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不断抓出新的成效。今年,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的历程。40年来紧紧围绕探索和解决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产权制度如何建立、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不断深化、不断突破、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推动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新成绩。安徽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四十年来从“大包干”、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税费改革、土地确权办证,实行“三权分置”,促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等等,农业农村改革波澜壮阔,特点鲜明,示范创新,成效斐然。农业在改革中逐步实现现代化,农民在改革中得实惠、有尊严,大步迈向小康社会,农村在改革中探索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发展迎来历史性新机遇。回顾四十年改革历程,放眼经济社会发展,安徽农业农村最值得回味,最值得记忆的发展成果,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的巨大变化。
一、夯实基础,农田变良田。农村改革源于农村,主体是农民,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通过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搞活经营权,土地利用焕发了新的生机,农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如何巩固制度成果,打破农田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瓶颈制约,重要的就是建设农田,提升耕地质量。40年来针对小农户小规模经营不利于农田建设的短板,持续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和耕地质量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 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土地综合治理工程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不断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农田基本建设提质量上台阶。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7年通过各项工程的综合治理,安徽全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500多万亩,预计2020年将建成4600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达60%以上,占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面积的80%以上,为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保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务农有尊严,农民变“新人”。农民是一种身份的表述,几千年来有农业就有农民,没人想改变这种称呼。改革开放40年,改革使农民这个中国最大的群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民走出家门到城里打工、到企业务工,被称为农民工;就地办企业、办家庭农场、办合作社、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统统被称为新型经营主体;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外出务工的回乡青年等,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农业,走创业兴农之路,被称为新农人或职业农民;千百万小农户在各类新典型、新示范和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下,不断成长,不断发展,逐步成为新型农民,一言以蔽之,改革开放使传统农民成长为多种类型的新农人或新型职业农民。为了这个变化,国家加大对农民培训教育的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已开展20多年,从科技、文化、技术等多方面提升农民的素质,增强农民转业、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农业经营方式、模式的变革,推动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进程等、使农民离土离家走出农村,土地流转从自己的土地上解放出来,组织起来走合作经营、自我服务之路,招商引资老板把工厂办在农村,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成为老板的雇员,农民在自己家门口的工厂上班,成了既有股权又拿工资的工人。经营模式和方式的改革,倒逼农民身份的变化,到2017年安徽省各类外出务工农民1400多万人,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000多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89000多个,家庭农场 77000多家,“凤还巢”已达到 40多万多人,创办企业16万多个。近年来,全省新建了100多家农业产业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可喜的是园区内有50%以上的企业是“凤还巢”职业农民领办,有80%以上的经营者是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民、新型主体引领农业转型升级,推动现代农业新发展。农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农民,而是新时代经营现代农业的新农人。
三、发展新业态,市场变“无线”。改革开放不仅使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推动传统市场在发展中提升。40年来,农民适应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发展市场农业步伐逐步加快,市场为农业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农民已经尝到了市场农业的甜头。市场的概念从有型发展到无形,市场的形态从小集市,路边市场,小卖部等逐步发展到规模性、专业性集市,大型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以及各类超市,市场发展给农村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电商的兴起,把市场的买卖推向了更大空间,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的求购以及农民生活的需求等,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住在深山,守在农房,劳作在田园,只要有一台电脑,手指一点,可以买世界,卖世界,使市场在互联网的改造下,由小变大,由有形变无形,由有限变“无线”,市场农业、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市场建设,在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发展、美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一起谋篇布局,一同推进建设,全省先后开展了电商示范村、示范乡镇、示范县建设,电商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动能。有关部门统计,全省已建设示范村79 个,示范乡镇49个、示范县 33个,从业人员达100多万人,电商交易额达 680多亿元。无线市场给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了无限生机。目前电子商务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它把一批年轻人,特别是有知识、有志向的青年引回老家,办电子商务,走创业之路;农产品电商兴起,又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走上产业旺之路;电子商务不仅把产销加一体化运作,而且把道路、环境、交通、物流、农村旅游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拉动起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电子商务正在改造农业,提升农民,改变农村,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增加新的发展动能。
四、树立新理念,发展变绿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绿色发展的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把“生态+”理念融入农业产业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切实推动农业空间布局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农业走上一条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农业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农业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追求产品产量,到既要产量又讲质量,再到追求绿色生产,绿色田园,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品牌,绿色发展成为主基调的过程。多年来开展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技术模式,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发展装备精良、专业高效的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广污水减量、厌氧发酵、粪便堆肥等生态化治理模式,鼓励并推行第三方治理与综合利用机制。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成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整个链条的无害化处理体系。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应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开展全量化利用试点示范。建立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制度,推广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和回收利用示范推广。推广应用低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实施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与循环利用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综合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严格监测产地污染,推进分类管理,开展修复试点。在重金属污染区、生态退化严重地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据农业部门统计,2017年底完成禁养区内7654个畜禽养殖场(户)关闭或搬迁,全省秸秆机械化还田7234万亩。农药利用率、农作物肥料利用率分别达37.6%、39.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3%。先后在黄山等5个市、30个县、1500个示范主体开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创建,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
五、生活讲质量,产品变安全。有尊严的职业,有质量的生活,是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最大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的有营养,吃的质量高转变。为了实现这个转变,农民开始发展有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先后打响了水土气的综合治理战役,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源头管控和过程中的监管,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实行高毒高残留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探索建立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电子追溯码管理制度,推广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兽药,严格饲料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生产档案记录和休药期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农业地方标准化体系,严格执行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实施农业标准化行动计划,推进果菜茶示范园、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基本实现“菜篮子”产品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品牌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三品一标”生产,培育一批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提升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证后监管和标志使用管理,加大对认证产品的监管力度,构建农业品牌保护制度。打造一批信誉度高的农产品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和农户品牌。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深入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动植物检疫防疫联防联控机制。建立食用农产品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品一标”获证单位、农业示范基地率先实现可追溯。落实质量安全属地管理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生产红黑榜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公开,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实施“绿色皖农”品牌培育计划,全省有效获证农产品已到达409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940个,绿色食品1700个,有机农产品4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5个,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的上市,让人们买的放心,吃得舒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给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六、城乡一体化,村庄变社区。城乡一体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40年来,改革开放使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中央明确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在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统筹安排,同步推进,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素质、生活习惯、管理方式等方面互相融合,是一体化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抓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机遇,按照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分步建设的要求,一是把城市扩张区划调整中的乡村整建制变为城市社区,二是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市县郊区的村庄等优化成为新的社区,三是小村变大村建设中心村、农村乡镇所在地以及有条件的中心村等,这些区域不仅划为社区,重要的是推广社区管理方式,按照城市社区、城市市民的标准,管理村庄和“农民”,让这些地区率先城镇化,让农民群众优先市民化,以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共享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成果。社区化管理使农村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和社 区义务服务体系,提高了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政府扩大了就业、救助、养老、卫生、文化、安全等各项公共服务,提高了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社区义务服务,积极开展邻里互助、社区志愿、结对帮扶等多类服务形式, 形成与邻为善、与邻为亲、与邻为乐的现代友好精神,倡导和建立与时代同步的民风家风和社会新风,使社会治理水平有新提升,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发展。据统计,全省已设立涉农新社区 2000多个。有关专家预测,十二五以来每年有100多万农民进入城市,从居住、就业、生活、管理等多方面享受新生活的快乐。
七、拓展新功能,田园变游园。随着绿色发展和农业产业的拓展,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代表的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快速发展,农村、农田、农家办起了农庄、精品农业体验园、新鲜果蔬采摘园以及多元化的民俗馆、农家乐,庭院变厨房,家园变客房,农村农家成了城里人的好去处,产业成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和美好生活的新载体。据统计,全省已建设特色小镇80多个,建设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4个、示范点20个、美丽休闲乡村16个、建设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42个、示范点140个,一大批农民转岗再就业,一大批农户成为“农游”专业户,旅游经济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按照规划预计十三五末,农村旅游业收入将达到3500亿元,农业转型,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在产业拓展中探索了新路,看到了新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绿色美好的江淮家园。这既是对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也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按照总书记要求,安徽正在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开展休闲农业绿色体验模式攻关,做大做强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业,真正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处,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以改革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以质量农业、绿色农业构筑农业发展新高地,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八、建立新制度,“三资”变现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一条主线,就是解决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40年来推动农村改革,紧紧围绕维护农民利益和权益,建立和完善土地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展开,精心组织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等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推动了土地承包制度长期不变,三权分置、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双层经营的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度推进,以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农民变股东为内容的“三变”改革,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开,为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开展了村级集体资产的清资核产,进一步摸清家底多项试点工作。以此为基础,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时以股份制对集体的资源和资产进行量化,股权量化到成员,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增值增收。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底全省已完成178个村清资核产的试点任务,试点村覆盖所有地级市和80%的县。首批选择11个县、113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在试点的基础上省里出台《实施意见》,明确从2017年开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内容是,乡、村、组农民集体所有的三类资产都要进行清理核实,包括: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山岭、荒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用于经营的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等经营性资产,以及用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的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清查核实未承包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和集体统一经营的经营性资产以及货币资金、债权债务等,查实存量、价值和使用情况,做到账证相符和账实相符,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台账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快建设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2018年这项工作已全面推开。先行试点单位,股权增值,农民增收已见成效,产权制度改革为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巨大变化,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变化是改革的成果,大变化要有大改革。从变化看改革,40年的历程告诉我们;其一,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文中说的八大变化,也包括经济社会的变化、农业农村的变化、农民的变化、家庭的变化、身边的变化、个人感受的变化等等,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改革是解决发展难题的出路,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改革死路一条。其二、改革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是创造世界的主人,更是改革开放的主体。一切改革都是由人民群众发起并推动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始终坚持群众创造与顶层设计相结合,试点示范与协同推动相结合,探索更加符合实际的改革路径。没有人民参与的改革就不会有改革的成功。其三,改革要坚持多要素联动。习总书记说,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八大变化也说明,这改革那改革,千条万条就是一条,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产权制度如何建立,市场如何配置各类资源。比如,土地、产业、劳力、投资、科技、信息等等,如果没有制度保障,如果没有市场对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就不会带来生产力的解放和农业农村的新发展。因此,抓不住产权制度、资源配置的改革,就是空对空的改革。其四,改革和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改革推动发展,创新改变世界。40年的实践还告诉我们,改革使原有的得到提升,创新使新生突破格局。比如,农田、农民、农村、集体资产等都是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和发展,电子商务、生态环境、质量安全、乡村旅游等都是由现代科技支撑,靠创新诞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需求,有些方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在引领社会发展,在发展中改变世界。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与创新相结合,使之成为发展变化的永恒动力。其五、改革是一个永不停步的过程。纵观历史,每一场改革的成败都取决于改革者对改革的坚持。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改革有别于历史上的任何改革。改革不是一次孤立的行动,而是一场革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言书。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农村改革再出发的号角,也是靠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起点。纪念改革开放40年,改革再出发,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