地种植牡丹,开创牡丹油产业,就能够开创具有池州市石台县富硒特色的牡丹油产业——富硒牡丹籽油。
这是一个新产品,不同于“洛阳牡丹”(河南)和“菏泽牡丹”(山东),而是富硒地池州,尤其是石台县种植、生产的牡丹籽油,可以作为池州市石台县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富硒牡丹籽油,这是当代这个种植业的创新。
石台县别具胆识,已经和安徽裕福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手,签订合作开发计划,建置数千亩富硒牡丹种植基地、四百亩牡丹种植试验田;并签订共同打造石台县富硒牡丹田园经济综合体的合作协议。这是地方“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兄弟收益”,多方共赢的“吃螃蟹”的项目,数千亩牡丹种植项目落地,必将产生引导和示范效应。深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必将带来池州市石台县大规模的牡丹种植开发计划,形成池州标识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