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皖籍名人,风华绝代、极具传奇色彩。
她的外贸生意究竟触及多少行业,做得多大,时至今日无人能说得清楚;她曾经与革命女侠秋瑾互通声气;她重视教育,首创北洋女子公学;她是文坛天才,词文异彩,赢得举世公认的成就,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她长年漫游欧美,探寻海外新知,饱览域外风光;她皈依佛教,倡导护生,创中国动物保护会;她终生未婚,孤独终老,最后选择了大海作为最后的归宿。
在这片群星璀璨的历史天空,吕碧城如一抹流星划过天际,转瞬即逝。她有过名扬一时的辉煌,但很快又被急剧变动的社会历史所疏远,以至于今天即便是在她的故乡徽州,吕碧城这个名字也显得有些陌生。
历史尘封中的徽州名媛
由于笔者在做吕碧城的研究课题,拜读了大量有关吕碧城的研究资料,对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作为吕碧城的徽州同乡,我惊异于半个多世纪以前极端锢蔽守旧的徽州,在绝大多数徽州女人尚困守家庭的历史时代里,居然走出一位在中国近代妇女革命史、思想史、教育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席位的吕碧城女士。更让人称奇的是,她甚至能在众多男性英豪簇拥的徽商阵地中脱颖而出,取得骄人的战绩。
吕碧城,安徽旌德人,她出身于一个有着较高文学素养的家庭。父亲吕凤歧,清光绪三年进士,官至山西学政。母亲能诗善文,亲自辅导女儿学习。家中书斋藏书三万多卷。姐妹四人在家学的熏陶下,日后均有所建树。
吕碧城资质聪颖,五岁知诗,七岁作画,十二岁诗文成篇,被其父视为掌上明珠。
也许苍天有意欲使成大器者经历一番磨难。吕碧城十二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由于母亲是继室,连生四女没有男丁,加上前房两继子,一个逃学受到薄责自尽,一个因病早逝,丈夫又先她而去,在封建时代的徽州,她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克夫的“扫帚星”。恶族人以此为理由,理直气壮地霸占吕家财产,将她们母女幽禁,并以“灭门”相威胁。为了免遭毒手,母亲只能茹痛弃产,携碧城姐妹一起远走来安娘家。
吕碧城十四岁时,奉母命寄居天津塘沽舅舅家,在舅舅家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六年后,碧城为探访女学事与舅舅闹翻,离家出走,独闯津门。幸得《大公报》经理英敛之的赏识与提携,特邀为编辑。她的诗词文章通过报纸媒体声名远扬。从此,吕碧城开始了特立独行的生活。
民国成立,吕碧城以她出众的学识和在女界享有的崇高声望,被袁世凯聘为公府秘书。她雄心勃勃,欲一展抱负,但是黑暗的官场让她觉得心灰意冷。当袁称帝野心暴露后,碧城毅然辞职南下上海。
在上海,吕碧城涉足商界,与洋人角逐贸易。她通晓英、法、德三国文字,生意场上如鱼得水,洋人大多败在她手下,渐渐地洋人都忌讳同她做生意。
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她就盈利丰厚,成为上海富甲一方的“富婆”。经商的成功,使她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立足社会,摆脱了当时徽州女人依附于男性而生存的常情,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她超人的智慧。
她比纽约“第二个上帝”还要富
吕碧城是个文人,在她的一生中只有几年时间在经商,却获取了常人不可思议的丰厚收益,创造出商界奇迹。令人遗憾的是,记载吕碧城经商的资料极为贫乏,偶尔得到也只有“吕碧城与洋人角逐贸易,获利颇丰”这短短的一句话。就连在无所不及、无所不收的网络中,查找吕碧城经商信息得到的也是这相同的十来个字。
值得欣慰的是,笔者近日在读吕碧城所著游记《游庐琐记》时,发现1917年初秋吕碧城曾同俄国茶商高力考甫同游庐山。这从侧面证实了吕碧城在做茶生意,不然作为一个单身女人,她不可能与异国的异性茶商同游庐山。邀外商游庐山,估计是吕碧城采用的一种营销手段。
徽州盛产名茶,茶生意是徽商的主要经营项目。徽茶的传统技艺,与茶商的成功经营互为因果,共同推动徽州名茶的发展。徽商后嗣吕碧城涉足茶生意,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她为徽茶走出国门做了贡献。
1918年,吕碧城以学者身份出国,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当她到达美国时,美国商会代表给她献上巨束鲜花,这表明美国商界对她的欣赏与认可。吕碧城在旧金山,中国领事馆派专人专车陪她游览。吕碧城在纽约受到当地女富豪宴请,这位女富豪被当地人尊为“第二个上帝”,马路上士兵遇见她都要行礼。赴宴前,有人善意提醒吕碧城该如何设法迎合对方,如何与“洋富婆”周旋应对,吕碧城不动声色的听着,等那位好心人眉飞色舞说完,她从容地说道:“你知道么,我比席帕尔德夫人还要富呢。”
她过着奢侈的生活,出入以汽车代步,别墅内陈设着欧式家具,布置得富丽堂皇,还雇佣两名印度捕役昼夜巡守。她在国外也是一掷千金,她到美国住最豪华的旅馆,外国游客住数日即有难色最多也不超过七日,而吕碧城一住就是六个多月。当地的名媛贵妇都闻名而来,争着与她交往。
吕碧城这种挥霍式的消费态度,可以说与她不幸的个人身世大有关系。她少遭家难,恶族逼产,母女几人净身出户;她独闯津门,身无分文,幸得友人接济;她终生独身,与家人绝交多年,万贯家产后继无人;她尝尽颠沛流离的痛苦,亲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死荣辱。当她拥有大量财富后,采用的是一种报复性的消费方式,试图用金钱来平复自己心灵上的创伤。她说:“余习奢华,挥金甚钜,皆所自储。”可见她对自己在商界里的成功也颇感自豪。
长袖善舞,吕碧城不让须眉
受深厚的传统徽文化影响,徽商贾而好儒。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素质较高的商帮,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大多自觉用儒学思想来规范自己的经营活动。他们在致富后,将一部分利润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实践儒家的“仁者爱人”的学说。
吕碧城也继承了徽商的光荣传统,她乐善好施,广济众生。她曾捐十万巨款给红十字会,在海外两次捐款用于宣传保护生态环境,抗战时她捐款帮助难民,临终又遗命将全部财产布施佛事。
吕碧城能在徽商阵营中一雌独雄,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吕碧城的故乡在徽商故里徽州,几百年来从这片徽文化厚土中成长起大批的徽商,她的曾祖父和祖父分别是在旌德三溪经营典当行和米行的徽商。生活在这样一个经商气氛浓郁的环境之中,又有着正宗的徽商血统,她具备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其二,在清末民初的徽州,那个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徽州男人在外经商,而女人大多过着宿命中夫唱妇随、相夫教子的生活。而独身的吕碧城,家中孤女寡母,无男人可依靠。无奈中,她挣脱了幽禁妇女的藩篱,率先走向商界独立谋生。
其三,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帏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吕碧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明星,与她交往的社会名士中,不乏高官和才子,其中有晚清文学革命旗手梁启超、学界大佬严复、革命女侠秋瑾、诗人柳亚子、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侄子李经羲等。吕碧城利用名人效应和人脉关系,使自己的生意十分红火。
其四,吕碧城曾任袁世凯公府秘书,后任总统府参政,成为总统府的一名女官。后来虽说从官场辞职下海经商,但她与官方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巧借政治影响和官方信息,采用了“官商一体”的最佳经商手段。
其五,吕碧城出身于名门望族,她秀丽的容貌、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涵养,备受外商的欢迎和尊敬。加上她精通数国语言,可以无障碍地同外商洽谈生意。独特的女性魅力和丰富的学识,客观上为她的外贸生意带来了便利。
吕碧城集众优势于一身,这使她在商界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战无不胜。读书、做官、经商融为一体,是商非商,这是徽商追求实现的理想境界。吕碧城于不经意间就达到了徽商的最高目标。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她的芳名布满尘埃,离现实世界渐行渐远。今天,借《徽商》杂志这个窗口,笔者希望能从历史的封印中还原这位亦文亦商、不该被遗忘的奇女子吕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