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定远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指导各乡镇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地。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12个乡镇产业集中区,助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持续稳定提升农民收入。
一、张桥镇:村办企业引“蝶变”,致富之路显雏形
乡村是一片沃土,是经济承压的“蓄水池”和“缓冲带”,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聚集地。张桥镇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和定远县委、县政府的部署,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特色产业。
承接集群新思路,夯实基础深发展。定远张桥轻纺产业园,是县委、县政府承接长三角轻纺产业转移的重大平台,紧邻光大生物能源(定远)有限公司。园区规划总面积1800余亩,于2021年开始全面建设,引进苏州市盛泽镇、黎里镇、璜泾镇等纺织企业38家及天长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家,总投资约4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9.8亿元,亩均投资580万元。园区全面投产运营后,年产纺织品30亿米,年产值40亿元,年税收7000万元,可带动稳定就业5000余人。张桥轻纺产业园二期规划约1564亩,位于一期的西北角(合蚌路西),目前正在做区域性规划。
拓宽致富新赛道,开发村办企业新模式。园区的轻纺企业,在全面投产后,一天产生的废纸管和废泡沫可达100吨左右。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高质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22年5月,张桥镇以1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共同成立安徽兴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张桥镇借助张桥轻纺产业园平台优势,充分挖掘利用人才、技术、资金、资产等各类资源,创新推行“园区+公司”发展模式,2022年6月,安徽兴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滁州市千丝露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定远县千桥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从事轻纺园区生产的木架托盘、废纸管、废泡沫的回收、加工、销售。
打造产镇融合新高地,激发镇园合一新活力。创造就业岗位,带动脱贫增收。千桥公司贯彻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优先原则,设置爱心岗位专门招收建档立卡脱贫群众,用工人数将达到20余人,帮助脱贫群众通过智慧和劳动获取市场化的薪资;同时,千桥公司也面向全镇收购废纸管、废泡沫等,真正做到变废为宝,资源利用,为更多的群众提供劳动收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张桥轻纺产业园已开工企业11家,未来园区纺织企业全面开工,一天可产生废纸管和废泡沫等再生资源100吨左右。千桥公司年产值可达8000余万元,每年张桥镇16个村(社区)能获得稳定3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
二、藕塘镇:做强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旅游强镇
藕塘镇以花生产业为依托、以文化旅游为主题,持续农产品深加工,全力打造旅游强镇。
做好“土特产”文章。花生产业园总面积800亩,规划高标准建设道路、管网、燃气、污水、职工公寓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2023年将再建厂房13500平方米;举办花生美食节,支持产业园企业产品研发,申报藕塘花生地理标志产品;围绕花生饮品、花生油、花生秸秆板材等上下游项目,积极开展项目招引和企业培育,目前已与河北省1家公司达成投资意向,真正将花生价值“吃干榨尽”。
做好“旅游+”文章。新建“新农汇”商贸综合体项目,打造集吃、住、购、娱于一体的高档游客服务中心;启动朗峰湖文旅开发项目,发展研学基地、医养共同体、水上乐园;实施令狐山风景区提升项目,重启民俗文化节,做优特色民俗品牌;实施巴哥农业示范园综合开发项目,将新集湖、水上红桥、巴哥农业示范园融为一体,发展农家乐、农事体验、民宿等农旅休闲产业;举办藕塘山地健步走活动,将烈士陵园、令狐山、新集湖、朗峰湖与皇甫山串珠成线,打造网红打卡地、运动休闲带。
三、大桥镇: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大桥镇围绕高速经济、红色文化、生态经济,紧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主题,努力打造工业经济强镇。
巩固一产基础。坚持高端农业,与浙江爱使欧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自主品牌“杨湾”大米已崭露头角,正积极对接农谷集团进行区域品牌推广;以大桥镇现代渔业产业园为母体,发展“现代渔业+”产业模式,带动家庭水产养殖;继续种植莲藕、芡实等经济作物,推广与省农科院合作的“早稻+水芹”高效种植、绿色环保模式。
推动二产支撑。以高速产业园为中心,结合“红色文旅集聚区”“安子产业集中区”“义和产业毗邻区”规划,重点发展轻工业和制造业;围绕现有优质农产品芡实、莲藕、水芹、甲鱼等,全力打造“杨湾”区域自主品牌;积极对接甲鱼初加工(预制菜生产)等产业,推动种养加工一体 化,做好从高端一产到高效二产的无缝对接。
提升三产关键。推动红色文化产业链延伸,带动并实现区域特色文旅产业高质发展。积极接洽浙江运营公司规划提升中原局红色旅游文化,构筑从观光游到休闲度假游再到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之路,带动周边百姓吃上“生态饭”“旅游饭”;积极做好古东城遗址保护和文化重现,已对接县文史工委组建专班,结合前李新村建设,规划建设古东城文化场馆。
四、能仁乡:推进白茶全产业链
能仁乡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白茶种植的致富路。
完善技术支持。能仁乡党委、政府多次探访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村”的浙江省安吉县黄社村,组织种茶大户和各村书记现场考察学习茶产业发展经验,并聘请当地技术顾问来能仁乡实地考察,就本土茶场建设及管护、茶叶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等进行理论授课及现场讲解。
推进共同富裕。能仁乡结合实际,通过集体流转方式对闲置山地进行白茶种植开发,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与村民共享产业收益。实施倾斜政策,激励村民参与规模种植:白茶连片种植在10-49亩的,每亩奖励400元;50-100亩的,每亩奖励600元;10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800元。目前在建的总投资为480万元的白茶产业车间,建成后将用于本土茶叶的炒制、封装等,产茶淡季时还可兼用于花生、山芋等本地农土特产深加工。
创建地域品牌。在现有凉亭白茶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产品展示馆,充分发掘茶文化底蕴,扩大茶产业规模的同时打造特色茶文化品牌,把茶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探索发展山水茶旅融合新格局。
五、七里塘乡:草莓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七里塘乡依托草莓种植产业优势,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招引项目促产业升级,推动特色产业长效健康发展。
党建引领促产业发展。“支部支持、党员闯路、大户带动”模式进入良性循环,全乡草莓种植产业发展壮大至8000余亩。2019年,七里塘乡8个村(社区)党总支联合县城投公司成立绿安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管理规范的草莓交易市场,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约40万元。全乡53名党员干部带头种植草莓约1000亩,带动农户种植7000余亩,仅上年度就吸引20多户在外务工人员返乡种植草莓,起到了创业带富的示范引领作用。草莓种植大户领头成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乡草莓专业合作社11家、家庭农场72个。
打造草莓产业“完全体”。2022年,七里塘乡成功引进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新建年产10000吨的草莓加工项目,实现了该乡草莓深加工企业“零”突破。该项目计划于今年5月投产运营,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约10万元,可带动周边就业约600人,月工资5000余元。
拓销路盘活交易市场。2022年,上海麟果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入驻七里塘乡草莓交易市场,最高草莓日交易量超20万斤,产品经分拣、包装后冷链运输销往长三角各大城市的大型商超。该项目带动了周边就业50余人,月工资约4000元。
六、桑涧镇:做大做强鹅全产业链
桑涧镇在鹅产业上积极探索,打造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科技助力增量扩容。位于桑涧镇桑北村的种鹅繁育龙头企业—定远民之源鹅业有限公司已攻克种鹅反季节产蛋技术,成就了打造鹅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目前正在攻坚商品鹅规模旱养技术。 建好园区筑巢引凤。以鹅产品加工为主的禽类蛋白产品一体化产业园,总面积94.76公顷,规划建设待宰车间12000平方米,熟食加工车间16800平方米,目前已入驻的安徽品享集团总投资4亿元的年产2000万只鹅深加工项目,待项目一期建成后,年产值可达25亿元;另有方翔实业有限公司、真心食品等多家企业等待进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技术支持+养殖回购”模式,引导带动1000多户农户养鹅;民之源鹅业有限公司与桑涧镇7个村开展村企联建,租赁大李、黎安2个村鹅养殖扶贫项目用于发展种鹅及商品鹅养殖,每年分别为大李、黎安村集体经济创收12.6万元和26.6万元;安徽品享牧业有限公司试生产期间,日投产销售白鹅25000余只,带动地方就业150余人,计划将继续招工200多人。粉丝经济锦上添花。与品享牧业有限公司合作的桑涧镇网红电商卖鹅大户凌焕然,通过抖音、拼多多等平台直播卖鹅,年出售鲜品鹅超10000只。
七、西卅店镇:立足“一村一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定远县西卅店镇高潮村(双孢菇)入选全国第十二批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促农业延链。西卅店镇高潮村依托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全力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通过建立“菌菇生产+秸秆收储+养鸡收粪+冷藏包装”循环经济链,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已实现秸秆年利用15万吨,产值5000余万元;带动建成规模化养鸡场33个,年产鸡粪20万吨,产值1亿多元;带动年制冰5000吨、生产包装盒600万个,产值1300余万元;年利用菌渣再生有机肥10万吨,产值4000多万元。
促农村发展。助力农户小生产对接消费大市场,按照“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小额信贷脱贫户”合营模式成立县农兴农业发展公司,由高潮村等3个出列贫困村合作社控股,与众兴菌业公司协定秸秆、冰块等订单供应,公司年收购小麦秸杆5万吨、供应冰块5000吨。上年度农兴农业发展公司全年产值达520万元,纯收益超120万元,带动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50万元以上。
促农民增收。不断健全“蘑菇种植+就业帮扶”利益联结机制,由安徽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带动、以农兴农业发展公司为配套的双孢菇生产、秸秆收储等产业项目,直接带动周边就近就业628户786人,年增收3900余万元,近5年高潮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在1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