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跨区域合作,探索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并明确要求“到2025年,省际毗邻地区和跨界区域一体化发展探索形成经验制度”。“顶山—汊河”“ 浦口—南谯”“ 江宁—博望”位于安徽与江苏滁州市来安县与南京江北新区、滁州市南谯区与南京浦口区、马鞍山市博望区与南京江宁区的省际毗邻区域。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2019年以来皖苏两省通过建设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示范区,把毗邻区域从地理上的“前沿地带”打造成为毗邻区域高质量跨界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对探索形成跨界区域一体化发展经验制度,为更大范围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具有重要意义。
一、皖苏省际毗邻区域率先一体化发展的三块“试验田”
滁州和马鞍山两市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得先行之利,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安徽省内其他城市作出示范。2019年,南京和马鞍山两市政府签署了《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京江宁区与马鞍山博望区签署了《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同时,滁州与南京两市政府也签署了《共同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京江北新区与来安县、浦口区与南谯区分别签署了“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和“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这样就在皖苏省际毗邻区域形成了跨界一体化发展的三块“试验田”,并率先开展交通对接、环境共治、设施共商以及在促进跨省域城镇圈统筹等一体化发展方面试验,初步形成了在推动省际毗邻区域率先一体化发展方面具有创新价值的“毗邻共识”,为更大范围一体化发展积累经验发挥特殊作用,为落实国家战略提供“跨界合作样本”。
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探索与示范
江宁-博望示范区定位为长三角省级产城融合同城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和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示范区,在产业协同发展、城市管理联动、社会治理信息共享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示范区选址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江宁片区9.6平方公里,博望片区20.4平方公里。启动区约8平方公里(包括3平方公里的智能制造业集中区、5平方公里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农业面积约18平方公里,预留4平方公里发展用地。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从四个方面推动示范区“一体化”建设。一是生态保护一体化。签订《石臼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启动跨区域河道水系综合治理方案编制工作,实现水质监测数据共享、污染源共查、联合执法;二是社会治理一体化。全面探索一体化刑侦警务协作,同时两区城管局签订《一体化联动战略合作协议书》,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力量互补、齐抓共管的跨省合作体系;三是基础互联一体化。两地就打通江宁与博望的4条断头路等达成一致意见;四是产业协同一体化。博望与江宁已就“溪田农业南片区”建设前期有关事宜完成对接,相关产业规划正在编制。
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探索与示范
浦口—南谯示范区战略定位是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与苏皖跨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区规划总面积50平方公里(浦口区11.5平方公里、南谯区38.5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17.75平方公里(浦口区8.75平方公里,南谯区9平方公里,主要为沿滁河保护区)。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南京中心城市功能,放大滁州市腹地优势。到2022年,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5年,打造成为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绿色发展样板区,形成具有可复制推广的跨界一体化发展经验、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从四个方面推动示范区“一体化”建设。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零距离”交通圈,实施内畅外联工程;二是生态环保一体化。探索滁河、清流河等跨界河道联合河长协调机制和跨区域联防联治机制,共同制定流域治理方案,协同保障防洪安全和水生态环境;三是产业协作一体化。以生态经济为导向,依托滁河风光带等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创意农业产业;四是社会治理一体化。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专项预案。
“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探索与示范 顶山—汊河示范区战略定位为长三角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构建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推动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建设,联合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转型转移与跨区发展的功能性合作平台与新兴增长极。“顶山—汊河”示范区按“一心两片”的空间格局进行规划建设,即以江北新区顶山街道为“一心”,江北新区盘城、葛塘和汊河毗邻区域为“两片”,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江北新区约37平方公里、汊河35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面积13平方公里(江北新区顶山街道部分区域3平方公里、汊河10平方公里)。“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从四个方面推动示范区“一体化”建设。一是产业协作一体化。发挥南京创新名城的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产业协同配套和错位发展,共同打造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二是规划政策一体化。高起点编制示范区区域规划,开展示范区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三是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示范区快速高效连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导、高速公路和公共交通为辅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四是生态环保一体化。持续开展滁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防洪保安协调调度,落实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及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的管控要求,保育生态空间,推动城镇空间紧凑发展。 省际毗邻区域是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的“前沿地带”。省际毗邻区域率先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意义在于把毗邻区域从地理上的“前沿地带”打造成为毗邻区域高质量跨界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破区域行政之壁垒,解跨界治理之难题。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招商、统一运营的建设跨界一体化示范区,打破跨行政区域发展中各种阻碍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政策等人为障碍,推动区域市场的充分开放和自由竞争,实现省际毗邻区域从物理空间相邻的毗邻 1.0 版,向发展要素合作的毗邻 2.0 版转变,提高毗邻区域空间连接性、政策协同效率和经济集聚度。 毗邻地区建立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跨界合作的全新试验正成为实施国家战略的破题之举。皖苏两省建设省际毗邻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需要。并且通过毗邻区域率先融合发展,示范引领,由易到难,以毗邻区“小圈”一体化发展撬动长三角“大圈”一体化发展,更是落实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需要。因此,如果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党中央是着眼于全国“一盘棋”、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大战略,那么在省际毗邻区域共建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强化“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落实国家战略的“先手棋”。 马鞍山与南京、滁州与南京两市在推进跨界合作发展已经初见成效。为推动皖苏省际毗邻区域率先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议在现有马鞍山与南京、滁州与南京市级合作框架协议和“顶山—汊河”“ 浦口—南谯”“ 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建立政府引导、部门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加快推进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 1.深化建立“毗邻共识”机制。以“基础共建、功能共享、发展共赢”为“毗邻共识”, 突破行政区划,打破区域壁垒,更加注重融合、联通、协调和互动,推动从单边发展向融合发展转变,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成为互融共通的“一家人”,把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示范区。 2.建立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机制。加强对国家战略、省市战略在跨界区域落地重点与方向的研究分析,共同推动顶层设计落实。系统分析跨界合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研究政策设计、项目安排、利益分享、机制创新等重大问题,重点突破,构建精简高效的合作模式。 3.建立更加有效的工作对接机制。建立跨区域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推进机制,在毗邻跨行政区域,推进镇与镇、部门与部门、行业与行业、协会与协会等之间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形成更加高效的推进整体融合、功能互补和协同发展的对接机制。 4.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和征管协调机制。建立区域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形成有利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良好环境。创新财税分享机制。理顺利益分配关系,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管理制度。推进税收征管一体化,实现地方办税服务平台数据交互。研究对新设企业形成的税收增量属地方收入部分实行跨地区分享,分享比例按确定期限根据因素变化进行调整。 5.构建共同破解环保“邻避效应”难题机制。突出生态优先,探索生态与发展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新路,推动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形成突破邻避效应的全社会合力,共同营造山青、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共同维护和实现毗邻区百姓的美好生活愿望。 6.构建高水平公共服务一体化共建共享机制。采取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向区域内消费者提供同质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建立一体化的医疗合作关系和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实现医疗和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区域医疗和教育均衡发展、特色发展。 7.构建高效率跨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构建联网联勤联动联办的处置机制,完善跨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跨界区域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社科规划“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专项课题“安徽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 阶段性成果,AHSKC2019D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