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芜湖母城的发源地,全市的宗教文化中心,两千多年历史的芜湖古城就矗立在这里。行走在北门,我们不仅可以见证一个城市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还能走进古城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园。
古城建筑:老城市的缩影
穿过一条幽深的小道,展现在眼前的就是“老芜湖”时常提起的堂子巷。任凭千年的风吹雨打,这里早已褪去了曾经的显赫,走进堂子巷,如同走进了静谧、安宁的世界。附近的“老芜湖”告诉记者:“从前居住在堂子巷的都是殷实之家,许多芜湖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民国著名报业巨子齐子濂,民国大律师李成吾,以及晚晴大商人崔亮功都曾在这条巷子里生活过。”
“老芜湖”耳熟能详的堂子巷
堂子巷里的民居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徽式建筑,透着皖南民居特有的细腻和柔美。巷子里家家户户的正门、门槛和台阶都是方方正正的青条石。随意走进一户民居,迎面都是“四水归堂”式的天井。同行的侯部长感慨道:“这里的下水道看着不是太深,但是每逢雨季这里从来没有淹过,听家里的老人讲,54年发大水的时候,芜湖大多地方都成了一片汪洋,但这里却一点都没淹,古人的智慧真是无穷啊。”
从堂子巷出来,穿过九华中路,就到了大名鼎鼎的芜湖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已把这里深深地刻上了芜湖的印记,虽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国时期多次经历战火,但是芜湖古城始终保留着完整的布局,古城内的南正街就是芜湖市最早的商业步行街,至今仍保留着江南历史传统步行街的风貌。
在古城的深处,矗立着现在已经成为绝版的古代监狱。记者从熟悉这里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芜湖大清监狱是仿八卦布局,行走在其间如入迷魂阵一样。外面是高八尺、厚二尺的围墙,这里还曾经是著名的模范监狱。
古城文化:城市的灵魂
让人如痴如醉的徽派建筑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发掘这些文化内涵也成了如今的重中之重。“我们正着力打造古文化集聚区,积极规划保护好境内的宗教文化、民街民巷、名人古屋、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传说文化,形成以古城历史文化旅游为核心,堂子巷的皖南民俗产业园和九莲塘缝纫厂的鸠玆豫园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文化产业聚集区,”北门街道的党工委书记周逢涛表示:“保留和整治古城和堂子巷遗留的脉络和物质遗产,构筑芜湖'历史街区'的基本格局,宣扬和感知以徽文化为主、多元文化交融而产生的民俗民风,与街道内的休闲旅游带连为一体,形成历史的繁荣和现代城市休闲文化共存的休闲场所,使之成为我区打造省级文化产业集聚区的重要载体。”
芜湖古城古民居
“现在古城的整体改造还没有正式施工,共有53处古建筑将进行修缮,”周书记向记者透露:“正式大规模的修缮和建设需要等余下的281户居民拆迁户开始施工之后,大清监狱和其他古建筑都会完整地保存下来。”
宗教文化也是北门古城文化的重要部分,据了解,在北门街道辖区内,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交错其中,形成了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和道教四大教派聚集的独特宗教文化,现存的建于1770年的清真寺和建于1883年的圣雅各大教堂都是这些宗教文化的重要见证。周书记告诉记者:“我们街道虽然宗教派系众多,但我们一直秉着'民族宗教无小事'的原则认真协调各教之间的关系,各教信徒之间也始终和谐相处。”
古城居民:谱写幸福的乐章
在悠久的古城建筑和深厚的古城文化的影响下,古城人民和街道办事处共同谱写着幸福的乐章。北门街道始终以创建党员品牌为动力,依托社区“一居一品”载体,真正为老城市的居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和方便。
走进北门街道办事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00余平米的综合服务大厅,这里担负着政府的各项社会服务保障工作。“我们坚持把志愿服务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周书记自豪地说:“为街道的每一个居民提供最好的服务保障。”
北门街道的社会秩序一直很好,问及原因时,周书记告诉记者:“我们街道为全面提升维护治安稳定能力,建立了严密的防控网络,已经安装了约400多个探头,构建起了打、防、控功能于一体的立体防控网络。我们派出所统计北门辖区居民的安全满意度为全区第一,真正做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治安环境。通过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居民的幸福感也得到了提高。”
“伴随着古城改造工程的实施,以及各项创新民生举措的推广,北门将会更加秀美和繁荣,”一位工作人员信心满满:“到那时,北门居民的幸福感也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