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我省水果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皖政〔2003〕52号),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2001年,我省水果栽培面积、产量分别为148.89万亩、153.01万吨,其中,梨和苹果的栽培面积、产量分别为52.08万亩、67.24万吨和31.02万亩、25.96万吨;全省出口水果3.5万吨、加工果品近7万吨。目前,我省已获得水果无公害认证12个,认证面积约1万公顷。宿州市的“砀园”、“翡翠”、“梨树王”牌砀山酥梨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砀山县还被列为全国水果无公害生产示范县。我省现已形成一批水果生产、销售及加工龙头企业,水果年加工量近7万吨,占总产量的4.6%左右,主要加工品为果汁、果酒和罐头。水果产业销售渠道较为稳定,如砀山县现有农民经纪人3799人,水果中介组织615个,水果协会136个,县内建成大型果菜批发市场2 个,中小型交易市场100余个,收购网点300多个。
我省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树种、品种结构不够合理。苹果与梨的面积占果园总面积的55.81%,且主栽品种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鲜食品种,不能满足加工业的需要。二是果品总体品质较差。三是采后环节薄弱。我省经过采后处理的水果仅占总产量的30%左右,贮藏能力约占总产量的14.7%左右,主要靠简易的半地下式自然通风窖贮藏,保鲜效果差,贮藏期短,损耗大,水果冷链流通几乎为零。四是水果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五是科研水平低。特别是在品种改良、生产标准化、果品采后处理和深加工等技术研发方面,远不能满足水果产业化的需要。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鲜果市场。根据《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测算,2000年我国水果需求量为6518.6万吨,按3%的年增长率计算,到2007年水果的需求总量将增加到8017万吨,鲜果消费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加工产品。欧、美、日市场的饮用纯果汁等都离不开苹果浓缩汁。我国水果加工制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国际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
3、主导产品和市场定位。2007年,我省预计水果出口量为10万吨,出口国主要是东南亚和俄罗斯,出口鲜果主要为砀山酥梨、中早熟苹果,油桃、石榴也具有出口潜力;我省加工品预计生产能力为浓缩汁5万吨、葡萄酒2万吨、罐头4万吨,在国内水果加工品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
(二)竞争力分析。我省水果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与规模优势。我省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热、水资源充足,对发展早中熟苹果、梨等水果十分有利。砀山酥梨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果资源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怀远石榴等也是我省地方名特产品。黄河故道地区是砀山酥梨的最适宜产区之一,还是酿造葡萄和黄桃栽培的适宜区,可以为加工葡萄酒(汁)和桃罐头提供丰富的原料。我省主要水果如梨,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大,产量高,位居全国前列。二是价格优势。我省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水果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生产水果加工品具有明显的出口价格优势。三是区位优势。我省是苹果栽培的南缘地区,为晚熟品种的次适宜区,早中熟苹果的适宜栽培区。我省南部适宜早中熟梨栽培,果实具有品质好、成熟期早的优势。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地区,发展早中熟水果,既可抢占东南沿海市场,也可开发东北、华北及国际市场。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以生态适应性和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水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出口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调整水果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强水果优势区域建设,通过强化生产基地、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采后处理与加工体系的建设,实施名牌和龙头带动战略,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加快外向型水果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实施本规划,逐步形成水果生产区域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的新格局,力争到2007年,使我省水果产业化水平接近或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2、具体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以下目标:果树总面积达180万亩,水果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产量达252万吨,优质果率提高到70%以上,水果产值40 亿元;贮藏能力提高到30%以上,其中普通冷藏和气调贮藏占贮藏总量的20%以上;对出口和超市销售的果品初步形成冷链系统;商品化处理能力提高到50%;果品出口量增加到10万吨;果品加工能力达60万吨,带动农户27万户,农民人均来自水果产业的年收入由925元增加到1270元。
四、主要内容
(一)培育大市场
1、改扩建水果交易市场。完善砀山李庄、萧县黄口2个大型批发市场的功能,使其年水果交易量达20万吨以上;发展壮大砀山、萧县、墉桥、灵璧等15个中型批发市场,使每个市场年交易量达8—10万吨。
2、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现有出口渠道,稳定已有国际市场。通过调整品种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和采后处理水平,利用我省各种外经外贸活动,扩大对外交往,不断拓展国际市场。
(二)扶持大企业
1、扶持建立产地果品加工龙头企业
(1)主攻方向:在水果主产区扶持建立大型果品综合加工厂,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联合组织和产业化经营,开拓市场,深化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果品产业整体效益。
(2)目标:到2007年,在砀山县建立浓缩果汁加工厂1个,年生产能力5万吨,加工梨、苹果40万吨。果汁饮料年生产能力达6万吨以上。在萧县筹建和扩建葡萄汁厂和葡萄酒厂,年加工能力3万吨,加工葡萄3.6万吨;建设桃罐头加工厂,年生产能力4 万吨,加工黄桃6万吨。
2、建立水果商品化处理体系
(1)主攻方向:依托果业协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组建果品销售联合实体,建立大型果品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专用果品冷库和气调库,实现产后果品预冷、机械化清洗、分级、干燥、打蜡、包装、贮运、销售一条龙,提高优质商品果率。
(2)目标:到2007年,在砀山县建水果分拣线5—6条,建立果品气调库、冷库10—15座,贮藏能力6万吨;在萧县建水果分拣线2—3条,建水果气调库、冷库6—8座,贮藏能力3 万吨;在濉溪建冷库2座,贮藏能力1万吨;在宣州建冷库2座,贮藏能力1万吨。
(三)建设大基地。按照向优势区集中、提高规模效益的原则,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梨、苹果、葡萄、桃4大树种,兼顾发展猕猴桃、石榴等树种;鲜食与加工品种兼顾;发展的重点区域在黄河故道及其泛区,兼顾其它地区水果发展。
1、优质无公害砀山梨基地。分布在砀山县和萧县北部地区。
(1)主攻方向:继续优化梨品种结构,适当增加早、中熟和适于加工的梨品种的比例;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的衔接;建设无公害梨生产与出口基地;进一步扩大贮藏和加工能力。
(2)发展目标:到2007年,梨单产维持在3000公斤/ 亩左右,优质果率达到70%;推广梨无公害生产技术,无公害率达95%以上;高档梨果出口量达到9.0万吨以上,主要出口东南亚市场,并积极开拓欧洲市场;提高气调贮藏、恒温冷库贮藏能力,完善冷链系统,贮藏能力达到30%;建立原料基地10万亩。
(3)扶持重点:优先扶持10个镇6个场,包括砀山县的唐寨、良梨、李庄、文庄、程庄、葛集、周寨7个乡镇和砀山园艺场、市力集园艺场、砀山果科所、砀山果园场;萧县的黄口、新庄、杨楼3个乡镇和东阁园艺场、黄河故道园艺场。
2、优质早中熟苹果基地。集中分布在黄河故道及泛区的宿州市和淮北市,全国苹果主产区的南缘。
(1)主攻方向:优化品种结构,突出发展早熟和中早熟品种,适当发展加工品种。实施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果农技术培训,强化果品采后的商品处理,培植和壮大龙头企业,实现质量标准化、基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有机结合。
(2)发展目标:到2007年,通过高接换种和新建果园,突出发展苹果早中熟和加工品种15 万亩;限产提质,盛果期产量控制在2000—2500公斤/ 亩,优质果率75%以上,无公害率100%;强化采后商品处理,机械分级,清洗打蜡,包装生产线处理果品占产量的30%以上;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一定的出口总量。
(3)扶持重点:优先扶持7个乡镇2个场,包括砀山程庄、文庄镇,萧县马井、酒店、黄口镇和北城集园艺场,墉桥栏杆镇,灵璧朝阳镇及县园艺场。
3、优质葡萄和黄桃基地。分布在合肥市、巢湖市和宿州市。
(1)主攻方向: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注意早、中、晚熟品种配套及耐运品种的选择,发展一批优质葡萄和黄桃加工品种。推广实用先进技术,提高果品质量和深加工水平。
(2)发展目标:到2007年,发展加工专用型品种原料基地8万亩,加工葡萄品种单产稳定在1000—1500公斤/ 亩左右,黄桃品种产量稳定在1500—2000公斤/亩;鲜食面积扩大到15万亩,葡萄单产控制在1500—2000公斤/亩左右,桃单产控制在 2000公斤/亩左右;搞好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无公害化率达到95%;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能力,积极开拓市场。
(3)扶持重点:优先扶持11个乡镇,包括砀山葛集镇、西南门镇,萧县圣泉乡、杜楼镇、白土镇、庄里镇,墉桥符离镇,灵璧夏楼镇,肥西烟墩乡,居巢黄麓镇、西峰乡。
4、优质早中熟梨、石榴等基地。根据当地气候,适当发展中熟梨、石榴、李、杏、草莓、樱桃等树种。重点扶持宣州区发展早熟梨生产,到2007年发展到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