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由国家海关总署等九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小组对合肥出口加工区进行了正式封关验收。在对其隔离、卡口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进行实地验收后,验收小组成员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为合肥出口加工区颁发了《验收合格证书》。至此,合肥出口加工区成为安徽省第二个,全国第56个通过封关验收的出口加工区。
据了解,合肥出口加工区于2010年7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1.42平方公里(约2128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工业园内。主要规划功能分区包括工厂加工区、维修监测区、保税物流园区和综合配套区。自2010年12月底开工以来,合肥出口加工区已完成投资1.2亿元,全部完成“七通一平”、监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三大项建设内容、24项工程。今年5月,出口加工区通过了合肥海关组织的预验收。
自2010年被批准建设以来,合肥出口加工区充分发挥金字招牌效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今年5月24日和5月30日,合肥出口加工区已签约的两个项目——合肥崧贸科技电器项目和联想(合肥)产业基地项目厂房主体结构相继顺利封顶,出口加工区平台功能和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合肥出口加工区所在地合肥经开区2010年成为全省首个千亿开发区,2011年完成规上企业工业产值1531.9亿元,继续领跑全省,并跃居全国131个国家级开发区第十三位。在2011年度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该区跻身全国十五强,在全国省会城市开发区中排名第六,主要发展指数和综合投资环境居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第一。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该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已吸引了海内外3000多家企业在此投资创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4家。2011年,该区进出口总额32.3亿美元,占合肥市近三分之一、安徽省十分之一强。该区近年还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区内派河通江达海,铁路专用线直通港口,水陆水铁联运便捷,已经成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第一平台。
作为开放层次最高、最具投资吸引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一,合肥出口加工区的封关运行,将为合肥经开区的发展带来全新优势:出口加工区的功能拓展除了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基建、产业配套和投资环境外,更将促进区内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吸引企业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过来,从而推进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该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出口加工区所具有的强大辐射带动效应,将进一步提升合肥乃至安徽省的对外开放水平,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和优势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合肥出口加工区将依托安徽省、合肥市空间和产业布局现状,坚持“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的开发路径,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有产业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强的产业和适应转移趋势的产业作为园区主导产业,同时拓展保税物流、研发、检测、维修业务等功能,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从而形成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效能集现的出口加工区综合优势,早日进入全国出口加工区第一方阵。
据海关总署加贸司副司长吴海平介绍,2011年全国出口加工区进口总值为1316亿美元,同比增长3.7%,2000年9月首家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至2011年底,全国出口加工区共引进项目1396个,投资总额达到378亿美元,累计进出口总值9198亿美元。作为合肥市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合肥出口加工区将对合肥乃至安徽省进一步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安徽合肥出口加工区必将成为当地加快融入国际市场,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