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加速创新要素集聚,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产学研结合,打造一批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和叫响全国的区域创新品牌———
活力迸发的“安徽创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的生命所在。近年来,合芜蚌试验区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集聚创新要素,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产学研结合,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记者在合芜蚌试验区采访时深刻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产业、技术和产品创新,努力打造创新崛起的“金字招牌”,“安徽创造”迸发更大活力。
培育创新主体 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根深叶茂
3年前,梁星超从淮南联合大学应用化工专业毕业后,成了一家密封剂生产企业的员工。而今天,在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业胶黏剂生产企业。他告诉记者,公司将不断创新,力争将产品做成“民族工业胶黏剂的品牌代表”。 在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悉心培育下,已经有更多企业“长大成人”,驰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据统计,截至9月底,这个中心已经引进企业362家,其中孵化企业119家,毕业企业78家,涉及领域有汽车电子及关键部件、电子生物、生物药业、新材料、软件开发等。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不光在芜湖,整个合芜蚌试验区,都把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区域自主创新的“牛鼻子”,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不仅培育出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大企业,也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大量涌现。 在蚌埠,安瑞科(蚌埠)压缩机有限公司,紧盯市场需求,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形成了核心竞争能力。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小兵告诉记者,作为国内压缩机行业重点骨干企业,近年来,他们开发的压缩机主体技术、关键技术国内领先,多项技术替代进口。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炭、矿山、冶金等行业,远销24个国家和地区。而近几年新产品经营收入比例更是逐年提升,2011年达到年总收入的53%。创新,让这家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厂继续书写辉煌。 在大多数欧洲人心目中,“中国制造”往往是中低端商品代名词。当安凯汽车打入英国市场服务伦敦奥运时,引起了欧洲汽车界不小的轰动。安凯公司副总经理汪先锋告诉记者:“安凯汽车之所以能打入发达国家市场,靠的就是设计、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不断创新。相比欧洲制造的双层客车,安凯客车行驶更平稳,乘坐更舒适。 ”如今,一向刻板严肃的英国绅士,也被来自中国的“马路主人”所折服:英国大巴士公司专门给安凯写来感谢信,称赞其客车性能优异。 四年来,试验区不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把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和研发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全社会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形成若干个综合竞争力居行业前列的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 在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下,合芜蚌试验区内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一批创新型企业和过百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试验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已由404家增加到940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数由85个上升到300个。
推动产学研结合 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开花结果
曾几何时,第一台VCD、第一台国产空调、第一台国产微型电脑、第一个雷达专用芯片、第一辆微型汽车……这诸多“第一”都是在安徽诞生,但后来“墙内开花墙外香”。究其原因,省创新办有关人士表示,很大程度上是产学研联系不紧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低。 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在试验区掀起的科技浪潮中,科研院所正成为自主创新的“智库”,促进科研成果直接在企业转化为产品。近年来,试验区坚持把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建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依托丰富的科技资源,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合作。同时,还探索推进新型产学研实体建设,鼓励支持高等学校设立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使得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走出“深闺”,走向市场,服务社会,改变生活。 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几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到在ITO导电玻璃细分市场世界领先,正是产学研合作立了大功。 ITO导电玻璃是在玻璃表面上制备一层ITO薄膜,从而使玻璃“变身”显示屏。该薄膜厚度只有几十纳米,制备难度很大。与中科大合作的“高质量ITO导电玻璃的制备与表征”项目,对长信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公司副总裁沈励说:“科大的研究成果大幅提升了产品性能和质量,我们的导电玻璃销量一下子提升了3倍,成为公司的支柱产品,累计销售超过5亿元。 ” 合肥的产学研结合同样光彩夺目。近年来,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将战略定位在服务安徽省,特别是合芜蚌区域的重大产业需求与关键技术突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该院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组织协调全院科技力量,为合芜蚌区域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做好服务。前移式蓄电池系列叉车、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系统、多维力传感器研究与应用……一个又一个创新产品,无不代表世界前沿技术。2009年到2011年,中科院在合芜蚌区域合作项目为地方创造销售收入79.2亿元,实现利税12.9亿元。 在蚌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所也从产学研结合中尝到了甜头。针对广阔的高科技养殖市场,他们成功开发出“依爱”牌孵化设备,迅速抢食了养殖设备的“大蛋糕”。公司负责人丁峰告诉记者:“这个设备一个人就可以操作,不仅实现了自动供水、自动喂食,还具有自动通风、换气、温度调节等功能。不仅如此,最重要的是可以远程操控,实现了人在外地可实时监控饲养的目标,完全可以和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相媲美。 ”据了解,这套孵化设备上市7年多,成功占领国内70%以上的市场,与国内外很多大型养殖企业建立合作。 产学研合作,让自主创新活动正由高校院所扛大旗转为以企业为主体,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迅速转化成市场畅销货。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我省新组建30多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获科技部备案数居全国第二位;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研发出大功率LED芯片、汽车覆盖件生产成套装备、增程式纯电动汽车等一批技术含量高、牵动性大的新产品,有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强化资源聚集 战略性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芜湖,这座在历史上因“米市”扬名的江南小城,由于坚持自主创新,如今已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工业重镇。勇于创新的芜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依靠重大项目引领、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壮大,逐渐形成了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光伏、新材料、智能家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32.1亿元,已占规上工业产值的20%。 合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头戏之一,是建设第六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件项目。 2010年11月17日,京东方合肥液晶显示器件6代线实现量产,填补了国内中大尺寸液晶电视面板制造的空白,改变了3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合肥打造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的梦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为现实。截至今年6月底,合肥京东方6代线已拥有120余家国内外知名客户,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带来了一个产业,合肥成了培育新兴产业的样板。 类似的案例同样发生在蚌埠。近年来,蚌埠利用科技资源优势,依托试验区,坚持产业聚集发展,新兴产业风生水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粮生物化学(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国内率先将代谢控制发酵、膜分离、色谱分离等生物工程和化工分离技术大规模用于生产实践,在有机酸、氨基酸、淀粉糖、酒精及精细化工生产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技术成果,在中粮生化的带领下,以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生物产业集群日益提升。 瞄准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发展的一个制高点。合芜蚌试验区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要求,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创新企业快速聚集,加快推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加强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试验区发展之快,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8%,较200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360亿元,较上年增长70%。在合芜蚌试验区的“牵引”下,短短几年,我省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为百亿乃至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1560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迈过千亿元大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