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优势、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凭借着一系列综合竞争优势,厚积薄发的安徽正站在加速崛起的节点上;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并连续8年保持10%以上增长。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既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借助央企这一“外力”。近年来,我省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成为我省扩大开放合作的一个靓丽品牌,为实现“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注入了强劲动力。 5月29日,我省与央企深化合作发展会议将在合肥举行,再一次拓展延伸互利共赢的空间。
“橄榄枝”伸向央企
早在2009年,我省就在为推进与央企的战略合作而运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亲自部署,积极征求央企对合作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向央企伸出了“橄榄枝”。
为实现合作发展工作的常态化,省、市、各相关省属企业及时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的立体式工作网络。
与此同时,支持央企在皖发展的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2011年5月,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的意见》,这是全国首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的推进与央企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地也随之结合实际,围绕财税扶持、金融创新、开发模式、要素支持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相关政策措施。
在合作发展中,我省主动贴近央企战略意图和发展需求,对重大项目采取量身定做的办法,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制定出专门的跟踪服务方案,完善“签约—落地—投产—达效”的全过程服务。
优越的政策环境,贴心的投资服务,让不少央企很是“动心”。仅2011年,就有神华集团公司、中国恒天集团公司等50多家央企来皖投资考察。 “安徽区位优势独特,投资环境优越。我们愿意加强与安徽的联系交流,积极推动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不少央企负责人如是说。
“大项目”落地生根
近年来,在“政府引导、企业导向、注重实效、互利共赢”的原则下,我省强力推进与央企“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战略合作,一批大项目陆续在皖落地生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009年1月,省政府与中国石化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意实施安庆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项目。翌年1月,安庆石化8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据安庆石化副总经理李继炳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90亿元,投产后,公司规模、效益和利税都将实现或接近翻番,相当于再造一个安庆石化! ”
“截至今年4月,我省与110户中央企业累计签约项目的投资规模突破1.8万亿元。”省国资委副主任朱浩东告诉记者,“其中,50亿元及以上的签约项目122个,投资规模达12746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签约项目203个,投资规模达4978亿元。 ”这一数据,凸显了我省在与央企深化合作的过程中,不再单一关注项目数量,而更注重对项目质量、项目产业结构的考量。
一手抓项目签约入驻,一手抓项目履约落地。截至今年4月,我省已开工项目达418个,如神华集团与皖能集团煤电合作项目、彩虹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项目等,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实际已完成投资3422亿元。
“影响力”加速释放
央企聚集众多优秀人才、掌握核心先进技术,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号召力,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因此,一大批与央企合作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竣工投产,不仅带动了我省经济的即期增长,而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层次提升。
据省国资委有关领导介绍,目前我省与央企合作的项目已竣工97个,累计实现新增营业收入逾400亿元、新增利税66亿元、新增就业人员超过1万人。
“从宏观角度来看,加强与央企合作,首先有利于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其次有利于扩大有效投入,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并且,新项目的落地将带动一批产业发展,对改善民生、扩大就业、扩大消费大有益处。 ”朱浩东说,在与央企的合作过程中,还不断吸引着人才、资金、技术向我省集聚,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对我省应对当前经济复杂局面、提振发展信心、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大项目入皖,对我省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也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与央企的合作渐入佳境,我省瞄准了新的发展高度:积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向央企推介,逐步实现由引进项目向引进产业的转变,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眼下,一批批质量高、结构优的大项目相继落地江淮大地,其“影响力”不断释放,推动我省加快步伐,向着兴皖富民目标奋力疾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