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南矿业集团积极探索并初步构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凝炼出“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为主要内容的宗旨文化。
走进淮南矿业集团,不管是在总部办公楼还是各矿区,醒目的“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标语处处可见。 “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国企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早从2002年起,集团就在全行业率先提出并一以贯之地执行‘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推进科学发展,让职工充分享受发展改革成果。 ”淮南矿业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源说。
治理瓦斯,保障矿工生命安全
6月13日,淮南矿业顾桥煤矿综合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墙实时显示煤矿生产每个环节的运行状态,“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各采掘工作面瓦斯浓度数值均显示为绿色的安全状态。该矿负责人介绍,顾桥矿是一座高瓦斯、高地温、高地压的深部开采矿井,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的监控系统,井下瓦斯一旦浓度超标,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井下人员就会当即撤出。
“安全是煤矿最大的政治,是职工的最大福利。 ‘一切为了职工’,首先要一切为了职工的生命安全。 ”王源表示。对淮南矿业来说,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表现为瓦斯治理。
淮南矿区是全国典型的地质条件极度复杂的高瓦斯煤田,曾经是全行业瓦斯事故重灾区。淮南矿业在行业内率先提出“瓦斯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安全和生产的矛盾可以统一于先进生产力”的安全理念,大力推进技术、管理创新,落实“高投入、高素质、强技术、严管理、重利用”的瓦斯综合治理措施。
15年没有发生瓦斯爆炸事故,2006年以来没有发生瓦斯突出事故,瓦斯超限次数由2001年的上千次下降到2011年的10次……淮南矿业治住了瓦斯,解除了束缚生产力的镣铐,煤矿产能得到充分释放:2011年,生产煤炭6751万吨,是2001年的4倍;百万吨死亡率0.1,比2001年前的平均4.01下降40倍。
在治理瓦斯的过程中,淮南煤矿瓦斯安全文化从孕育走向成熟,成为行业典范。国家部委、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时,吸纳了部分淮南瓦斯治理创新的成果,18项淮南的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发改委与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曾联合下文,向全国推广淮南瓦斯治理技术。
提高收入,员工共享发展成果
在顾桥低浓瓦斯发电站,技术员孟凡生正在盯着显示屏,监控着各项实时运行指标。今年30岁的他2006年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热能系,当初放弃了沿海一知名能源企业伸出的橄榄枝,来到淮南矿业集团。工作不到6年,他买了房、买了车,成了家。 “当初同学们不看好我的选择,如今都羡慕我。 ”孟凡生憨厚地笑着。
“以前大学生不愿进来,现在公司选择优秀的大学生;职工过去是想办法离开煤矿,现在是想办法进煤矿。 ”淮南矿业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孔祥喜说,企业加速发展,职工充分享受改革和发展成果。
2002年以来,淮南矿业集团大幅度补偿性增加职工收入,建立收入正常增长机制,企业的销售收入、上交利税与职工收入“同提升、共增长”。2001到2011年,在册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由9700元到10万元,增长了10倍。收入分配注重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度,确保企业的活力。职工收入提高了,大量的人才竞相汇集到淮南矿业,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社会美誉度和发展后劲。十年来,淮南矿业集团先后引进大学毕业生4000多人。
企业好了不忘困难职工。十年来,淮南矿业集团主动上调待岗、内退、伤病等不在岗人员生活费标准,年均增幅22.3%。同时,加大对其他困难群体的救助。全面实施疗休养和健康体检工作。
改造棚户区,让职工安居乐业
85岁的王声明老人是淮南矿业集团的一名老职工,如今居住在淮南市文明村的一幢三室两厅的房子里,和老伴安度晚年。“以前破旧的棚户区好比头上的疤痕一样难看,外面大雨,家里小雨。没有棚户区改造,我现在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老人说,“政府心里有百姓,企业心里有职工。 ”
安居才能乐业。 2003年起,淮南煤矿率先启动全行业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规划新建住房900万平方米,2500栋楼。截至2011年底,累计投入82亿元,已建设75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了5.4万户,并计划到2013年,彻底解决矿区棚户问题。职工搬进了新居,工作积极性高涨,家庭和睦,也密切了党群关系。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认为,“淮南煤矿棚户区改造,行业起步最早、投入最多、成果最大、职工得实惠最多”。 在治瓦斯、涨工资、盖房子的同时,淮南矿业还坚持科教兴企、人才强企。淮南煤矿以瓦斯治理技术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特色技术创新之路。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落户淮南煤矿。企业创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我省煤矿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此外,淮南煤矿已投入1.2亿元,建成了5个区域性文体中心,定期举办职工运动会、职工艺术节等活动,满足和提升职工精神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