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安徽省工业成绩单喜人:今年前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842.9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比全国高5.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确凿的数据,彰显的是我省工业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体现出工业发展企稳、增速进位的良好势头。
数字印证跨越。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工业经济抢抓机遇、迅猛发展。200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05.5亿元;201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7000亿元,10年增长近14倍。
昔日工业落后的“短腿”现象正在改变,取而代之的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发展速度全国居先,赶超跨越、争先进位的崭新局面。 10年间,我省汽车年产量从26.4万辆,增长到117万辆,成为全国最大、发展最快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研发基地;冰箱、洗衣机、空调年产量由760万台增加到7565.45万台,居全国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家电大省;煤炭工业一改落后面貌,沿着本质安全、绿色高效之路奋力前行,两淮煤田跻身国家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去年3家省属煤炭企业全部登上中国企业500强榜单。
工业实力的壮大源自对发展机遇的准确把握。“十五”末期,通过对省情的科学分析,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强省战略,在决策层面上升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六大战略之首,并出台一系列具体举措。
自此,“抓工业、促发展”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一个又一个工业项目在江淮大地上“落地生根”,有力推动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促使主导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同时,我省不断深化工业企业改革重组,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升级,持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积极扩大以与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合作发展为重点的开放合作,促使一批企业迅速做大、做强,海螺水泥、奇瑞汽车、江淮汽车、铜陵有色等,如今已成为我省的著名品牌。企业经济效益迅速提高,规模以上工业迅速扩张,工业增速跃居全国前列,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也跨入新阶段。 “十五”末,全省工业化率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十一五”末反超3.5个百分点。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连续5年保持50%以上,创造出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
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省推出钢铁、汽车、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船舶等九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把握住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转移的机遇,传统优势产业,如煤、电、钢铁、水泥迅速发展;抓住了市场需求变化和消费升级的机遇,汽车、家电产业迅速崛起。我省还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项目,京东方六代线,三安光电LED、合肥彩虹蓝光LED、赛维太阳能电池等重大项目先后建成投产。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眼下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工业成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主引擎”,助推我省迈上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