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教育部严惩论文作假|视频关注|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5年9月15日20时6分 星期一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滁州:持续提升住房公... 8-21
宿州:萧县企业的守正... 8-21
六安:共建信用乡村 ... 7-17
安庆:桐城市共筑诚信... 7-17
六安:行风建设与信用... 7-4
淮北:信用建设三举措... 7-4
淮南:“银税互动”激... 7-4
安庆:守护信用记录 ... 6-16
宿州:灵璧县信用建设... 6-16
宣城:泾县以信用监管... 5-30
合肥:构建环境信用评... 5-30
安庆:宿松县开展“助... 5-30
六安:叶集区念好“精... 4-28
马鞍山:实现全省首单... 4-28
六安:金寨县以“信用... 4-8
首届国际乡村发展创新... 3-31
淮北:开展2024年... 1-23
黄山:休宁县榆村乡信... 1-23
滁州:明光市以“信”... 12-23
蚌埠:高新区推进诚信... 12-23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视频关注  
教育部严惩论文作假
日期:2012/9/12 8:57:50    来源:站内发布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该《办法》规定,论文作假者,学位将被取消,3年内不得再申请学位。指导教师将视情况获暂停招生、取消指导资格直至解聘处理。此举被不少网友称为“史上最严论文抄袭处罚政策”。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对237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2%的人关注此次教育部对论文作假处理征求意见。受访者中,70后占34.4%,80后占32.3%;67.6%的人是已毕业的大学生。

  85.9%的人直言当前学位论文作假问题严重

  北京市某高校硕士生刘卿云坦言,现在很多学位论文,特别是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位论文,或多或少都有抄袭痕迹。“很多人觉得,大家都在抄,自己不搞点小动作,太吃亏了。于是,抄袭成为一种‘时尚’,没人会因抄袭感到蒙羞。”

  刘卿云认为,论文作假之风盛行,不仅使高校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也极大地败坏了社会公平和诚信风气。“不以作假为耻的人,如何值得信赖?不以作假为耻的社会,怎能进步?”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彭菊华感叹,现在不少学生对待学术的态度越来越不严肃,只想捞文凭。于是各种作假现象盛行,出现很多“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

  调查中,85.9%的人直言当前学位论文作假问题严重。73.9%的人“支持”教育部出台的《办法》,严惩论文作假者。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若玲指出,学位论文造假现象越来越多,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首先,对作假者惩处不严,使得论文造假成本低、收益大。其次,一些社会精英、公众人物,包括一些高校教师,也存在论文造假行为,这给整个社会起到了不良示范作用。另外,整个学术氛围比较浮躁,大家更喜欢以就业率评判高校,而对道德和学术的关注相对较少。同时,我们对学术人才的评价考核体系存在问题,唯论文数量是举,忽视质量。相关部门和高校对学位论文的把关意识不够强,使得钻空子的人越来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上涨,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很多导师要忙于项目,又要带过多的研究生,很难把精力放在考究学生是否存在学术不端上。”郑若玲说。

  对于当前学位论文作假现象普遍的原因,64.0%的人首选“严惩论文作假的制度不完善、难落实”;59.0%的人将原因归结为当前高校重就业而轻学术;57.4%的人认为原因是“导师不导”现象严重;49.1%的人感觉原因出在人们对论文作假行为包庇纵容。

  此外,42.4%的人觉得原因是部分学生个人缺乏自律;38.4%的人选择“就业压力大,学生写论文时间少”;33.8%的人认为问题在于用人单位重实践而轻学术。

  “学术不端现象普遍,高校导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武汉市某高校在校硕士生钟林傅认为,学位论文的策划、写作过程,应该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而当前“导师不导”现象普遍,一些导师忙着拉项目、搞兼职,哪有精力指导学生做论文,更没时间对论文是否掺水加以辨识,只是“催租逼债式”地让学生交论文完成任务。一些导师对于学生的造假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相当于变相鼓励学生抄袭。

  彭菊华也认为,当前“导师不导”现象普遍。实际上,学生做论文,不光可以展示学术成果,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论文,提高和整合专业技能,这也是学生的一堂德育课,教会他们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尊师重道。

  郑若玲指出,导师有责任监督和督促学生,对学术负责。如果导师尽心尽责,会大大减少学生论文作假的可能性。不过,如果导师负完全的连带责任,还是有些过于严厉。毕竟导师不是万能的,不一定都有水平分辨论文真伪、是否作假。

  89.2%的人认为公众人物的论文如有作假之嫌也应重新审议

  教育部公布的《办法》在赢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也引起不少人对实施情况的担忧。

  民意中国网一名河南网友坦言,仅凭教育部门的努力很难有效遏制论文作假的泛滥。比如,论文代写行为就很难取证,毕竟买卖双方都会从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公开此事。“论文剽窃”行为也存在缺陷,现在相对权威的检测软件CNKI,近来也被爆出存在漏洞。

  要遏制论文造假行为还应做些什么?调查中,66.9%的人认为,首先要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让作假行为影响其一生;58.7%的人建议对论文作假行为进行公开处理,不能仅是内部处理和通报;52.3%的人希望对高校的考核应将其学生就业情况和学术能力等同视之;45.9%的人建议减少高校对论文作假的自由裁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近期撰文指出,希望教育部在听取意见修订办法时,应针对论文作假的不同情形,明确处理意见,减少高校的自由裁量,防止高校对学术不端的“掩护”。同时,要强调对论文作假进行公开处理,不能仅仅是内部处理和通报,这直接关系到调查、处理的公正。

  彭菊华告诉记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学术论文的标准,都有严格的刚性指标。比如,完成一篇论文必须读多少书,用多少参考资料,要涉及哪些领域等。而我们缺乏这一严格标准,显得过于模糊。我们要从捍卫知识科学和国家形象的高度,来对待论文作假问题。

  彭菊华建议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的人员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如今,论文作假现象在在职攻读人员中非常普遍,脱产研究生都要2~3年完成学业,在职人员应该延长到5~6年才算正常。此外,光依赖“反抄袭软件”考核论文是否作假还远远不够。在论文答辩环节,要做到社会化,多组织社会公开答辩,特别是博士论文,要让更多有学术水平的行家、老师参与答辩,并实施一票否决制。对于网上叫卖论文和论文代写行为,还应加大惩罚力度,甚至立法让这种行为入刑。

  郑若玲认为,防止学位论文作假现象泛滥,还应跟进一系列办法措施。比如,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和学术评价机制。就像曹雪芹一辈子写一本《红楼梦》就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地位那样,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环境,让做学术的人,能安下心来不急不躁地做大学问。毕竟,一个人通过胡拼乱揍、复制粘贴,即使一年写出五六十篇论文来,也没什么实际价值。

  彭菊华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学位论文形式也该不拘一格,可以更多元一些,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一部不错的创作作品,其实都可以视为毕业论文。一味要求所有学生写模板化的论文,很难发挥一些学生的长处。

  此外,有网友指出,公众人物,包括官员和教授的论文,如果有作假之嫌,也有必要重新进行审议。比如,“最年轻市长”周森锋曾被质疑论文作假,但处理结果一直没公布。教育部发布的“意见稿”提出要追溯问责,他们就应与在校生的论文作假一视同仁。

  本次民调中,89.2%的人认为,公众人物包括官员和教授的论文如有作假之嫌,也有必要重新审议,直至取消其学位,从而重塑整个社会的学术道德之风。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