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水奖补政策的引导力度大,我们兴修水利的信心倍增。这回一次性筹齐了50万元,扩挖清淤,修建了高标准当家塘,抗旱灌溉从此有了家门口的水源。”11月13日下午,郎溪县亭子山下的涛城镇凤河村当家塘工地上,县水务局技术人员正在现场指导工人砌护坡、建涵闸。村主任梅显明告诉记者,在省市县三级财政奖补政策引导下,汇河生态农业公司投资30多万元,群众“一事一议”积极投工投劳,当家塘扩大库容一倍多,下游250多亩水田灌溉有了保障。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之后,我省用于小农水建设的资金投入大幅度增长,但工程建设资金需求仍存在很大缺口。为解决小型水利工程标准不高等问题,更好发挥小型水利工程效益,我省每年将投入资金近100亿元改造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末级渠系“八小工程”,其中省、市、县财政奖补占40%以上。
“补齐小农水建设投入短板,必须创新政府投入方式和社会投入渠道。”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韦金宝介绍,省政府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整合现有支农涉水项目资金,做到“一个池子蓄水,多个龙头放水”,承担全省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任务的50%,其余建设任务由各级农田水利财政专项资金予以奖补。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的同时,鼓励地方自建、村集体自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创新社会投入渠道。重点针对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新趋势,采取财政补助的办法,通过明确资产产权和使用权归属,撬动村集体组织、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护。(记者 王恺 通讯员 赵梅)
|