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铜陵市城镇化水平一直稳居全省第一。2016年枞阳划归铜陵后,铜陵的工业化率由63.3%下降到56.3%,城镇化率由79.4%下降到52.7%,城乡统筹发展压力陡增。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大背景下,铜陵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心必然要向江北区域转移。
一、 江北区域城镇化发展现状与特征
铜陵江北区域,有一县(枞阳县)、一乡(灰河乡)、一场(普济圩农场)、一矿(安庆铜矿),总面积约1976平方公里,人口约98万人,其中枞阳县总面积约1808.1平方公里,人口96.62万人(原铜陵市仅有74万人)。从新型城镇化的命题核心出发,本着抓主抓重原则,以枞阳县为重点对江北区域城镇化发展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
(一)人口呈弱负增长趋势,城镇化率增速放缓
近十年来,枞阳县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每年2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城镇化率是37.3%,相对于“十五”末,城镇化率提高近12个百分点;2015年城镇化率是44.8%,比2010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相比较于前一个五年,“十二五”城镇化率稳步提高,但增速有所放缓。
2015年枞阳县域户籍人口总数为96.62万人,常住人口85.02万人。近五年来县域户籍总人口的增长比较稳定,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小。拥有30多万具备高中毕业水平的技术工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员29.94万人,主要流出地为江浙沪,其中流出到苏州的有9万人。与2010年的96.90万人相比,常住人口呈明显负增长趋势。
(二)城市带动型特征明显,内生动力不足
枞阳县西以菜子湖、白兔湖与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与安庆市宜秀区、迎江区毗邻;北与合肥市庐江县、芜湖市无为县两县接壤;东与铜陵郊区交界,南与池州贵池区隔江相望。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历史基础的影响,总体上,在空间结构上形成了东西部为镇建制、中部在南北走向为乡建制的乡镇体系格局,即,东西部分别在铜陵市、安庆市的带动作用影响,形成了枞阳镇—官埠桥镇—会宫镇—义津镇—麒麟镇为西线的城镇链,和老洲镇、陈瑶湖镇、横埠镇、周潭镇、汤沟镇等城镇组团。在枞阳县中部,虽北接合肥、南临池州,但G3高速自北向东穿过县境,中部未能接入,且北部的庐江县2011年才划入合肥,其自身正在接受合肥中心城市辐射融入合肥都市圈过程之中;南部因长江阻隔,与池州市直接经济联系较弱,在空间结构上,枞阳县中部一线基本以乡为单位,从北到南有:白湖乡、白梅乡、项铺镇、金社乡、藕山镇长沙乡、凤仪乡。
在总人口分布上,也形成了东西强而中部弱的格局。从等级规模上看,枞阳县2015年城镇总人口为39.77万人。共有建制镇14个,其中规模大于5万的1个,3—5万人的2个,1—3万人的8个,1万人以下的3个。城镇人口集中在沿江以及交通区位较发达的几个镇,如枞阳、汤沟、横埠等。目前的城镇体系发育水平低、职能单一。就县城而言,为全县首位城镇,总人口为14.9万人,占县域常住人口85万人的17.5%,说明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功能还有待于加强。一些城镇仅为维持农村经济的运作而存在,发展的动力不足,难以满足城镇工业、商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门槛要求,城镇的服务水平不高、就业岗位不足,城镇缺乏吸引力,作为传统的农村集贸型城镇占多数,使本区域的城镇体系难以起到带动区域发展的作。
从枞阳县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第二产业较全省水平高6.3、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分别较全省水平低9.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仍偏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支撑效果明显,2015年工业化率为54.9%,结构性调整压力仍然很大。“十二五”期间,枞阳县规模工业快速扩容,工业发展以重工业为主,以2015年为例,轻工业实现产值38.88亿元,占37%;重工业实现产值65.19亿元,占63%。以建材、采掘、造船、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主导产业引领县域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55%,工业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为明显,工业化已经逐步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但从其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看,大部分城镇的存在主要是作为农村地域的中心地,即为一定范围的农村地域提供商品和服务,并发展一些满足地方需求的小工业。这种工业化又未能有效带动城镇化,城镇化滞后工业化,城镇化与工业化率之比为0.85,与发达国家城市化加速期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两者之间比率1.4—2.5的正常区际存在较大的差距。2015年枞阳县的城镇化水平仅仅为46.8%,与同一时期的安徽省城镇化率50%仍然有差距,城镇集聚发展程度不高。
(四)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城镇承载和服务能力不足
“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仅10亿元。2016年,枞阳县城乡统筹步伐明显加快提速,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枞阳至普济圩一级公路建设创造了“G347速度”。总体而言,其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体、卫生、镇村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与铜陵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交通上以公路为主,境内无铁路,长江三个江心洲通汽车轮渡二个。2015年底枞阳县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092公里。现有农村公路网综合技术等级偏低,而且网络化水平低,出行需要较长绕行才能到达目的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之间的横向交流,客观上制约了县城内部的经济往来。在水利上投入不足,水患未除。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医疗卫生上,反映医疗水平的指数普遍偏低,千人均医院床位数约1.8张,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约1.5人,医疗条件和技术设施不完善,总体水平不高。教育上投入不足,一些破旧房屋校舍依然存在,学校图书藏书量不足,甚至有不少学校没有基本的设施、仪器、图书、体育运动器材,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像样的体育场地。部分乡镇人口偏少,学校生源不足,师生比严重失衡。
(五)特殊困难群体较多,新型城镇化压力大
枞阳县濒临长江,是典型的沿江洼地区域,多年来,因投入能力不足,境内河流、湖泊难以得到有效治理,洪涝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受灾人口发生率较高,分布面广,曾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在建档立卡的时候有11万多,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贫困人口减少为7.87万人,2016年又有1.9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21个贫困村满足出列条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较大。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这些特殊困难群众是难啃的骨头。多年就地“输血式”扶贫并未彻底改变他们的贫困状况,粗放的农业经营带来的收入低而不稳,外出务工又极为不便。他们居住分散,公共服务成本高,生活负担重,有的贫困户居住在自搭的简易土坯房中。未通水的农村群众大多使用砖井、泉水,甚至直接取用江河沟渠水,水质水量得不到保证,未通水的贫困人口有1.8万人。
二、正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深入理解顶层设计
1.从其背景看,新型城镇化是最大内需和发展动能。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投资与出口后劲不足等问题,而内需不足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快速提振。投资、消费结构已经接近“临界点”的判断已经基本形成共识,寻找新的驱动,调整投资结构已经迫在眉睫。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表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扩大内需是调结构的首要任务→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沿着这样一条逻辑主线,新型城镇化将是推动中国经济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平台。
2.从其要求看,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十三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批示,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3.从其手段看,新型城镇化强调统筹配套相关改革。中央在论述城镇化始终强调将城镇化与其他配套改革联系起来,强调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强调要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推动财政金融、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改革和行政区划等调整的平台。
4.从其目标看,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特别是在主要指标上,提出以缩小“两率”和“三个1亿人”为定量目标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这个45%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个预期性的目标,不存在强制推进、一定要达到的问题,但存在引导与激励的目标导向。
(二)系统把控关键环节
城镇化核心要素有四个:人、钱、地、产。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这四个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方向,关键是要加强改革,合理规划,建立合理的要素配置的市场机制引导要素流动。
从人的要素看,在无论是农村留守人员,还是外出务工人员,都不满足于仅仅在农村种地,都有到城市务工的冲动、热情或行动。但在农民工意愿和行动中,到特大城市、省会城市的较多,根据调查,我国农民工流向10%左右是在几大直辖市,在县城以下的这些小城镇的比例不到10%,在地级市以上的比例占到70%以上。而新型城镇化的方向主要是引导到中小城市去。
从钱的要素看,人的城镇化需要成本,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每位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为13.1万元。其中包括一次性支付的随迁子女教育成本约1.4万元,保障性住房成本1.2万元,长期(平均44年,年均投入2400元)投入社保支出约10.6万元。农民和政府都聚焦在农村“三权”收益上,政府财力不足有顾虑,农民担心进城后权益受损。新型城镇化提出“人钱地”挂钩分配财政资金和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等。
从地的要素看,新型城镇化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土地需求,一方面是城镇化建设的土地需求,另一方面是农民在农村土地中产权的权能流转需求,包括宅基地、集体股权收益分配权等等。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用好存量与增量,建立有关权益变现或者自愿有偿退出的机制,既让退出的人满意,又要让接手的人或组织满意,则需要改革加市场的共同促进。
从产的要素看,要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从目前农村的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年轻的走,老少的留;有文化的走,没文化的留;健康的走,病弱的留”。这样的人力结构,难以担负起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关键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将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
三、推进江北新型城镇化建设构想
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一项庞大的民生工程、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政治任务。铜陵江北区域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要抓住本轮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乘势而起,既要在新型城镇化命题上单独开篇,又要在区域实践中协调共进。主要构想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扣“一融双新”,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试点示范为抓手,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为目标,突出“ 城乡一体、产城一体、港城一体”,推动“五有并轨”和“三权落实”,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争取将江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打造成跨区划协作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产城人融合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人文生态引领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资源配置创新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一)打造跨区划协作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引导性,破除行政区划界线,构建江北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体系。新型城镇化必然要求空间上的集约、产业上的协同、人口上的集聚、设施上的共用,从而达到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要求。这就要求以更大的视野来审视和规划江北新型城镇化空间利用体系,统筹好空间资源,制定好空间组团规划、产业集聚规划、镇村调整规划、设施共建规划。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对经济要素流动和统一市场的体制性障碍,以互惠互利、双赢发展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与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快速集聚,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产业协作、资源共享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重点做好铜陵南北联动拥江发展,重点打造老洲镇、陈瑶湖镇、汤沟镇,接受市区辐射,与郊区互动发展,打造成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主动对接合肥都市圈的发展,横埠、钱桥镇要与庐江县进行深度整合,对接发展;加强沿江城市带的区域联动,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依托德上高速、池州长江公路大桥与江南池州进行融合,进一步壮大枞阳镇、藕山镇、官埠桥镇;争取把这三个区域打造成将江北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打造成跨区划协作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二)打造产城人融合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江北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引导创业就业、生产生活平台高效集约配置,并在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推进机制上积极实践,实现产业支撑、城镇建设和人的发展互融共促。一是聚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民从土地上能够得到解放。二是聚力制度供给,利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省的有利条件,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现金、农民变股东的思路,争取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三是聚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适合现行留守农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积极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提高农民市民化积极性。推拉引相结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规划建设江北港新区、合铜工业走廊、提档升级枞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争取将这三个区域打造成产城人融合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三)打造人文生态引领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新型城镇化要看得见绿色,留得住乡愁。江北的新型城镇化要走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道路,积极彰显人文绿色,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一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环境准入标准。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区等保护性区域要因地制宜坚守生态底线,加强生态保护,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开发区域要按照“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把好新进产业项目环境关,严格落实污染源防治措施,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是强化文化支撑。建立健全城镇化进程中历史文化保护机制,加强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城市文化,加强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以城市街道、公园、雕塑和特色建筑为重点,打造体现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亮点,浮山镇重点打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创建浮山5A级景区;麒麟镇加大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力度,利用好岱鳌山、菜子湖湿地等旅游资源,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义津、钱桥诸乡镇进一步加强桐枞文化代表姚鼐、方苞、刘大櫆等名人故里等人文资源,组织举办方苞文学奖、朱光潜艺术奖等系列活动,积极构架新型城镇化“枞—桐”文化标志,加强“铜—枞”文化互融互促,重点打造成人文生态引领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四)打造资源配置创新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一是加快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按照省政府新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升部分城镇等级规模,把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按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经济联系方向,与实力较强、区位重要,有较好发展前景的镇进行适当并归,形成更加合理的城镇体系,促进县域中心镇和若干个重要小城镇的发展。二是改造新型城镇化载体。以错位差异化发展枞阳县城和江北港新区,实现东西联动同步发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引导开发区及其他经济集中区向城市功能区转型,把一些规模比较大、集聚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开发区,改造成为城镇功能区,作为引导农民工市民化、释放城镇化内需潜力的重要载体。探索农场组织管理方式,组建普济圩农场大型农工商集团,长江三个洲长沙、凤仪、铁铜改为农场模式,整体对外引资经营管理,承担新型农村社区功能。三是激活市场参与主体。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和改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新型城镇化资金保障能力,进一步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推广PPP等模式,逐步确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市场化融资模式。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主运行、公众监督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推动会宫、汤沟等区位条件好、交通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人口相对集聚的中心镇,扩镇强权,深化改革创新,争取打造成资源配置创新型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一)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就地城镇化与异地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农业富余人口转移步伐。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主的住房制度改革,完善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降低进城成本,增加就业创业机会,促进江北区域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区集聚。二是加快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通过城镇建设用地,财政转移支付,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投资安排优先向人口基数大、转移人口多的重点城镇倾斜等政策措施,促进扩容升级,优化宜居宜业环境,使之成为就地城镇化的主阵地。三是建立开发区与城镇化一体化布局和联动发展机制,推进枞阳经济开发区、江北港新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的方向发展。
(二)加快新型城镇建设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写好“人”字,说到底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要促进“多规合一”,加强新型城镇设计设计,围绕建设创新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做好江北新型城镇建设。一是配套完善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公共供水、道路交通、燃气供热、信息网络、分布式能源等市政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提高县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实现集镇垃圾收集和转运设施建设全覆盖。二是推动枞阳县城提质扩容。以枞阳镇为核心区,以官埠桥镇、藕山镇作为拓展区,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增强吸引力、承载力和聚合力,将枞阳县城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中心城区。推动中心镇建设。以陈瑶湖、横埠、老洲、浮山镇等为骨干,推动人口城镇化,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建设若干个5万人左右的中心镇。老洲片区按市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管理。三是拓展特大镇功能。启动特大镇功能设置试点,以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及强化用地指标保障等为重点,赋予符合条件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争取按照相同人口规模城市市政设施标准进行建设发展。同步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设市模式创新改革试点,减少行政管理层级、推行大部门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四是大力推进集镇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小镇。加强集镇道路交通、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生活垃圾收转、集中供水、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提升集镇承载力。加强集镇风貌整治和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地域民族特色;强化集镇管理,改善集镇面貌。依托交通优势、产业特色、山水资源、名人故居等特色资源,发挥差异性比较优势,打造电商小镇、旅游小镇、汽车部件小镇、轻纺服装小镇、文化小镇、生态食品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使之成为创新创业的平台、就地城镇化的平台、脱贫致富的平台。五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以垃圾处理、道路畅通、改水改厕、沟塘清淤、绿化亮化等为重点,集中开展乡镇政府所在地建成区环境整治,推进中心村建设由点扩面,提高省级中心村和市级中心村覆盖面。
(三)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
一是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加快信息进村入户,尽快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车、通邮、通快递,推动有条件地区燃气向周边农村覆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河湖水系整治,加大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居和特色村镇的保护利用力度,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江北港新区、枞阳县城为中点,以建制镇为支点,以沿江城市发展带、合铜产业发展带为纽带,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融合主体。推动返乡创业集聚发展,加快涉农商业保险发展。三是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快递网络建设,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快递下乡”。支持适应乡村特点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品集散平台和物流中心建设,推进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完善有利于中小网商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推进异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结合。坚持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因地制宜,搞好科学规划,在县城、小城镇或工业园区附近建设移民集中安置区,推进转移就业贫困人口在城镇落户。
(四)完善土地利用机制
一是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模和范围。二是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鼓励存量土地使用权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经依法批准后对土地进行再开发。因地制宜推进低丘缓坡地开发。建立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机制,合理分配改造的土地收益。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实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完善流转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开展农户对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自愿有偿退出试点,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加快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五)创新新型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
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一是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系统完备的政府和社会资本PPP合作模式及特许经营合同示范文本。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探索利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设立城镇化发展基金。整合政府投资平台设立城镇化投资平台。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三是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模式和产品,针对新型城镇化项目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与偿债机制,开发面向新型城镇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鼓励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推行基础设施和租赁房资产证券化,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直接融资比重。
(六)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成立推进江北区域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和政策统筹协调,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相关工作。二是加强监督检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责任部门要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监督检查,对相关配套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分析和总结评估,确保政策举措落到实处。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要广泛宣传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新政策、新举措,及时报道典型经验和做法,强化示范效应,凝聚社会共识,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