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三绝 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规定:“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有斗拱,饰彩色。”而随着明清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很多地方都已经突破礼制的规定,徽州商人“盛宫室、美衣服、侈饮食、拥赵女”,徽商们在徽州老家的民居建筑上更是出手阔气,使得一些民居气派非凡。
现存于黟县宏村清末著名盐商汪定贵的故居——承志堂有着“民间故宫”之称,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大型古民居建筑,可以说是一个代表性徽商民居。据说,汪在建造此屋时,仅用于木雕表层装饰贴金,就用了百两黄金!
徽州民居中的马头墙、商字门、四水归堂都是徽派民居的特色,而这些也都是与徽商有关。马头墙是两房之间的砖墙高出房顶的风火墙。
徽商们“出门包裹雨伞,归来腰缠万贯”,归乡的徽商把风火墙也美化成“元宝型”的,在元宝二头的翘角上,又用砖瓦、石灰叠砌成高昂的马头型,表示自己鲜衣怒马还乡。
在徽州村落中,民居建筑相隔间距不大,不利于防火,而致富后的徽商们更怕自己的财富会毁于火灾,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徽商们为自己的宅第设计了高高的马头墙,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状况下,起到隔断火势的作用,所以马头墙不仅称风火墙,又被称为封火墙。
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屋内厅堂或过道上,饰以一个“商字门”,是徽商民居中所常见的形式。
徽派民居中的商字门,一般建在厅堂或过道上。当门内站着一个人时,就构成了一个商字,示意“要进我家门,先从商下过”;从民居内部看,“四水归堂”是徽州民居的重要特征,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作采光和排水用,每当雨天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俗称为“四水归堂”。
徽商们相信水和财气相关,用“四水归堂”聚四方财气,使得“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论是民居还是祠堂都有这种设计。
徽州的村落一般都聚族而居,一个村落往往就是一个大宗族。古徽州是一个宗法制度严明的地方社会,村里的宗祠的位置都是居于村落的正中心,风水最好的地点。祠堂的高度也高过村中一切建筑,且也是村落建筑中建制最宏大的。
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黟县南屏全村共有8个大小的祠堂群,30多座祠堂,形成一个大的祠堂群。
这些祠堂宏伟异常,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
著名的祠堂还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等。这些宏伟祠堂的建造的资金也大部分出自于徽商,在外地经商的徽商又被称为徽州商帮,而结帮的纽带多为血缘,徽商们讲究同舟共济、和亲睦族,这种观念同样也体现在了徽派建筑上。
对于徽商来说,祠堂是神圣的。
“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族”,敬祖宗、和睦族,徽商把自己的命运与宗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徽州商人斥巨资修宗祠,就是对曾经帮助其商业经营的宗族势力的报偿,此举又再度加强了宗族观念。他们渴望在宗族中得到族人的尊重,获得较高的地位。
散缀在徽州的各式牌坊,也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许国石坊(俗称八脚牌楼),四面八柱,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式牌坊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牌坊组合而成,气势极为恢宏,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如此规模宏大、呈八脚结构的牌坊举世无双。
这些宏伟的牌坊与徽商有着极大的联系,首先这些牌坊的建造大都是徽商捐资兴建的,徽州地区大部分的牌坊只是朝廷颁旨同意建造,而建造费用是私人出的,没有徽商们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徽派建筑中难有古牌坊的一席之地。
其次徽商们经营致富后,念念不忘儒业,在“富而教不可缓”信念下,他们将重金用在自己或自己子弟的功名仕进上。
许多徽商子弟在科考中取得功名,成为朝中和地方的官员,而这些徽州籍的官员往往在其致仕后,经过批准在自己的家乡建立牌坊。这些牌坊又成为徽商光耀门楣的重要手段。
据专家考证,在徽州地区占比例最大牌坊数量的就是贞节牌坊。这种现象恰恰也与徽州商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徽商外出经商,在明清之际,有“无商不徽”和“徽人不蹲家,经商走四方”的习俗。
青年夫妻结婚后,男人就要外出学徒、经商,有时长达几十年才能还乡。
长期在外地的徽商害怕自己的妻子会耐不住寂寞红杏出墙,所以一旦出现某位商妇一辈子在家乡贞节,徽商们就竖牌坊大力弘扬,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规范,长此以往造成了徽州地区贞节牌坊林立的现象。
徽州境内大部分贞节牌坊均建于明清两代,也正是徽商最辉煌的时期。
徽派建筑的艺术品位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出徽商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徽州既有“东南邹鲁”之称,又以商贾之乡闻名。明清时期的徽商或先儒后贾,或先贾后儒,或亦贾亦儒,形成了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
徽商既是商人也是文人,总体来说他们是有文化素养的商人。这些徽商还乡后,以儒雅、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营建住宅,“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在基本定式基础上,徽派建筑中从建庭院、掘水池、设盆景,甚至到构置漏窗、雕梁画栋、题名匾额无不显示出主人的儒雅气质。
徽派建筑在相当程度上已超越了一般农民和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与官宦、文人阶层有着一致的审美情趣。王明居先生曾把徽派建筑艺术风格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
而徽派建筑这样的艺术风格也正是符合徽州商人别于一般市井阶层的品味。
明清徽州兴学重教,文风昌盛。“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贾而好儒的徽商们对于自己子弟的教育是极为重视的。这在徽派建筑中也有体现。
徽派建筑在结构布局上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同时在房屋内部装饰的三雕上,大都刻着有关忠孝礼义的种种故事,通过这些手段对自己的子弟进行儒家思想的陶冶。
徽商们对子弟教育意义最大的一项途径就是通过楹联激励,如:“文章本六经得来,事业从五伦做起”、“读书经世文章,孝弟传家根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等等比比皆是。几乎没有人家的厅堂没有楹联。
园林是一户主人完全为了休闲而建造的私人山水空间。而园林建造的建筑艺术和品位最能体现主人的品味。徽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完全离不开徽州商人。首先,修园子是要耗费大量财力的,徽商经济势力强大,为徽派园林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
其次徽商们外出经商,他们不仅自身有文化素养,而且多与文人、官宦交往,见多识广,审美的品味自然超越一般的百姓。如较为出名的有西溪南的果园,主人是明嘉靖间的七世盐商吴天行,园的设计者为主人的好友祝枝山、唐寅;歙西唐模的檀干园,以门外溪堤遍植檀树、紫荆树而得名。
又因园内有人工湖,湖内模拟杭州风景,有三潭印月、玉带桥、灵官桥、湖心亭、白堤等风景,故有“小西湖”之美称。湖为清初唐模村一许姓富商所凿,相传许姓富商的母亲想到杭州西湖游览,但山高路远,年老体衰,不便成行。孝子不惜斥以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大动土木,模拟西湖的景致,供母亲养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