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为大力发展优质粮产业化经营,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粮食生产、加工基本情况。安徽是粮食大省,2002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2857.5万亩,总产量1322.3万吨;小麦2752.9万亩,总产量730.1万吨。全省常年粮食收购量750万吨。大米年加工能力350万吨,常年产量200万吨;面粉加工能力225万吨,常年产量100万吨。粮食加工转化率约为30%。
(二)粮食产业化经营概况。2002年全省粮食订单面积572万亩,订单收购量134万吨,占收购总量的17.2%。在2003年评定的12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粮食加工企业16个;省粮食局评定的全省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个;全省确定了10个粮食订单收购示范县;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动、科技经营”、“工商联手、品牌经营”、“城乡对接、综合经营”、“跨省订单、基地经营”、“厂库合一、连锁经营”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实施“进城区、入村户”工程,发展城市粮油便民连锁店、农村购销服务社。通过多种形式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有效地促进了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和优质粮油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但目前全省粮食产业化经营的总体状况,还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粮食精深加工水平和加工转化率偏低,龙头企业规模小、牵动力不强,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优质粮产业化经营。
(三)粮食产业化市场前景。从世界粮食形势看,世界粮农组织再次调低世界粮食库存;从国内形势看,各地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粮食生产出现萎缩,粮食总产连年下滑,我省2003年粮食产量比上年减少16%,总产为10多年来最低水平。因此,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最大限度地掌握粮源,搞活粮食经营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目标与重点
(一)总体目标。
——到2007年全省(规划基地)优质粮生产面积:优质水稻10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000万亩。产量:水稻400万吨,小麦300万吨。优质粮实施订单收购、产业化经营,订单收购量:水稻320万吨,小麦240万吨。
——培育省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40个,其中:1个综合产值20亿元的特大型龙头企业,1—2个产值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2—3个产值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年加工大米224万吨,面粉200万吨。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项目。争取到2007年粮食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重点打造2—4个知名粮食品牌。
——粮食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500万户,亩均增收40元,全省农民从优质粮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8亿元。
(二)优质粮基地布局。按照省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皖政〔2003〕56号)确定的专用小麦、优质水稻优势区域和主攻方向,组织优质粮食生产。
(三)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布局。按照“三个一批”培育和扶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即:一批国家级大型龙头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一批省级龙头企业,成为全省粮食产业化的支柱;一批市、县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化经营的辐射范围。
淮河以南扶持23个大米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安徽丰原集团、安徽安粮国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芜湖东源集团、芜湖金田集团、安徽稼仙米业集团、桐城青草香米业集团、安徽万乐米业公司、安徽天裕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德家乐米业有限公司、合肥金润米业有限公司、安徽绿一粮油集团、无为永安米业公司、安徽象牙米业有限公司、宣城扬子鳄粮油有限公司、芜湖福昌米业有限公司、铜陵皖星米业有限公司、天长康盈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铜陵普济圩金迈米业集团、定远县凯源米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白湖粮贸有限公司、巢湖市巢南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淮南宏宇米业集团。
淮北和沿淮扶持23个面粉加工龙头企业(集团):亳州面粉加工基地(亳州国粮面粉有限责任公司、谯城区大杨珠东精粉厂、谯城区良夫面粉有限责任公司、谯城区大杨镇第一面粉厂等)、安徽丰原集团、安徽东方面粉厂、滁州同心集团面粉有限公司、淮北天宏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安徽丰大集团、安徽富恒面粉有限责任公司、蚌埠宝兴面粉有限公司、安徽雁湖面粉有限公司、淮北市鲁南面粉有限公司、濉溪县鲁王集团、皖北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灵璧千禾制粉有限公司、太和面粉厂、寿州富康有限公司、霍邱雪莲面粉有限公司、淮南富奥面粉公司、萧县祥超面粉公司、萧县金鸽面粉公司、阜阳日月星实业有限公司。
三、主要措施
(一)大规模实施优质粮订单工程。把粮食订单作为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大力推行“企业+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发展粮食订单,按照市场需要组织优质粮生产。通过订单,建立中介组织,拉动优质粮基地生产,将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改变过去买原粮、卖原粮的做法,将加工企业与购销企业联合起来,开展产业化经营。实行全员订单责任制,全省组织2万名粮食企业员工包村到户,采取“六包一挂”的方法,即包订单签订、包种子供应、包技术指导、包信息传递、包收购兑现,包种子款回收,绩效挂钩。实行二次分配、二次结算等方式,二次分配即按售后利润的一定比例在次年签订订单之前分配给农民;二次结算即农民售粮后一定期限内,如市场价格上涨,按涨后价格再次结算,如市场价格下跌,农民不退还粮款,以此提高农民订单积极性和履约率,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参股的大型联合企业,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粮食规模经营。
大力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建立健全粮食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提高检测设备、技术水平,培训一批掌握粮食质量标准、操作能力强的检验人员。
全省确定10个优质粮订单收购示范县(市、区):怀宁、桐城、裕安、霍邱、庐江、无为、南谯、灵璧、蒙城、宣州。
(二)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现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积极培育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把产、购、销、加工诸环节链接起来,组建龙头企业集团。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机遇,加快发展我省粮油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实施项目带动,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跑部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国家对我省的投入比重,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工程。稻米加工要开发精米加工新产品,发展免淘米、营养强化米,合理利用米糠资源,开展大米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小麦加工要积极发展食品专用粉和营养强化粉,开发谷朊粉、淀粉、胚芽油等深加工制品。
大力实施品牌工程。通过品牌整合,将目前的多品牌整合成一县一品,并逐步形成一市一品,在此基础上,全省重点打造米、面各1—2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积极开展“放心米”、“放心面”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参加各种形式的粮食产品展销会,加强粮食产品品牌宣传,扩大名牌效应,通过品牌带动,开拓粮油市场。
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围绕优质粮品种开发和粮食精深加工的发展,组织科研所、院校、龙头企业等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技改和科技成果项目储备,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示范,提高技术服务水平。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形成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开发新产品。
(三)积极培育粮食产业化中介组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龙头企业发起,粮食种植大户参加,成立水稻、小麦专业协会,作为省粮食行业协会的专业分会。可以是紧密型的,也可以是松散型的。紧密型的专业协会实行“五统一”:统一供应种子、统一组织生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订单销售、统一财务管理;松散型的专业协会主要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互商价格,互相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由基层粮食企业或种粮大户牵头,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自我服务。
充分发挥产业化中介组织联结市场、企业与广大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调解决经济纠纷和贸易争端。加强对粮食种植大户和粮食经纪人的扶植,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使农户不仅从粮食生产环节得到好处,也能从加工、销售等环节获得收益。
(四)加强粮食市场建设。全省重点建设以省粮食批发市场、合肥市为主要集散地的粮食综合批发市场;以芜湖米市、安庆大米批发市场、淮南夏集大米市场为主的大米批发市场;以颍上南照粮食市场和亳州、宿州为主的面粉批发市场;蚌埠杂粮批发市场等。吸引大宗粮食进场交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组织粮食订单,搞好产销衔接。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搞好信息传播,引导农民生产。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全省每年组织一次大型粮食贸易洽谈会和粮食产品展销会,大力开拓市场。研究利用好世贸组织规则,组织粮食产品出口,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加强对全省优质粮产业化经营工作的领导,由省粮食局牵头,负责制定全省优质粮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确定省级粮食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提出粮食产业化经营资金扶持方向,加强产业化经营情况统计和指导服务。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制定实施方案和扶持措施,把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结合起来。粮食、农业、工商、财政、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转变职能,搞好服务,为粮食产业化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共同推动我省粮食产业化经营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